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鎖定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成立於1948年,佔地162公頃,其中試驗田100公頃,地處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山西省運城市。主要從事棉花、小麥、玉米、油葵、甘薯、蔬菜等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及新品種選育,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作物栽培及植保技術研究,植物脱毒技術研究與開發,微生物研究利用以及農化新產品研製開發
中文名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機構類別
研究所
地    點
山西省
在職職工
268人

目錄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簡介

現有在職職工268人,其中研究員14人,副研究員30人,助理研究員70人。。全所每年承擔國家科技部、農業部、省科技廳、財政廳等各級研究、成果轉化及橫向協作課題35~40項,年爭取科研經費300萬元以上。全所現有大中型科研儀器50多台(套)。1978年以來,共取得科研成果170多項,有168項獲獎,其中國家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19項。育成並通過審(認)定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甘薯、油葵、蔬菜等新品種60個,在華北及新疆生態區累計推廣面積數千萬公頃,創社會經濟效益數十億元。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發展歷史

加強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及新品種選育研究,一直是全所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建所以來,育成並通過審定新品種60個(棉花23個、小麥21個、玉米6個、葵花3個、甘薯2個、西葫蘆1個、油菜2個、番茄1個、真姬菇1個)這些品種集豐產、抗逆、優質於一體,並且各具特色,適宜不同的生態區和不同種植方式,如棉花品種有轉基因抗蟲棉、抗病棉、耐旱鹼棉、短季棉等類型;小麥品種有高水肥、中水肥、耐旱、優質等類型,同時還研究形成了各優良品種的配套栽培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良種的增產作用。這些品種累計推廣9000多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數十億元。晉麥47是該所選育的旱地小麥新品種,1998年通過國家審定,同時通過陝西省審定,該品種高產、 穩產、品質好,抗逆性強,是我國旱地小麥育種的重大突破,目前已在我國黃淮麥區種植3700多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13.45億元,1998年獲農業部二等後補助獎勵,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領域成果豐碩。比較突出的成果有棉花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它是從該所興起,以該所的技術力量為主,協同全國同行集中攻關,形成系列配套技術,向全國推廣。這項技術的推廣使我國的棉花生產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目前已成為我國棉花高產技術上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棉花葉齡模式化學調控技術,是在地膜覆蓋的基礎上又一項突破性技術。它使我國的棉花栽培技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紮紮實實地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兩項成果相繼獲得農業部一等獎和國家三等獎。
另外,該所在農業機械、農作物立體種植、農作物多元覆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都有新的技術向農民推廣。
山西棉花所還是國內最早開展棉花生物技術研究的省級研究所。八十年代末曾在國內首次成功地培育出棉花體細胞再生植株和棉花原生質體再生植株,均填補了國內空白,先後獲得農業部一等獎。“八五”以來,一直承擔國“863”計劃項目,開展轉基因抗蟲棉的研製,研究和建立了利用農桿菌介導法轉移棉花外源基因的高效轉化體系,先後獲得轉基因抗除草劑棉花和轉基因抗蟲棉,受到國內生物技術界矚目。同時與中科院遺傳所、微生物所,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等保持長期合作關係,在棉花轉基因 理論和方法研究方面不斷創新,獨領風騷。轉Bt抗蟲基因棉花晉棉26號是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轉基因抗蟲棉,其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實際應用方面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可以説棉花所是目前國內農桿菌介導轉化棉花外源基因最成功的單位,具有先進的生物技術實驗室,配備有進行棉花外源基因轉化和檢測的成套設備和先進儀器,除進行棉花轉基因研究外,同時開展小麥、玉米、油葵、蔬菜等作物轉基因研究。 該所還是山西省最早開展植物脱毒技術研究與開發的省級研究所。利用微莖尖組織培養及配套快繁技術開展甘薯、馬鈴薯、地黃、大蒜等脱毒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開發,並形成了完整的科研、生產及開發體系。甘薯、地黃脱毒種苗已進入工廠化生產,累計推廣500餘萬畝。目前開展藥用植物丹蔘、半夏等脱毒技術研究。 近年來,研究所為適應科技體制改革需要,加速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以各研究機構和科技成果為依託,以“三聯科技開發總公司”為龍頭,帶動了農業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當地解決了大批量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