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場村

(浙江省三門縣小雄鎮山場村)

鎖定
山場村位於浙江省三門縣小雄鎮西北,是原山場鄉駐地,現有農村人口1600餘人,是小雄鎮一個人口大村和交通要地。山場,山環水繞,峯巒疊嶂,山清水秀,景色瑰麗,素有十大勝景。有詩為頌:石樑橫駕彩虹明,雙水交流勢自分,採藥仙人尋古洞,持經釋子候鐘聲,西屏積翠螺光厚,東嶺行雲舒捲輕,更有雄山勝蹟好,鵝峯鐵峙聽龍鳴。
中文名
山場村
行政區類別
浙江省三門縣浦壩港鎮
地理位置
浙江省三門縣小雄鎮西北
電話區號
0576
郵政區碼
317106
氣候條件
温和
人口數量
1600餘人

山場村歷史沿襲

山場村莊,始建於五代晉漢間(公元九三六—九五0年)。唐光啓元年(公元八八五年)農民出身的興州固始(今屬河南)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倆帶領起義軍徵福建,八年後掃平福建全境,建立了閩國。我柯氏鼻祖仁權公任朝廷奎章閣大學士。王審知子有十二,去世後,其子為爭奪皇位,互相殘殺,在內憂外患中,閩被南唐所滅。公為避亂率其六子航海至浙,散居浙東。幼子茂蟾公駐足臨邑,出城東百餘里處,見一地山高場寬,兩水環繞,綠樹成蔭,花香鳥語乃生息之佳地,遂“斬其荊棘,爰居而爰處,築其土宇,肯構而肯堂”,定居於此,取其村名曰:山場。
歷史上,山場村是一個繁庶之地,背山面海,經濟發達,是我縣西南的大村。民國初屬臨海縣山場鄉,歷來是莊、鄉所駐地。今日的山場村,交通方便,集市繁榮,新建十字形街道寬敞整潔,兩旁樓房高聳,鱗次櫛比。各類店鋪齊全,購銷兩旺,經濟繁榮。村莊裏直到現在還保存着集市日,每逢農曆三、五、八、十之市日,來自小雄、花橋、小芝、桃渚等地趕集羣眾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各地商販雲集。
山場小學 山場小學
山場村 山場村
山場,清代屬臨海縣保樂鄉山場莊民國初屬臨海縣山場鄉,民國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零年)七月,三門建縣,劃歸三門縣山場鄉。山場鄉管轄的村莊,有山場片三十二個,吳都片十一個,現有小雄鎮的浦壩、官塘、王沙三村,花橋鎮的芝岙嶺南二村,共計四十八個自然村,四千餘户,二萬餘人口。公元一九四九年解放後,吳都建鄉,山場仍屬山場鄉。村莊歷來是莊、鄉所駐地。山場東接小雄,南與臨海北澗相鄰,西同臨海小芝接壤,北連吳都,與四處皆相距約十里。
山場村路邊 山場村路邊
山場有十八朗公山面積近六百畝,橫亙在距村約一里處的南面,是村莊的屏障,是三門與臨海兩縣的界山,最高點鵝冠峯(形似鵝冠而得名)海拔三九九米。十八朗峯巒起伏,逶迤綿延;森林茂密,鬱鬱葱葱。萬柏蒼翠,松濤轟鳴,鳥聲啁啾,鹿兔歡蹦;雲霧繚繞,五彩繽紛。解放後,村領導多次發動村民再植樹、栽竹、種茶、育果,給十八朗增添風光。隨之年年砍採、年年栽培,竹木有增無減,林業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村民提供木材和經濟特產,給山場不斷增添財富。十八朗是山場人的金庫,有着未可限量的開發前途。有民歌雲:十八朗、鵝冠山,古木參天間:上有搖錢樹,下是百寶畈。林蔭綠萬山,美景在人間;裝點此關山,今朝不等閒。”此外,公山北面有龍潭坑山,東面有埠頭山,西面有小芝嶺山,大小共有十一片,計六百七十六畝。
山場有兩條溪,南面溪流發源山炮嶺,東北面溪流發源於龍潭坑,穿村而過。兩水到村莊東南端下洋地匯合,出天德閘,流入洞港,全長十五公里餘,為流入洞港的第一大溪,三門縣的七大溪流之一。《三門縣誌》有記載。恩舉人翟高適曾賦詩讚之,題曰:《雙溪印月》溪流橫抱勢龍蛇,兩水連天接晚霞;看到夜深明月上,清光印出海金沙。
山場村街口此端原有一座雙墩石橋,是山場通往各地的唯一橋樑,橋北有古樟一棵,大十餘圍,高百尺,垂蔭數畝,及其老幹新枝,有神靈呵護之象”。俯視溪流,碧波倒映,洗衣杵聲,浪裏翻霞。夏夜皓月當空,橋上涼風習習,橋下水聲淙淙,波光粼粼,橋影橫斜,情趣橫溢,實為村民乘涼消暑之勝地。此橋名曰“石橋觀瀾”,乃村莊十大勝景之一。近年來,古橋換新顏,在原有基礎上,用鋼筋水泥改建,拓寬,升高,兩旁豎上欄杆。為車輛行人交通方便,在此溪上再橫駕了六座橋樑,均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其名自上而下依次為:新橋、山場石橋、永安橋、車站橋、衞生橋、下樹園橋、公路橋;在通往趙岙、十八朗的南溪橫駕上山場橋,改變了昔日過溪趟水,走釘步的艱難。
山場村農田 山場村農田
“竹林深處是禪房,功課僧勤夜未央。百八皖鐘敲斷夢,悠揚音韻徹山長。”説起山場村,不得不提起安性寺。“安性鐘聲”為山場十大景觀之一,現已成廢墟。據宋《嘉定赤城志》記載:“安性院在縣(臨海縣)東一百七十里,舊名新安。晉天福四年(939)建,國朝治平三年(1066)改今額。”安性寺算來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據説在鼎盛時期佔地百餘畝,僧人上百個,到了清末逐漸衰敗,至解放後坍毀,後來在遺址旁邊建起了山場小學。
山場有臨(海)三(門)公路,跨過吳都嶺,穿境而過。上可通三門、寧波、杭州,下可達杜橋、椒江。正在建築的山場至小芝的公路,指日可通。山場設有車站,客車、轎車、卡車、拖拉機車水馬龍,絡繹不絕,通往全國各大城市及附近城鎮村莊,溝通了城鄉交流。從此,結束了步行,肩挑、跋山涉水的局面。兩條公路沿兩條溪岸而築。此外,為通往較大片的田間均有機耕路、手拉車路。家家有自行車、部分有摩托車,以車代步,交通甚便。
山場村公路 山場村公路
山場先人更明白儉勤立業耕讀傳家的道理,歷來主張子孫儉勤立業,耕讀傳家,故文風較盛。千百年來,山場逐漸形成了謙和恭讓、重教尚禮的地域特性。宋末元初就建有專供學子進修的鑑溪書院,請名師以教授鄉人子弟。因此,山場歷代人才輩出,如武略將軍柯一桂、隱士柯醉亭、柯鶴阜等,名聞台郡。
山場村現存的古蹟不多,明代沿海盜匪猖獗,時常騷擾村莊,加上明清海禁內遷,因此,清以前的舊跡幾不可見,大多為清康熙後所建。近年的新農村建設,拆舊建新更使千年古村落特色漸失變成千人一面的水泥鋼筋建築,原來古樸、寧靜的山場村,現在已變成了現代喧囂的新農村。
山場地靈人傑,欣欣向榮。“温良恭儉讓”乃山場眾人之美德,並在發揚光大,柯氏裔孫同心協力,壯志凌雲,有決心把家園建成一個文明、繁榮、富庶的社會主義新天地。
山場村祠堂戲台 山場村祠堂戲台

山場村行政區劃

山場村,原山場鄉,以鄉政府駐地山場得名。
清代稱山場莊,屬臨海縣。民國時期,稱山場鄉。
1949年解放初,建政為沿江區山場鄉人民政府。
1950年分設山場、梅岙2個鄉,歸屬小雄區。
1956年梅岙鄉併入山場鄉。
1983年政社分設,改為山場鄉人民政府。
1958年冬,改為山場管理區,屬臨海縣小雄(區)人民公社。1961年由山場管理區成立山場人民公社,屬桃渚區。1962年回屬三門縣小雄區工委。
1968年10月28日,成立山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屬小雄區工作組。
1981年,改為山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屬小雄區公所。
1983年政社分設,改為山場鄉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時,併入小雄鎮。
二、該行政村隸屬南華縣沙橋鎮,地處沙橋鎮西北邊,距沙橋鎮政府所在地5.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4公里。東鄰沙橋,南鄰索廠,西鄰五街,北鄰向陽。轄外一、外二、外三、外四、新建村、小龍箐、王白衝、陸一、陸二、王姓、週一、週二、週三、黃姓、海稍、大灣、羊一、羊二、一碗水、馬六塘、大地等21個村民小組。

山場村地理環境

全村國土面積25.65平方公里,海拔1,980.00米年平均氣温18℃,年降水量84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烤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930.00畝,人均耕地1.02畝,林地30,500.00畝。

山場村人口

現有農户723户,有鄉村人口2946 人,其中農業人口2881人,勞動力185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02人。

山場村經濟

2006年全村經濟總入 890.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9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