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峽陽桂花糕

鎖定
峽陽桂花糕是一道以桂花、糖等為主要食材製作的美食,屬於閩菜系。其製作歷史悠久,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蜚聲海內外。以桂花絞汁去渣、窯存三年後取出,配上健脾,是南平特色美食小吃。
中文名
峽陽桂花糕
隸    屬
福建閩北
菜    系
閩菜系
原    料
天然桂花

目錄

峽陽桂花糕前世今生

峽陽桂花糕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了。相傳朱熹在峽陽李子坑講學時,一天遊歷峽陽金山庵,與主持慧明和尚論道。時值當地鬧水澇,鄉親們到庵裏祈求風調雨順。慧明和尚就請朱熹為金山庵題字。朱熹心想,陰雨之後,必有朗日高照。因此揮毫寫下“天光雲影”四字。雨果然停了,村民得以及時播種插秧。
秋後豐收,村民感念朱熹恩德,挑着糯谷到庵裏答謝,可朱熹已經離開了此地。慧明和尚熟悉醫術,見鄉民中有不少面黃肌瘦的,就把自己採來的理氣健胃的中草藥研磨成粉,與糯谷一道製成糕點,分給鄉親們食用。當時,這種糕點名叫“爆發糕”,有着財源廣進的寓意。
由於峽陽的鰲洲島上盛產桂花,後人又把收集來的桂花摻入糕點,就成了家喻户曉的桂花糕了。

峽陽桂花糕起源

延平峽陽桂花糕是閩北特產,其製作歷史悠久,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蜚聲海內外。它以天然桂花絞汁去渣、窯存三年後,取出,配上健脾化氣的肉桂、沉香、佩蘭等中藥精製成“桂花醬”,然後與炒爆、磨細、蒸熟、篩選精細的糯米粉,加上優質白糖、五香粉、芝麻、少許鹽,依法揉製成糕,再用水蒸汽給以温潤。久置起消食健胃,食之提神的作用。是居家旅遊、饋贈好友的佳品。民間對峽陽桂花糕的來歷,有幾種傳説:朱熹為《四書》作注,惹惱了皇帝,避禍住在峽陽金山庵。 這年,芒種過後,峽陽的雨下個不停,苦了種田人。因此鄉民們都到金山庵燒香磕頭祈求雨停。庵內的慧明和尚,特地研墨展紙,請朱熹為山庵寫字。朱熹抬頭望着天空,心想陰雨之後,必有朗日高照,因此揮毫寫下“天光雲影”四字。慧明和尚和圍觀的鄉民們都高興地拍手贊好。就在這時,雨果然停了,一縷陽光射出雲層。鄉民們轉身向朱熹作揖磕頭,認為是朱熹行書鎮雨放晴,人人感激不盡。這年秋季,收成較好,鄉民們帶上香、油、糯米上山還願,正好看到慧明和尚把朱熹的墨寶製成匾。

峽陽桂花糕製作

慧明和尚熟悉醫道,見上山還願的鄉民中有不少面黃肌瘦的,就把自己採來的理氣健胃中草藥送給鄉民們,並囑咐:將糯米爆炒後摻入中草藥研細製成糕,在掛匾慶典時食用。鄉民們遵其囑咐行事,人人都吃“爆花新糕”。
峽陽鰲洲島上盛產天然桂花,人們後來把收集好的桂花也參入,逐步完善桂花糕的配料和製作工藝。
鄭成功收復台灣,桂花糕首進台島。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荷蘭軍隊被圍困九個月後,彈盡糧絕,只好投降,被遣送回荷蘭。鄭成功收復台灣,慶功會上,後勤部門從廈門運載了許多慶功食品,其中有一樣美食就是峽陽桂花糕,這些桂花糕是鄭成功軍中不少延平峽陽人推薦的,就這樣峽陽桂花糕首次進入台灣島。
峽陽桂花糕因含有“暴發升高”的吉祥諧音,攜帶方便,又芳香可口,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因此,每當有人升學、從軍、遠行或是搬遷、喜慶,人人都喜愛送上幾“封”(包)又經濟又可口的峽陽桂花糕。
應春溪送賀禮,峽陽糕得佳名峽陽糕原名“爆花新糕”。峽陽應氏家族第十七代子孫應春溪,年輕時聰明能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仗義疏財,好打抱不平。
嘉靖年間一個秋季,正當桂花飄香的季節,皇后做壽。靈活的應春溪帶上家鄉的“爆花新糕”前往祝壽。結果被皇后看重,認為這“暴發升高”桂花味香濃,正好標誌着她的誕辰吉日,因此特別賞識,將其命名為桂花糕。自此,峽陽桂花糕揚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