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峨眉龍

鎖定
峨嵋龍(屬名:Omeisaurus)意為“峨嵋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巴通階到卡洛維階)的中國。它們的屬名來自於峨嵋山,峨嵋龍的化石是在1939年由楊鍾健等人在峨嵋山附近的榮縣發現,屬於沙溪廟組地層。
中文名
峨眉龍
拉丁學名
Omeisaurus
動物界
蜥臀目
恐龍
蜥腳下目恐龍

峨眉龍基本信息

峨眉龍化石 峨眉龍化石
亞目( suborder )→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
eusauropoda 真蜥腳類
科( family )→ mamenchisauridae 馬門溪龍科
屬( genus )→ omeisaurus 峨嵋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o. junghsiensis 榮縣峨嵋龍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o. tianfuensis 天府峨嵋龍
o. luoquanensis 羅泉峨嵋龍
o. zigongensis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o. gongjianensis=馬門溪龍m. gongjianensis
o. sinensis=o. tianfuensis
時代( period )→ 侏羅紀中期--晚期 bathonian-callovian-oxfordian
分佈( found in )→ 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發現地層( stratum )→ 下沙溪廟組
食性( diet )→ 植食
典型體長( length )→ 長20米
推測體重( mass )→ 30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 young,1939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young,1939

峨眉龍簡介

峨眉龍是一種中型長頸的蜥腳類恐龍,總計發掘有六個不同的種,分別被命名為:榮縣峨眉龍,長壽峨眉龍(O. changshouensis)、釜溪峨眉龍,天府峨眉龍羅泉峨眉龍和帽山峨眉龍(O. maoianus)。其中較天府峨眉龍稍為小型的榮縣峨眉龍發掘自榮縣,是四川盆地中最早發現的蜥腳類恐龍,由楊鍾健與camp於1939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峨眉龍形態特徵

如同其他蜥腳下目,峨嵋龍是草食性動物。它們是羣中大型蜥腳類恐龍,每個種的體型都有很大的差距,身長大約是介於10到20米之間,高度則為4到7米左右,重量約10到15公噸。與其他蜥腳形亞目恐龍一樣,峨嵋龍擁有典型的龐大身體與長頸部,頭部成楔形。然而,不像許多蜥腳下目恐龍,峨嵋龍的鼻孔位於鼻部前端,而非頭頂。由於後肢較長,其背部最高點位在臀部。
峨嵋龍的頸部長,頸椎數量多達17節,大於蜥腳下目的平均值。脊椎本身長且大。峨嵋龍可能是該時期中國最常見的蜥腳類恐龍。它們可能與沱江龍重慶龍等草食性恐龍,都是以羣體方式生存。

峨眉龍生活習性

峨嵋龍是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一種體形較大的恐龍,體長12 至 14米,高5至7米,頭較大,頭骨高度為長度的二分之一多。它的頸椎很長,所以脖子顯得特別長,最長的頸椎為最長的背椎的3 倍,超過尾巴長度的1.5倍。峨嵋龍前肢較短而粗壯,前肢第一指有爪,後肢第一、二、三趾上也有爪。
峨眉龍牙齒巨大牙齒前端有鋸齒。這明顯特徵表明它是一種植食恐龍。在那個時期,峨眉龍是中國地區最常見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它們喜歡羣居,經常把家安在內陸湖的邊緣。 [1] 

峨眉龍主要變種

峨嵋龍的第一個標本在1939年發現,大部分的化石則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才出土。目前已有六個種被命名,包含:模式種榮縣峨嵋龍(O. junghsiensis)、長壽峨嵋龍(O. changshouensis)、釜溪峨嵋龍(O. fuxiensis)、天府峨嵋龍(O. tianfuensis)、羅泉峨嵋龍(O. luoquanensis)以及毛氏峨眉龍(O. maoianus)。它們大多是以化石發現地為名。其中以釜溪峨嵋龍最小,只有11米(35呎)長;天府峨嵋龍的頸部最長,長度約達9.1米(30呎),目前只有馬門溪龍超過這個數值。在一個化石挖掘地點,發現了一個尾棍,可能屬於峨嵋龍,可能當作武器使用。但該化石已證實屬於一個體型較大的蜀龍

峨眉龍國內化石標本

毛氏峨眉龍
毛氏峨眉龍是考古學家於1995年11月在四川省井研縣三江鎮彭家寨西山發現的,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三條馬門溪龍之一,有“恐龍之父”之稱。距今約1億4千萬年的侏羅紀晚期。其骨骼含碳量高達50%,化石完整度90%以上。全長26米,背高近5米,脖子伸直可達12米,有19個頸椎骨,比一般的恐龍多2個,脖子、背部和尾部共有骨頭183塊。生前的體重約60噸。現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天府峨嵋龍
化石發現於中國的四川省自貢地區峨嵋山,化石完整度約70%,由楊鍾健與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生活於侏羅紀中期。體長21米,高10米,背高3米生前體重約30噸。是在自貢地區發現的蜥腳類恐龍中個體最大的一種。標本存放於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曾展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羅泉峨嵋龍
羅泉峨眉龍的大小和形態特徵等與天府峨眉龍非常相似,但也有些微的區別,比如羅泉峨眉龍背椎的骨板極薄,最前面的尾椎神經棘很寬但很低,像一塊板一樣。 [2] 
榮縣峨嵋龍
建設馬門溪龍又稱榮縣峨嵋龍,是四川盆地中最早發現的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化石完整度約60%,由楊鍾健與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體長15米,背高3米,生前體重約20噸。標本存放於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峨眉龍化石研究

峨嵋龍一度被分類於鯨龍科,因為曾在同一個屍骨層發現了峨嵋龍化石與一個尾棒化石。這個尾棒化石現在被認為屬於一個巨大的蜀龍個體。不過,還是有人認為它應該有個很小的尾錘。斧溪峨嵋龍(O. fuxiensis)有時會與自貢龍產生混淆,這兩種恐龍雖然有相同的屬名,但其實是來自於不同化石材料。
在1972年,楊鍾健趙喜進馬門溪龍研究中,曾提到了馬門溪龍科(Mamenchisauridae)。而在2002年,Wilson建立了峨嵋龍科(Omeisauridae)來取代馬門溪龍科,幷包含峨嵋龍與馬門溪龍兩屬。但科學文獻中極少使用峨嵋龍科/馬門溪龍科這名詞。有研究認為這兩個屬的頭骨類似盤足龍,應屬於盤足龍科。
峨眉龍大部分的骨架斷片都已找到,因而它們的外形特徵也就非常清晰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峨眉龍脖頸很長,頭部很小且呈楔形,而臀部高於雙肩,行走時身體會略微前傾。它的尾巴相對較短一儘管以今天的尺寸標準來説仍然很長。 [3] 

峨眉龍大眾文化

目前可以在自貢市自貢恐龍博物館與重慶市北碚博物館看到已架設的峨嵋龍骨骸,兩個博物館都位於中國。
參考資料
  • 1.    王旭晨主編,恐龍探秘,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01,第235頁
  • 2.    江夏編著,恐龍終極百科 第3卷 彩書坊珍藏版,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5.05,第173頁
  • 3.    侯海博主編,恐龍百科,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7,第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