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歌民謠

鎖定
山歌民謠就是民間歌謠的別稱。山歌民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創作的,它語言樸素真摯,曲調流暢優美,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因此山歌民謠如同山野中那一層層野花,在時代的變遷面前頑強的生存下來,並煥發出新的活力。
中文名
山歌民謠
外文名
folk song/ballad
別    名
民間歌謠
概    念
民間歌謠的別稱
由    來
詩經魏風園有桃
民謠種類
西北民歌——信天游等

山歌民謠由來

詩經魏風園有桃雲:「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歌謠一詞,由來已久。民間歌謠往往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名稱,大抵合樂為歇,徒歌為謠,俚語為諺,總稱民歌。都是來自民間無名氏的歌謠。山歌是南方村野的民歌,舉凡村夫村婦、舟子樵夫、閻裏小民所唱的小曲,統稱為山歌。其結構單調為四句二十八字類似七言絕句,但歌唱者可以隨意增加襯字,也有長短句的形式;內容多道情,情采慎摯拙樸,與文人用情的詩歌異趣。山歌一詞唐詩中已見,又北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中雲:「再酌酒高揭吳喉唱山歌以見意。」宋人話本也常引吳中川歌入篇。明代吳中山歌盛行,明人最先輯集山歌的,有馮夢龍、卞文玉所編的適情十種。其後馮夢龍更輯「童痴一弄.掛枝兒」、「童痴二弄.山歌」,署名墨憨齋主人述,前者共收小曲三百九十首,後者收長短作品三百四十五首。馮氏的原刊本今不易獲見,民國二十三年上海傳經堂主人去徽州訪書,發現明寫刻本,次年,遂請顧頡剛先生校點後排印出來。其後中央書店更將山歌、黃鶯兒、謎語、掛枝兒及夾竹桃五種,合成一部,是當代研究民間文學、通俗文學重要的資料。此外清代華廣生所輯的白雲遺音、王廷紹所編的霓裳續譜,都是明清山歌時調的主要文獻資料。
山歌民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創作的,它語言樸素真摯,曲調流暢優美,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因此山歌民謠如同山野中那一層層野花,在時代的變遷面前頑強的生存下來,並煥發出新的活力。
流行於樂府等。

山歌民謠民謠種類

山歌民謠西北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又稱"順天遊""小曲子",流行於陝西北半部及寧夏、山西、內蒙古與陝西接壤的部分地區。以往,由於交通不方便,這裏的生產、經貿全靠驢、騾馱運,當地把從事此種勞動的人稱作"腳户""腳伕""趕腳的"。"腳户"長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溝壑間,便順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娛。他們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們既是傳播者,又是創造者。在傳唱中,他們免不了矢口寄興的隨意創作,在創作了之後,又不斷地傳播出去。當然,"信天游"屬於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無論在放牧耕地,或是節日遊樂,他們總要哼唱幾句。作為一種風格個性都很強的山歌品種,"信天游"的基本特徵是結構短小簡潔,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具有濃厚的抒詠性。它的詞曲僅有上、下兩句。唱詞上句起興,下句點明主題。如"馬裏頭挑馬不一般高,人裏頭挑人就數哥哥你好"。曲調多建立在"徵-宮-商-徵"這樣一種"雙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兩個腔節,並在頭一個腔節上作較長的延伸,給人以遼闊悠遠之感。下句一氣呵成,在上、下句變化反覆的歌唱中,歌手們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代表曲目有《腳伕調》《蘭花花》《趕牲靈》《橫山下來游擊隊》《見面容易拉話難》等。

山歌民謠贛閩粵“客家山歌”

客家者,自魏晉時代即開始由中原不斷南遷至明清間逐漸在贛南、閩西北、粵東北定居的漢族人。由於他們的生活習俗及語言中還保留着一些中原北方人的特徵,所以便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漢民族的一系。客家人音樂的最大特徵是歌詞的文學性很強,而曲調卻單純、質樸,含蓄。歌詞如"趕人出屋雞亂啼,送人離別水東西,挽水思量想無法,從今唔養五更雞。鬆口行上嘉應州三條河水急湫湫,兩條絲線打死結,人情難捨哥難丟。"曲調的音域僅有五度,四個樂句皆以級進方式緩緩展開,顯得十分內在。更有大量客家山歌僅有四度三個音,但絲毫未影響旋律進行和情感的表達。客家山歌較集中的傳播區主要有粵東北的梅州、興寧、蕉嶺、五華、大埔;贛南的萬安、遂川、興國、瑞金;閩西的寧化、長汀、龍巖、上杭等。代表曲目有《新繡荷包兩面紅》、《送人離別水東西》、《八月十五月團圓》(粵)、《打只山歌過橫排》(贛)、《八月十五看月光》《大雨落來細雨淋》《風吹竹葉嫌冢當》(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