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萵苣

(翅果菊的別名)

鎖定
翅果菊(學名:Lactuca indica L.)是菊科萵苣屬植物。莖直立,單生,高0.4-2米,全部莖枝無毛;頭狀花序果期卵圓形,排成圓錐花序;總苞邊緣染紫紅色,外層卵形或長卵形,中內層長披針形或線形披針形;瘦果橢圓形,黑色,邊緣有寬翅,頂端具長喙,每面有1條細縱脈紋。花果期4-11月。 [1]  [3] 
翅果菊分佈於中國、俄羅斯、朝鮮、日本、不丹、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分佈於北京、吉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翅果菊生長於海拔300-2000米的山谷、山坡林緣及林下、灌叢中或水溝邊、山坡草地或田間。 [3]  [6]  翅果菊適應性強,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排灌良好的土壤生長良好,喜温暖濕潤氣候,收種季節靈活。繁殖方式一般為育苗移栽。 [7] 
翅果菊性味苦,寒,有利於清熱解毒,涼血利濕,主治急性咽炎,急性細菌性痢疾,吐血,尿血,痔瘡腫痛, [8]  全草可入藥;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可作為草食畜牧業初級生產的高蛋白飼料植物;生長環境要求低,可在特殊條件下的地區進行推廣,有一定經濟價值。 [9] 
中文名
翅果菊
拉丁學名
Lactuca indica L. [11] 
別    名
苦萵苣
山馬草
野萵苣
蠶桑草
滇西翅果菊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5] 
菊目
菊科
萵苣屬
翅果菊
命名者及年代
L.,1771 [4] 

山萵苣形態特徵

翅果菊
翅果菊(16張)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單生,高0.4-2米,基部直徑3-10毫米,上部圓錐狀或總狀圓錐狀分枝,全部莖枝無毛。中下部莖葉長13-37釐米,寬0.5-20釐米,無毛,基部半抱莖至弱抱莖,邊緣全緣或疏生牙齒,頂端鈍或漸尖;形狀和缺刻變化很大,形狀範圍從線狀披針形、線狀橢圓形、披針形、匙形至橢圓形,缺刻範圍從不裂、羽狀半裂、羽狀深裂至二回羽狀分裂,裂片大多窄,線形、鐮刀形、三角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頂端鋭尖至漸尖。上部葉較小,線狀披針形、線形或橢圓形,缺刻較少至全緣。 [1]  [6] 
頭狀花序果期卵球形,多數沿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總苞長1.5釐米,寬9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或長卵形,長3-3.5毫米,寬1.5-2毫米,頂端急尖或鈍,中內層長披針或線狀披針形,長1釐米或過之,寬1-2毫米,頂端鈍或圓形,全部苞片邊緣染紫紅色。舌狀小花20-30枚,黃色。瘦果橢圓形,長3-5毫米,寬1.5-2毫米,黑色,壓扁,邊緣有寬翅,頂端急尖或漸尖成0.5-1.5毫米細或稍粗的喙,每面有1條細縱脈紋。冠毛2層,白色,幾單毛狀,長7-8毫米。花果期4-11月。 [1]  [6] 

山萵苣近種區別

翅果菊
翠菊
野菊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中部莖葉長達21釐米或過之,寬0.5-1釐米,邊緣大部全緣或僅基部或中部以下兩側邊緣有小尖頭或稀疏細鋸齒或尖齒。
中部莖生葉卵形、菱狀卵形、匙形或近圓形,長2.5-6釐米,有不規則粗鋸齒,兩面疏被硬毛。
中部莖生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7(-10)釐米,羽狀半裂、淺裂,有淺鋸齒,基部平截、稍心形或寬楔形,裂片先端尖。
瘦果橢圓形,長3-5毫米,寬1.5-2毫米,黑色,壓扁。
果稍扁,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3.5亳米。
瘦果長1.5-1.8毫米。
翅果菊 翅果菊
紫色翠菊 紫色翠菊
野菊 野菊

山萵苣生長環境

翅果菊生長於海拔300-2000米的山谷、山坡林緣及林下、灌叢中或水溝邊、山坡草地或田間。 [3]  翅果菊適應性強,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排灌良好的土壤生長良好,喜温暖濕潤氣候,收種季節靈活。 [7]  喜温暖濕潤氣候,種子在20-25℃萌芽迅速,苗期生長緩慢,當氣温達到15℃以上時生長速度加快,25-35℃生長速度最快;根系入土深,耐旱,但久旱生長緩慢。耐寒,幼苗能耐-2℃的低温,成株能耐-5℃的低温;耐熱性好,在中國盈江(南亞熱帶氣候)春播時能正常越夏。 [2] 

山萵苣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不丹、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分佈於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1]  [6]  [10] 

山萵苣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為育苗移栽。 [7] 
翅果菊種子細小,直播種子用量較大,普遍採用育苗移栽,用種量1.5-3千克/公頃。苗牀整地精細,施農家肥5-10千克/平方米,並與土充分混勻。將種子用温水催芽,即用30℃温水浸泡20分鐘左右,用紗布包裹,放置温暖潮濕地方2-3天,在種子吐芽後拌上細土,均勻撒播於苗牀內。用耙輕輕翻動使種籽與土接觸,覆蓋上作物秸稈,並澆足水。 [2] 

山萵苣栽培技術

山萵苣移栽

最好選用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的地塊種植以獲得高產。在出苗後30天或苗長到4-5片葉時開始移栽。移栽前施足底肥,要求施用農家肥22.5-30噸/公頃;移栽行距30釐米左右,株距20釐米左右,每穴一苗,移苗前剪掉過長的根系,移苗後澆足定根水。 [2] 

山萵苣管理

苗期視墒情適時灌溉,及時補苗,中耕除雜。苗高50釐米左右或長出15片葉以上時,開始刈割或剝葉利用。刈割利用的第1刈需留茬3釐米左右,以後刈割留茬高度宜在5釐米以上,以利再生。各次刈割間隔以20-30天為宜,最後一次齊地刈割。每次刈割後,追施複合肥150-225千克/公頃或施農家肥以提高飼草產量。摘葉利用時,每次摘葉後至少要留8片葉,最後一次則將葉和菜心割掉。為了提高全年飼草供應的均衡性,宜採取分期播種。 [2] 

山萵苣收種

收穫種子宜在2月份或8月份以後停止刈割或摘葉利用,使其充分生長和抽苔開花結籽。翅果菊的開花結實性好,但由於花期較長,種子成熟不一致,存在種子成熟即落,需分期收種。 [2] 

山萵苣主要價值

翅果菊性味苦,寒,有利於清熱解毒,涼血利濕,主治急性咽炎,急性細菌性痢疾,吐血,尿血,痔瘡腫痛, [8]  全草可入藥;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可作為草食畜牧業初級生產的高蛋白飼料植物;生長環境要求低,可在特殊條件下的地區進行推廣,有一定經濟價值。 [9] 
嫩莖葉可作蔬菜,也可作為家畜禽和魚的優良飼料及餌料。同期刈割條件下的翅果菊水分含量高於蒙早苦賣菜20.2%,其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比同期生長的蒙早苦賣菜分別高14.1%和12.7%,粗纖維、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分別比蒙早苦賣菜低42.8%、29.3%和26.8%,而翅果菊和蒙早苦賣菜的莖葉比分別是1:3.72和1:2.27。 [2] 
參考資料
  • 1.    翅果菊  .中國植物誌[引用日期2019-12-19]
  • 2.    黃梅芬,羅在仁,鍾紹麗,薛世明,歐陽青,李世平,鐘聲.適宜在中國南方熱區種植的優良飼料 ——滇西翅果菊[J].熱帶農業科學,2018,(第6期):64-68
  • 3.    翅果菊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2-04-07]
  • 4.    Lactuca indica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引用日期2022-04-07]
  • 5.    翅果菊 Lactuca indic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4]
  • 6.    翅果菊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7.    黃梅芬,羅在仁,鍾紹麗,薛世明,歐陽青,李世平,鐘聲.適宜在中國南方熱區種植的優良飼料 ——滇西翅果菊[J].熱帶農業科學,2018,(第6期):65-66頁
  • 8.    徐鴻華,李薇主編. 廣州中醫藥大學藥王山中草藥圖譜[M]. 2010:80頁
  • 9.    黃梅芬,羅在仁,鍾紹麗,薛世明,歐陽青,李世平,鐘聲.適宜在中國南方熱區種植的優良飼料 ——滇西翅果菊[J].熱帶農業科學,2018,(第6期):68頁
  • 10.    李沛瓊、李勇藏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三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年12月:第544-545頁
  • 11.    翅果菊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4-03-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