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鎖定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2日成立,為山西大學一級科研機構。現為山西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山西大學環境科學研究創建於2002年7月2日,為學校一級研究機構,設有環境科學碩士點(1994年獲准)、環境科學博士點(1998年獲准)、環境科學省級重點學科(2002年獲准)、環境科學博士後流動站(2003年獲准)、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05年獲准)、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1年獲准)。中心從環境污染物分析及其生物毒理效應研究起步,歷經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學科交叉、結構合理的三個穩定研究方向:環保可降解色料的分析與應用、新型環境分析技術與方法、大氣顆粒物二氧化硫的分析與健康效應研究。
中文名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成立時間
2002年7月2日
地    位
山西大學一級科研機構
研究方向
環保可降解色料的分析與應用等
地    址
山西省太原市塢城路92號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成立背景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2日成立,為山西大學一級科研機構,設有環境科學碩士點(1994年獲准)、環境科學博士點(1998年獲准)、同年被批准環境科學省級重點學科、環境科學博士後流動站(2003年獲准)、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05年獲准)。中心從環境污染物分析及其生物毒理效應研究起步,歷經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學科交叉、結構合理的三個穩定研究方向:環境化學與應用、環境醫學與毒理學、污染控制和資源有效利用。現有職工25人,其中教授5人:董川教授、程芳琴教授、桑楠教授、孟紫強教授、趙強教授。 [1]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科研隊伍

我所現有在職教授3人,其中董川教授獲入選山西省首批“三晉學者”特聘教授;趙強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 兼職教授2人;開展合作研究的山西省“百人計劃”5人;副教授9人;講師7人。 [1]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培養

我所在讀博士研究生19人,碩士研究生47人;博士後流動站目前進站9人,出站5人;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50多人次。我所與香港浸會大學、加拿大Mcmaster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關係,已派多名青年教師外出進修並送多名研究生到以上大學進行聯合培養。 [1]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情況

該所項目、論文、專利與應用研究全面發展,尤其是近兩年來,研究所科研經費達到800多萬,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如在ACS Nano(10)發表2篇, Jourral of Material Chemistry(5.968)上發表3篇, Biosens. Bioelectron(5.602)上發表4篇,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6.273)上發表1篇, Analytical Chemistry(5.874)上發表1篇; Chemical Communications(6.169)上發表2篇,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4.881)上發表2篇等;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55項,其中轉讓專利16項,專利技術已在受讓企業中生產應用,並且圍繞新型環保可降解色料核心技術已開發出不同規格不同用途的環保教學用具60餘種。該產品已在上海、江蘇、河南、福建等千餘所學校使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1]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環境分析化學與應用
本方向的特色是注重學科交叉,將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環境化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化學理論和方法解決環境科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環保新材料的研發和環境分析化學研究,為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提供新理論、新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複合型高層次研究人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環境醫學與毒理學
環境醫學與毒理學方向歷經30餘年,一直把環境與健康、環境污染物的毒性及其防護的研究放在首位。採用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現代理論和技術研究環境污染物對人和哺乳動物的生物學損傷及其毒理學作用,以及這些變化的早期指標和預防措施,從而把環境毒理學提高到亞細胞和分子毒理學水平。同時,研究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流行病學問題。
污染控制和資源有效利用
污染控制與資源有效利用方向主要針對山西省燃煤污染、工業水污染以及土壤等污染嚴重,同時針對山西省及我國中西部的優勢資源-煤炭和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的現狀,採用化工、生物、生態修復等原理和技術,開展煤炭資源高效利用,煤系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資源化,燃煤二氧化硫和煙塵減排以及鹽湖滷水資源綜合利用中廢鹽山、廢滷水減量化和生產過程節能減排,礦區土壤修復,工業和礦區水污染治理等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

山西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論文成果

[1] Study on the Complexation of Isoquercitrin with b-Cyclodextrin and Its Derivatives by Spectroscopy ,Yunlong Wang, Chuan Dong,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年,650,124-130.[2]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t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Nafion/nickel hydroxide modified nickel electrode ,Jie Qiao,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9年,138 (2): 402-407.[3] Methane sensor based on nanocomposite of palladium/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grafted with 1,6-hexanediamine. ,Zhongping Li,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9年,139(2):.453-459[4] Synthesis and binding properties of carboxylphenyl-modified calix[4]arenas and cytochrome c ,Wen Ting An, Chuan Dong,Talanta,,2009年,2009,79:54-61[5] Characterization of a methane-utilizing bacteriza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monitoring methane. ,Chungui Zhao, Chuan Dong*,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9年,(106): 2024-2030[6] Study of the contact charge transfer behavior between cryptophanes (A and E) and fullerene by absorption, fluorescence and 1HNMR spectroscopy ,Caihong Zhang,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年,650,118–123.[7] Application of HPLC and MALDI-TOF MS for Studying As-Synthesized Ligand–Protected Gold Nanoclusters Products ,Yan Zhang,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Analytical. Chemistry,2009年,81(4): 1676-1685.[8] Study on the phosphorescence characterizations of palmatine chloride on the solid substrat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tDNA ,Junfen Li,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Talanta,2009年,77(3): 1043-1049[9] Synthesis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novel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fluorescent dyes ,Shengmei Song, Chuan Dong,Talanta, ,2009年,77(5): 1707-1714[10] Mode-filtered light methane gas sensor based on cryptophane A , Suozhu Wu,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年,633, 238-243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