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鎖定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東北部的起鳳鎮境內,是魯中泰沂山脈北麓山前傾斜洪衝擊平原與黃河洪水氾濫衝擊平原的迭交凹地,北至預備河及以北部分區域,南到盛華園路、灘子道,西至東豬龍河,東到十字架河及以東部分區域,總面積1022.3公頃。主要由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組成。 [1-2] 
中文名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2]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東北部的起鳳鎮 [2] 
景點級別
AAA級 [2]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2] 
地理區域
魯中泰沂山脈北麓 [2] 
面    積
1022.3 公頃 [1] 
管理單位
馬踏湖濕地保護區管理局 [1] 
批准時間
2011年3月 [3]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地理環境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東北部的起鳳鎮境內,是魯中泰沂山脈北麓山前傾斜洪衝擊平原與黃河洪水氾濫衝擊平原的迭交凹地,濕地公園北至預備河及以北部分區域,南到盛華園路、灘子道,西至東豬龍河,東到十字架河及以東部分區域,總面積1022.3公頃。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8°03′~118°07′,北緯37°03′~37°06′之間,平均海拔7.3米。 [2] 
馬踏湖濕地生態蓄水庫位於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合理利用區內,主體水面50公頃,平均水深7.0米,最大蓄水量500萬立方米。 [4]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資源情況

馬踏湖濕地
馬踏湖濕地(2張)
據調查統計,公園內植物資源有73科196屬363種,以蘆葦、香蒲為主,有龐大的蘆葦水生植物羣落,其中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水曲柳、金蕎麥等;動物資源有56科174種,以鳥類資源最為豐富,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中華秋沙鴨、丹頂鶴、大鴇。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大、小天鵝等近20種。 [5]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開發建設

把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區劃為5個功能區:濕地保護保育區、濕地恢復重建區、濕地宣教展示區、濕地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2張)
(1)濕地保護保育區:是指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中部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較好,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外部干擾較少,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區域。該區主要開展保護、監測等必需的保護管理活動,積極營造適合動植物棲息的生態環境,不得進行任何與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無關的其他活動。濕地保育區面積397.1公頃。
(2)濕地恢復重建區:是指濕地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需要恢復重建受損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區域。重點需要修復的區域包括:魚龍村、夏莊村往北匯入小清河的幾個河道,如箔場溝、官莊溝、十字架河。這些河道由於接近村莊,受生產生活污水的影響,水體有呈富營養化的趨勢,因此將保護保育區南側和東側部分區域化為恢復重建區,規劃採取一定的生態修復措施如重建濕地植被帶(挺水植被、沉水植被、浮水植被)來滯留、降解,吸納多餘營養物質,進行生物淨化後,近期使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中遠期要達到Ⅱ類標準。恢復這些區域的水體,確保核心地帶保護保育區的生態安全。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3)濕地宣教展示區:是指為遊客提供認識和體驗濕地生態系統的區域。其主要功能以生態展示、科普教育為主,允許遊客進入,但要嚴格控制進入量。馬踏湖濕地公園內東北部區域以齊王閣景區為主的區域是開展濕地文化宣傳(齊文化)和濕地認知(蓮荷等濕地植物)的絕佳場地,因此將該區域化為濕地宣教展示區,規劃以後在該區域建設濕地博物館、文化長廊、紅蓮培育基地、觀鳥亭等作為青少年濕地科普知識培訓、宣傳教育的重點區域。
(4)濕地合理利用區:依據濕地公園的自然地理條件,及自然資源、景觀等開展的親水活動、觀光、探險、農(漁、牧)家樂等休閒娛樂活動的區域。根據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未來的建設規劃,將濕地公園西北區域化為合理利用區比較合理,有關的旅遊景點與活動項目,將集中設置於此。
(5)服務管理區:維持濕地公園日常工作正常開展的管理服務機構、服務接待設施、醫療等設施設建設集中的區域。包括遊客接待中心、管理服務中心、安全保衞、醫療服務、廣場、停車場等。 [6]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交通線路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對外交通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位於淄博市桓台縣的北部,對外交通規劃建設主要包括唐華路和少海路北延工程,使之直通公園的入口;對鎮域內宮夏路、荊夏路等主要幹道進行整修;在起馬路設置濱博高速路口;十二五規劃馬橋鐵路專線位於項目區南側,經由馬橋、荊家、起鳳鎮與張北鐵路匯合,在馬橋鎮建設馬橋火車站。
規劃項目區共設置主入口、西次入口共三個主要入口,其中,主入口位於項目區南部,五賢祠旁邊,唐華路是連接主入口與外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東入口位於烏河西側。
水運規劃在小清河設置馬橋港、荊家港兩個小型貨運港碼頭。對外道路系統的統一性、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馬踏湖濕地與周邊生態基質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園內交通

(1)園路規劃
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選線,公園內部道路可採用多種形式組成網絡,溝通內外部交通和水陸交通的聯繫。
① 公園主路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山東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
作為聯繫公園內外部交通、景區遊覽、景區管理和消防急救的主要道路。合理利用原有道路,優化園內道路交通網絡,規劃道路級別為一級園路,寬度為6~8米,長度為18.3公里。主要有西線(合理利用區環線);中線(合理利用——恢復重建);東線(科普宣教環線);項目區大環線。
② 公園支路
作為聯繫園內各個景點的遊覽服務道路採用混凝土鋪設,可以通行電瓶車等觀光車,嚴禁機動車輛通行。規劃道路級別為二級園路,寬度為3~5米,長度為15.5公里。
③ 公園小路
遊步道供遊人在園內各景點穿行,成為連接各個景點的紐帶,採用多種鋪設樣式與項目區風景融為一體。在園內現有步行道的基礎上完善安全、標識和解説系統。
遊覽步道主要分佈在濕地宣教區和合理利用區,主要用於森林巡查、科研監測、病蟲害防治等。
合理利用區的遊步道從保護濕地的角度出發,採用滲水礫石路面和木棧道的方式。規劃遊覽步道長度為9.8公里。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