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地地理

鎖定
山地地理是研究山地地理環境及其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領域的一門學科。廣義的山地包括山、高原和丘陵三部分,狹義的山地僅指山和高原。 山地是世界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其面積佔整個陸地的30%。世界山地地理綜合性研究的重點地區是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區。
中文名
山地地理
研    究
山地地理環境及其自然資源的開發
性    質
學科
廣    義
包括山、高原和丘陵三部分

山地地理山地特徵

山地是世界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主要地貌骨架,其面積佔整 個陸地的30%。全球有兩大山帶:環太平洋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印度尼西亞山帶。這兩條山帶是中生代至新生代形成的褶皺帶,全球的主要山地都集中在這兩大山帶上。山地不限於單純的地貌學概念,而且還是一種特殊的自然和經濟綜合體。在山地,熱量和水分條件隨海拔高度增加而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垂直分佈變化(見垂直帶性),農業生產方式也因此而變化。高大的山體或高原對大氣環流產生屏障作用,山地不同的坡向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或不同的垂直帶譜。世界上許多高大山系不僅是自然地理的界線,而且是重要的農業界線。山地地區人口雖僅佔世界人口的10%,但是依賴山地資源生活的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的30~40%。山地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正在被人類大規模地開發和利用。山地的自然風景和空氣清新的山地氣候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大多數自然保護區位於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或珍稀動物、植物種屬的山地地區。

山地地理地理概況

人類認識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就有對山地的描述。以後的《管子·地員》《漢書·地理志》和《徐霞客遊記》等都有詳實的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記載。19世紀初德國A.von洪堡曾考察南美山地,系統地研究了山地氣候與植被垂直分佈的關係。
山地地理 山地地理
對山地的綜合研究是20世紀中期才開始的。1936年R.皮蒂(曾譯R.貝第)出版了《山嶽地理》一書。1940年德國C.特羅爾創建高山比較地理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山地森林面積的急驟減少,山地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濫用,以及山地地區旅遊事業的迅速發展,造成廣大山地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災害頻繁,環境質量惡化。這些問題受到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如美國蘇聯法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家先後成立了專門的山地研究機構。50年代以來,中國對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及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和南方熱帶、亞熱帶山地進行了多 次綜合考察,並開闢了南方山地綜合性研究基地,積累了有關土地類型分佈和利用、資源特點、生產潛力等多方面的資料,為制定山地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等提供了依據。1957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上貢嘎山主峯,進行了第一次高山考察。1968年,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成立高山地生態學委員會 (後改稱山地地生態學委員會)。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把“人類活動對山地的影響”研究專題列入“人與生物圈”研究計劃。國際山地學會(IMS)於1980年9月成立,翌年5月正式出版《山地研究與開發》學術性刊物。這些都標誌着世界山地研究已進入一個國際合作的階段。1984年中國地理學會成立山地研究委員會,並創辦了山地地理學術性刊物《山地研究》。目前,世界山地地理綜合性研究的重點地區是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和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地區。

山地地理研究內容

山地地理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 山地的形成、發展和演化;
2、 山地的地表形態、組成物質特徵及其外動力作用;
3、 山地水熱條件的分佈及其時間變化;
4、 山地動物、植物、土壤分佈規律;
5、 山地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及其保護措施與途徑;
6、 山區人口分佈和遷移規律;
7、 山區工農業和交通建設規劃及其合理佈局;
8、 山地地區乾旱水澇山崩滑坡泥石流雪崩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及其預報和防治;
9、 山地生態環境變化和人類經濟活動對山地的影響;
10、山地的系統分類與製圖。

山地地理研究意義

山地與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對山地系統造成了最直接的影響,南北兩極和青藏高原的冰蓋與冰川短時間急劇融化與退縮,已成世界科學家關注的焦點,警示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全球性危機或災難。極地是地球環境風險的預警區山地是陸地表層過程的策源地山地表層碎屑物質在重力和水流作用下運動,不斷改變陸地表層形態與物質組成。山地是多界面強烈干擾的交互作用區山地無論是水平方向還是垂直方向,形態變化是急劇的,尺度效應十分明顯。山地系統級聯效應,山地形態、地理環境和植被狀況對其表層水土演變過程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
山地是水土平衡的控制器,山地系統複雜多樣的生境條件創造了生靈萬物的存在與神奇。

山地地理格局與演化

山地是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陸地表面單元,具有垂向的突出性和水平的延伸性[1]。山地系統是地球表層演變/變化過程的主體,控制和影響着地理生態格局與環境演變。
山地控制地理格局
山地系統與地理分異密切相關,高山控制大的地貌格局,低山
山地地理 山地地理
影響局地地理特徵。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大的山系有14個,對全球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響,而中國青藏高原山系最具全球影響或區域控制性。喜馬拉雅山脈與南極和北極共同成為地球的三極,對全球的氣候格局與地域分異起着支配作用。在亞洲:喜馬拉雅山脈極大地改變了東亞地理格局與氣候格局,是山地垂直地帶性與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相互交叉的地域綜合體,也是長江、恆河等大河的發源地,成為亞洲大陸的“水塔”;在歐洲:阿爾卑斯山脈成為中歐温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發源了多瑙河、萊茵河等世界名河;在美洲:落基山脈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幹,被稱為北美洲的“脊骨”,幾乎所有河流都發源於此,最大河流為密西西比河;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發育了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遜河
很顯然,山地系統的空間結構導致全球尺度與區域尺度/流域尺度的地理分異。僅就中國山地系統與地理格局的關係而言,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導致青藏高原山脈羣的形成,不僅塑造了中國三大階梯地勢格局,還相應地形成了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域,奠定了中國生態地理大格局。
山地控制水系發育
千山萬水和山高水遠是對山與水關係的絕好描述。山地之所以成為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主要緣于山地是空中水汽匯聚的中心,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與山地有
富士山 富士山
關,即地形抬升造成的所謂“地形雨”。降水的基本規律是山區多於平原。在高寒的山地大面積分佈着冰川。據有關調查,中國目前冰川總面積約6萬km2,佔全球中、低緯度的50%以上。山地冰川成為江河發源地,所以,西部山地素有中國“水塔”之譽。沒有山地就不會形成複雜的水系。澳大利亞700多萬km2的國土,因缺乏高山的抬升作用,導致四面環海的澳洲中部極度的乾旱,而日本島國,因有富士山的存在,使其降水充沛,河湖體系發育。所謂山水/山河,皆是山為水之母,即“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所以,山地是水系發育的根基。
山地孕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山地系統複雜多樣的生境條件創造了生靈萬物的存在與神奇,形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或物種基因庫。僅以植物為例,中國維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屬,27150種,其中約90%分佈在山區。再如山地大省雲南有陸棲脊椎動物126科502屬1252種,佔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種數的58%。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也絕大多數生長在山區。
山地是水土平衡的控制器
山地形態、地理環境和植被狀況對其表層水土演變過程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山地在氣候、生物、水流作用下,其表層物質經過風化、剝蝕/侵蝕、搬運和沉積,塑造了廣闊平原。而山地徑流過程對以土壤為主的表層物質遷移起到了主導搬運作用,山地至平原構成了陸地表層動能與物質平衡過程的共軛關係,體現在流域侵蝕與河流水沙輸移特徵與規律中。

山地地理級聯效應

山地複雜的地形使其水分與能量的差異十分明顯,導致不同尺度下陸地表層過程的規律和特徵的不同,進而在生態系統和環境系統方面產生着複雜的級聯效應。
山地是多界面強烈干擾的交互作用區
山地無論是水平方向還是垂直方向,形態變化是急劇的,尺度效
山地地理 山地地理
應十分明顯。多尺度差異導致生態與環境過程複雜多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山地的地理界面、生態界面和環境界面相互作用和彼此影響,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地理生態格局,在不同的尺度情形下,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和效應。如山體的坡向、走向、峯嶺和溝谷,不同空間尺度組合有不同的效應,並在景觀上、生物多樣性上和生態健康水平上,深刻表現出多種差異和空間尺度的級聯效應。
山地是陸地表層過程的策源地
山地表層碎屑物質在重力和水流作用下運動,不斷改變陸地表層形態與物質組成。由於多重動力作用於山地,又使其過程的劇烈性造成自然災害,如坡面侵蝕、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特殊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控制着陸地表層時空變化的過程,決定了其它環境與生態過程的方向和規模。
極地是地球環境風險的預警區
全球氣候變化對山地系統造成了最直接的影響,南北兩極和青藏高原的冰蓋與冰川短時間急劇融化與退縮,已成世界科學家關注的焦點,警示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全球性危機或災難。不言而喻,極地是對全球環境變化響應最敏感區域,其變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球系統的整體變化,許多未知領域亟待加強深入系統的研究,以期為人類可持續生存與發展提供科學對策依據。

山地地理研究必要性

國外重大研究計劃非常關注山地的綜合性問題。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
冰蓋 冰蓋
織在人與生物圈研究計劃中,就開展了“人類活動對山地生態系統影響”的專題研究。而後又在1974年發表了加強山地環境研究的“慕尼黑宣言”。在NASA固體地球科學未來25年研究設想中也指出,地球表面一直處於自然變化之中——地震、火山噴發、破壞性洪水、泥石流、滑坡和其它自然災害,認識地球表面的這些變化是一個重大的科學挑戰。這個地球表面變化很關鍵的區域就是山地表層系統過程[2]。IGBP、IHDP和GTOS委員會聯合提出了全球變化——山地研究倡議,相繼開展4大研究行動計劃[3]。這些行動已在全球範圍提醒人們注意和關注山地問題。生存與發展的未來依託于山地/山區的可持續性
山地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多民族文化誕生與發展的根基。山地更是支撐未來人類生存的生態與環境基石。山區是國家經濟未來發展必然的支撐空間區域,在資源、環境和生態,特別是旅遊產業發展的空間更大。新山區建設關乎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