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野火絨草

鎖定
山野火絨草(學名:Leontopodium fedtschenkoanum Beauverd)是菊科火絨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細長,有直立或斜升的分枝,被密集的褐色枯葉鞘。花莖直立或斜升,不分枝,或更高而稍屈折,被灰白色或白色蛛絲狀茸毛,全部有葉。苞葉多數,較上部葉稍小,線形或披針狀線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頭狀花序徑多數,密集。總苞被長柔毛或茸毛。小花異形,中央有少數雄花,或雌雄異株。雄花花冠漏斗狀管狀;雌花花冠粗絲狀。不育的子房和瘦果無毛或有乳頭狀突起,或瘦果有短粗毛。 [1] 
分佈於中國新疆;俄羅斯、蒙古國、中亞地區也有分佈。 [4]  生於中國新疆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一帶的乾旱草原、乾燥坡地、河谷階地沙地或石礫地,也生於較濕潤的林間草地。 [1] 
山野火絨草草質柔軟,羊和牛採食,冬秋季牲畜大都採食,冬季莖葉保留好,調製成乾草各類牲畜樂食。 [4] 
中文名
山野火絨草
拉丁學名
Leontopodium fedtschenkoanum Beauverd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火絨草屬
山野火絨草
命名者及年代
Beauverd,1914

山野火絨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細長,有多少直立或斜升的分枝,被密集的褐色枯葉鞘,有幾個花莖與無莖或有短莖的葉束簇生。花莖直立或斜升,不分枝,高5-35釐米,或更高而稍屈折,被灰白色或白色蛛絲狀茸毛,全部有葉;節間長1-3釐米。莖基部葉在花期生存,或枯萎宿存,與不育的葉束的葉同形,下部漸狹成細長的柄並向基部漸擴大成褐色的長鞘部;莖下部以上葉直立或稍開展,舌狀或披針狀線形,通常長2-9釐米或有時長達15釐米,寬0.25-0.5釐米,有時達0.8釐米,頂端尖,稀稍鈍,有稍細長或不明顯的尖頭,基部稍狹或等寬,無柄,兩面被同樣的或下面被較密的灰白色蛛絲狀或絹狀而常粘結成絮狀的茸毛;上部葉漸小,較細尖。苞葉多數,較上部葉稍小,線形或披針狀線形,尖或漸尖,邊緣有時反捲,長0.8-2.3釐米,寬0.2-0.3釐米,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稀下面近無毛,較花序稍長或長3倍,開展成密集的徑達2-5釐米的苞葉羣,或有長達3釐米的花序梗而成復或分散的苞葉羣。 [1] 
頭狀花序徑5-7毫米,多數,密集。總苞長3.5-4毫米,被長柔毛或茸毛;總苞片約3層,頂端尖或稍鈍,稀撕裂,通常黑色,稀淺或深褐色或無色,無毛,超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中央有少數雄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3-3.5毫米;雄花花冠漏斗狀管狀,裂片小;雌花花冠粗絲狀。冠毛白色,較花冠稍長;雄花冠毛上端棒狀粗厚,有深鋸齒或短髯毛;雌花冠毛細絲狀,下部有短髯毛。不育的子房和瘦果無毛或有乳頭狀突起,或瘦果有短粗毛。 [1] 

山野火絨草生長環境

生於中國新疆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一帶的乾旱草原、乾燥坡地、河谷階地沙地或石礫地,也生於較濕潤的林間草地。海拔1400-3000米,極常見。 [1] 
山野火絨草屬旱中生雜類草,山地草原、草甸草原、草甸和亞高山草甸的伴生種或共建種。生於海拔1400-3 000米的山地慄鈣土、黑鈣土和亞高山草甸土上。在天山北坡,海拔2100-3000米的山地陡坡,山野火絨草與天山賴草Leymus tianschanicus)、薹草(Carex sp.)組成草甸草原,伴生有冰草、洽草、針茅、林地早熟禾、委陵菜(Potentilla sp.)、黃芪(Astragalus sp.)等,總蓋度50-65%;在薹草+紫羊茅+針茅草地型和針茅+萬年蒿+雜類草草地型中它是主要伴生種;在亞高山草甸它是常見種,也常散生於森林草甸和河谷草甸中。 [6] 

山野火絨草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青河、哈巴河、布爾津、木壘、奇台、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和布克賽爾、塔城、裕民、托里、沙灣、精河、温泉、博樂、新源、昭蘇、伊吾、巴里坤、吐魯番、和碩、和靜、焉耆、若羌、庫車、阿克蘇、温宿、阿克陶、烏恰、喀什、塔什庫爾幹、莎車、葉城、策勒);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國、中亞地區也有分佈。 [4] 

山野火絨草生長習性

山野火絨草於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中旬開花,8月結實,10月停止生長。它的適應性強,耐牧,在放牧過渡的草地生長髮育仍然比較好,在橫走的根莖上很快生出新的枝條,並生成小叢狀,不易被牲畜踐踏死亡。 [4] 

山野火絨草主要價值

山野火絨草草質柔軟,羊和牛採食,冬秋季牲畜大都採食,冬季莖葉保留好,調製成乾草各類牲畜樂食,屬冬季利用的低等牧草。 [4] 

山野火絨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