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峨眉鳳丫蕨

鎖定
峨眉鳳丫蕨(學名:Coniogramme emeiensis Ching et Shing)是裸子蕨科、鳳丫蕨屬植物。植株高可達1米。根狀莖粗短,橫卧,被深棕色披針形鱗片。葉柄長40-60釐米,基部粗4-5毫米,禾稈色或下面飾有紅紫色;葉片長30-50釐米,寬20-28釐米,二回羽狀;側生羽片7-10對,下部1-2對最大;側生小羽片1-3對,長7-12釐米,中部寬1.5-2釐米;中部羽片三出至二叉,向上的羽片單一;頂生羽片較大,基部叉裂,有長柄;羽片邊緣有向前伏貼的三角形粗齒。葉脈分離,側脈一至二回分叉,頂端有棒形水囊,伸達鋸齒基部。葉幹後草質,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常沿側脈間有不規則的黃色條紋,兩面無毛。孢子囊羣伸達側脈的3/4-4/5。
僅分佈於中國四川峨眉山。生長於海拔600-1750米的林下或路邊灌叢。
峨眉鳳丫蕨是風丫蕨中少有的有黃色條紋的類型,有較高的園藝觀賞價值,適於室內盆栽觀賞。根莖藥用,可祛風除濕。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峨眉鳳丫蕨
拉丁學名
Coniogramme emeiensis Ching et Shing
別    名
長羽鳳丫蕨
興仁鳳丫蕨
圓基鳳丫蕨
柳羽鳳丫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真蕨亞門
蕨綱
亞    綱
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裸子蕨科
鳳丫蕨屬
鳳丫蕨組
峨眉鳳丫蕨
命名者及年代
Ching et Shing,1981
鳳丫蕨系

峨眉鳳丫蕨形態特徵

峨眉鳳丫蕨
峨眉鳳丫蕨(7張)
植株高可達1米。根狀莖粗短,橫卧,被深棕色披針形鱗片。葉柄長40-60釐米,基部粗4-5毫米,禾稈色或下面飾有紅紫色,上面有溝,基部略被鱗片;葉片長30-50釐米,寬20-28釐米,闊卵狀長圓形,二回羽狀;側生羽片7-10對,下部1-2對最大,長15-25釐米,寬10釐米左右,近卵形,柄長1-2釐米,羽狀;側生小羽片1-3對,長7-12釐米,中部寬1.5-2釐米,披針形,先端尾狀長漸尖,向基部變狹,楔形,有短柄,頂生小羽片同形,長12-20厚米,寬2.5-3釐米,基部叉裂;中部羽片三出至二叉,向上的羽片單一,和其下的頂生小羽片同形,但逐漸變小;頂生羽片較大,基部叉裂,有長柄;羽片邊緣有向前伏貼的三角形粗齒,往往呈淺缺刻狀或波狀。葉脈分離,側脈一至二回分叉,頂端有棒形水囊,伸達鋸齒基部。葉幹後草質,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常沿側脈間有不規則的黃色條紋,兩面無毛。孢子囊羣伸達側脈的3/4-4/5。 [2]  孢子黃褐色,呈四面體形,具三裂縫,輻射對稱,極面觀鈍三角形,赤道面觀為近半圓形。 [3]  [5] 

峨眉鳳丫蕨近種區別

峨眉鳳丫蕨在峨眉山常見,其形體頗似普通鳳丫蕨(Coniogramme intermedia Hieron.),但羽片較狹小,向基部變狹,楔形,鋸齒為向前伏貼的淺缺刻狀或波狀,水囊僅達鋸齒基部或有時略伸入。 [2] 

峨眉鳳丫蕨主要變種

柳羽鳳丫蕨 Coniogramme emeiensis Ching var. salicifolia Ching et Shing):不同於原變種之點在於單羽片極長(達24釐米),寬約2釐米,狹長披針形。僅分佈於中國四川(峨眉山,洪椿坪至長壽橋),生長於海拔1050米的闊葉林下。 [2] 
圓基鳳丫蕨Coniogramme emeiensis Ching var. lancipinna Ching et Shing):不同於原變種之點在於單羽片基部不變狹而多少變寬,圓形,漸尖頭。僅分佈於中國四川(峨眉山、雅安),生長於海拔1200-1700米的林下。 [2] 

峨眉鳳丫蕨產地生境

僅分佈於中國四川峨眉山。生長於海拔600-1750米的林下或路邊灌叢。 [2]  喜陰濕涼爽,較耐寒。 [4] 
峨眉鳳丫蕨 峨眉鳳丫蕨

峨眉鳳丫蕨生長習性

  • 配子體發育
孢子接種5-7天左右,孢子吸漲,裂縫開裂,產生突起,開始萌發,首先長出的是初生假根,無色透明,含有少量葉綠體,隨後長出的是原葉體細胞,其內含有豐富的葉綠體,初生假根與孢子極軸平行,而原葉體細胞與孢子的極軸垂直,根據Nayar和Kaur對孢子萌發類型的劃分,峨眉鳳丫蕨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vittaria-type)。原葉體細胞經橫向分裂形成絲狀體,約為3-6個細胞;絲狀體的頂端和居間細胞均可進行縱向分裂形成片狀體,片狀體頂端可產生楔形的分生細胞。該細胞通過多次分裂使基部衍生的細胞逐漸增多,頂部形成分生組織。播種30-35天左右,由於分生細胞分裂的速度較慢,而由它衍生的細胞分裂及體積增長的速度較快,從而使生長點兩側凸出,生長點下陷,發育為心臟形的幼原葉體,原葉體發育過程中無毛狀體產生,其發育類型為鐵線蕨型(Adiantum-type)。接種45天左右性器官成熟,在原葉體的基部表面可產生球狀的精子器。在生長點下方產生頸卵器。在Knop’s液體培養基中未見性器官發生,接種3個月左右,配子體表面細胞進行營養繁殖,產生新的配子體。 [3] 
  • 頸卵器和卵發生顯微結構觀察
峨眉鳳丫蕨頸卵器起源於生長點下方原始細胞(initialcell),該細胞與周圍營養細胞顯著不同。原始細胞細胞核較大,位於細胞中央,原生質濃,質體緊貼細胞核排列,液泡小型,分佈於原生質體四周。原始細胞經一次不等的平周分裂產生上下兩個細胞。上方細胞較小,下方細胞較大。下方細胞再進行一次平周分裂,共產生上中下3個細胞,下方細胞液泡化明顯。頂部細胞進行兩次垂周分裂,發育為頸卵器頸部的四列壁細胞。基細胞將來發育為頸卵器底部壁細胞。中間的細胞為初生細胞(primarycell),初期近方形,隨後體積逐步擴大,頂部向上隆起。而後,初生細胞進行一次不等平周分裂形成2個細胞,上部的細胞較小,稱為單核頸溝細胞,下方的細胞較大,繼承了初生細胞大部分的原生質,稱為中央細胞(centralcell)。中央細胞的細胞核較大,內具有明顯的核仁,質體緊貼核分佈,外側具豐富的囊泡。與此同時,頸卵器上方壁細胞也不斷分裂,形成明顯的頸部。中央細胞仍進行不等分裂形成2個細胞,下部的細胞較大,繼承了中央細胞大部分細胞質,位於頸卵器的基部,為卵細胞(eggcell)。上部細胞較小,位於卵細胞和頸溝細胞之間,為腹溝細胞(ventralcanalcell),此後,單核頸溝細胞核分裂為雙核頸溝細胞,頸溝細胞具大量液泡,至此,頸卵器內部細胞已全部分化完成,進入到卵細胞成熟階段。 [3] 
光鏡下,卵發育中期的顯著特點是卵細胞與腹溝細胞逐漸分離,在卵細胞上方產生分離腔(seprationcavity),隨着卵細胞的發育,分離腔逐漸向中央擴展,然而,一直徑大約為2-3微米的連接區始終連接腹溝細胞和卵細胞,該區域稱為孔區。隨着發育,卵細胞上表面形成了一層染色深的卵膜(eggenvelope),卵發育後期,卵膜變厚,顏色加深,而孔區仍無卵膜覆蓋,成為受精孔(fertilizationpore)。 [3] 
  • 卵發育超微結構觀察
剛剛形成的新卵與腹溝細胞之間有發達的胞間連絲相聯繫,新卵細胞中細胞器豐富。卵細胞上方線粒體豐富,呈圓形或橢圓形,質體退化,含少量片層和澱粉粒。腹溝細胞中細胞器與卵細胞中的類似,但有些囊泡含有嗜鋨物質。腹溝細胞與頸溝細胞之間亦有胞間連絲緊密相連,兩細胞內高爾基體豐富。 [3] 
卵細胞發育中期,儘管卵細胞和腹溝細胞之間產生了分離腔,但二者之間始終通過孔區相連,卵細胞上方卵膜顯著,是由多層膜結構形成的,從中央到邊緣逐漸變薄,在卵膜的下方可見多數嗜鋨性的顆粒。發育中期,卵細胞核開始變得高度不規則,形成了大量核外突,卵發育期間卵細胞核始終形成核外突,分佈於核周圍,數量龐大,佔據卵細胞大部分的空間。 [3] 
卵發育後期,卵細胞與腹溝細胞間的聯繫消失,形成受精孔,其上無卵膜,僅一層細胞質膜覆蓋。此時,卵膜內填充了一些嗜鋨性的物質,使得卵膜的顏色逐漸變深。卵細胞的上端出現大量的囊泡,一些囊泡含有嗜鋨性物質。質體仍為長形,線粒體結構良好,仍為球形。核表面仍有大量核外突。腹溝細胞和頸溝細胞進一步退化,被大量的粘性物質包圍。 [3] 

峨眉鳳丫蕨主要價值

峨眉鳳丫蕨是風丫蕨中少有的有黃色條紋的類型,有較高的園藝觀賞價值,適於室內盆栽觀賞。根莖藥用,可祛風除濕。 [4] 
峨眉鳳丫蕨 峨眉鳳丫蕨
參考資料
  • 1.    峨眉鳳丫蕨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7-20]
  • 2.    峨眉鳳丫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王戈,楊浩,王全喜,曹建國.峨眉鳳丫蕨配子體發育及卵發生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2,(第2期):263-269
  • 4.    邵莉楣主編;石雷等編著.觀賞蕨類的栽培與用途:金盾出版社,1994.11:45
  • 5.    峨眉鳳丫蕨|Coniogramme emeiensis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