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上的小屋

鎖定
《山上的小屋》是中國當代作家殘雪創作的短篇小説,首次發表於《人民文學》1985年第8期。
《山上的小屋》試圖以一個荒誕的故事去重構歷史。在這種肆意的、非理性的表述中,歷史空間被以一種象徵化的方式展現了出來——無論是人情冷漠的家、夢魘般的山上小屋,還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抽屜,都呈現出與日常現實大相徑庭的景象,也分別對應着“自我空間與家政空間”“超我空間與國家神話”“本我空間與個體記憶”。殘雪將故事主體並置在由各種陰暗弔詭的象徵性意象構成的不同空間中,使文本呈現出一種幽微迷離、令人生懼的氛圍,體現了殘雪式異象空間的象徵化書寫特徵。 [1] 
(概述圖為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11月版《殘雪作品精選》,其中收錄《山上的小屋》)
作品名稱
山上的小屋
作    者
殘雪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發表時間
1985年8月
字    數
約2600字

山上的小屋內容簡介

《山上的小屋》描寫了發生在一個家庭中的怪誕事情。屋後的山上似乎有一座小屋,一個人被囚禁於裏面,整夜呻吟,在憤怒地撞擊着木板門。除了“我”,家中沒有人能看見那座小屋。可每當“我”回到家中,坐在圍椅裏,把雙手平放在膝頭,就看見了那座小屋用杉木皮搭成的屋頂和裏面的人。每天夜裏,“我”患強迫症似的清理書桌抽屜,引起家中成員之間古怪、奇特的衝突,母親不喜歡女兒清理抽屜,因為從她房間發出的聲音和燈光使她發瘋,為此她甚至想弄斷女兒的胳膊。有幾次主人公出去了,父母便將抽屜翻得亂七八糟,偷走她喜愛的東西:一盒圍棋被埋在井旁,幾隻死蛾子、死蜻蜓扔在地板上。每一次,她只得在半夜裏將圍棋挖出,百般無奈地將抽屜側面打上油,以便清理抽屜時不發出任何響聲。她的父親,20年前將一把剪刀掉進了井裏,為此終日苦惱,一到夜間就變成一隻悲哀嗥叫的狼。一天,他試圖打撈出沉在井底生鏽了的剪刀,但失敗了,剎那間,左邊的鬢髮全白了。幾次,“我”奔出家門,爬上山去,但都沒看見那座小屋,也沒看見裏面的人一隻有一座荒山。太陽光刺得我頭昏目眩,每一塊石頭都閃動着白色的小火苗。 [2] 

山上的小屋人物介紹

“我”
小説中的“我”是一個空洞的能指符號,分不清是男是女,也不知道有多大年齡。“我”的全部工作就是:“每天都在家裏清理抽屜。”這個“抽屜”當然是一個悲劇的象徵,是對過去封閉而神秘世界的具象指稱。整個小説的敍事顯得很恍惚,一切似是而非。在“我”那個有着明顯“腦傷”的記憶里老是覺得“屋後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來的小屋。”小説起首突兀在人們面前的就是這麼一座神秘兮兮的“屏障”。這座“小屋”與屋裏的“抽屜”有着同樣的象徵意藴,都是一種殼狀物,顯示了敍述者對被包裹、不受傷害的依憑對象之渴望。“我”是一個“怕光的人”——暗示了“我”在類似洞穴或井底這樣陰暗潮濕的地方生活太久了的緣故。因此,陽光在“我”眼裏是“閃着白色的小火苗”。“太陽刺得我頭昏眼花。”連母親的眼光一盯頭上,被盯的地方就會“腫起來”;小妹眼睛盯着“我”看,她的目光也會“刺得我脖子上長出紅色的小疹子來”。 [3] 

山上的小屋作品鑑賞

山上的小屋主題思想

社會現實
《山上的小屋》中有四個“人物”——父親、母親、妹妹和我,很容易發現的一個特徵便是這四者之間存在着不可緩和的衝突,相互之間一直處於鬥爭和敵視的狀態。母親和父親之間是隔閡和冷漠,父親試圖打撈井底的剪刀,但受到了母親的阻攔,父親也一直受到母親的控制;妹妹被母親派來一直監視“我”,不斷向母親打“我”的小報告,同時也將母親要加害“我”的想法告知我,起到恐嚇的作用;“我”和父母之間的衝突更加激烈,“我”總是不斷清理抽屜,但抽屜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因為父母會隨時弄亂它,圍繞圍棋“我”和父母進行着博弈——他們不斷埋,我不斷挖。
“我”和父母、妹妹之間的衝突日趨白熱化,而“我”、父母、妹妹共同組成了一個家庭。“家”的符號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往往意味着温馨和安全,家的背後就是社會,因為家是社會的縮影。從這個角度説,家庭這個符號的所指是社會,家庭內部的衝突暗示的是社會之間的衝突,家庭的醜惡指示的也就是社會的醜惡。這一點,其實已有學者指出:“殘雪以夢展開的心理現實,主要關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內容:他們之間的對立、冷漠、敵意。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廣泛的生活環境裏,也存在於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家庭成員之間。”對社會醜惡的認識,既可以看作是作家殘雪對中國特殊時期的指認和控訴,也可以看作是作家殘雪創作初期的世界觀,醜惡便是這一階段她對社會本質的認知。 [5] 
抽象寓意
《山上的小屋》裏寫到了主人公想像中的一所“山上的小屋”與小屋中的人。那座荒山上用木板搭起來的小屋是主人公主觀臆想的虛像,那座夢幻中的小屋其實就是主人公一直尋找和渴望的自我象徵。“在山上的小屋裏,也有一個人正在呻吟。黑風裏夾帶着一些山葡萄的葉子”,這似乎在暗示着在她與那個不知名的人之間有着某種潛在的相知。為此她一次次向山上走去,想去尋找這種相知的痕跡,但是每一次都讓她失望:“我爬上山,滿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沒有山葡萄,也沒有小屋。”這大概可以看作是一種微弱理想的破滅。然而主人公不氣餒,她始終不放棄追求,她從未停止過對生存環境的反抗。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一個動作就是她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的抽屜。清理抽屜隱喻重建秩序和正常理性的努力。但這個行為卻遭到他人的嫉恨和破壞:“母親一直在打主意要弄斷我的胳膊,因為我開關抽屜的聲音使她發狂。”“我發現他們趁我不在的時候,把我的抽屜翻得亂七八糟,幾隻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他們很清楚那是我心愛的東西。”由此隱喻了人權被毀、人性得不到尊重的荒謬與可悲。但是主人公對自己所追求的卻從不放棄,總是千方百計要把抽屜收拾好,甚至起勁地幹起通宵來。雖然這行為同尋找“山上的小屋”一樣,看不出成功的希望,但卻明確地傳達出主人公對險惡生存環境的反抗意識,暗示了人類執著追求精神寄託的永恆又可悲的抽象寓意。 [6] 

山上的小屋藝術特色

荒誕色彩
《山上的小屋》屬於荒誕派小説,其在藝術追求上獨具特色。首先,冷峻而陌生的話語向讀者展示了獨特的審美空間。作者用含混和不合邏輯的語意向讀者描述了一個荒誕、變形、夢魘般的世界。小説中到處充斥着陰鬱、晦澀、恐懼、焦慮、窺探和變態,不僅寫出了人類生存的悲劇,而且寫出了人的某種本質性的醜陋特點。語言上的陌生感與硬冷性,造成了作品獨特的審美效果。其次,大量地使用了令人感到恐怖和噁心的意象,衝擊了傳統美學觀念。比如“老鼠”“天牛”等,它們已蜕化為某種恐懼心理的象徵物,這使作品中到處都充滿了變異錯亂的感覺。 [4] 
敍事方式
《山上的小屋》在敍述表現形式上是對傳統小説注重準確、鮮明的語言感知方式的反叛,為讀者悟解作品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在作品中出現了一反常態的敍述者。這個敍述者既是小説的主人公,又是小説作者本人,又好像二者都不是。他不斷地出入於故事,打破讀者所習慣的單一的閲讀視角,而採取多個敍述角度,使作品的內容、意義變得豐富而複雜。敍述者與小説主人公的立場合一,敍述者本身就站在精神異常者的立場來敍述一些不正常的感受與心理反應,這就更加強了作品神秘乖張的氣氛。 [6] 

山上的小屋作品評價

殘雪的《山上的小屋》建構了一個魔幻般的世界。它披動着讀者的心靈,使他們震驚。小説還來用象徵主義的手法來表現從1957年“反右”運動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人和事。……家中所有人都具有狼的本性,像幽靈一樣互相窺視。至於山上的小屋及裏面的人,其實並不存在,僅僅是臆想的虛像,然而,因為這並不存在的“幻想的敵人”,每個人都瘋了。這真是人類最大的悲劇。(文學評論家葉洪生評) [2] 
《山上的小屋》將魯迅由吶喊而至彷徨的心理過程,整合在卡夫卡式的夢囈形式中,只是鐵屋變成了木屋。也將一代一代精神探索者的心路歷程,都以寓言方式,幾乎全部轉喻出來。週而復始的中國生存被這寓言所概括,而作者殘雪則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在囚禁中不斷地痙攣,寫作便是她唯一的緩解方式。(文學評論家季紅真評) [7]  [17] 

山上的小屋出版信息

《山上的小屋》首次發表於《人民文學》1985年第8期,後收錄在殘雪的小説集中。
收錄《山上的小屋》的書籍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天堂裏的對話》
1988年3月
作家出版社
7-5063-0079-6
[8] 
《殘雪文集 第一卷·蒼老的浮雲》
1998年5月
湖南文藝出版社
7-5404-1851-6
[9] 
《蒼老的浮雲》
2001年10月
時代文藝出版社
7-5387-1572-X
[10] 
《從未描述過的夢境:殘雪短篇小説全集》
2004年4月
作家出版社
7-5063-2812-7
[11] 
《殘雪自選集》
2004年5月
海南出版社
7-5443-1219-4
[12] 
《傳説中的寶藏》
2006年1月
春風文藝出版社
7-5313-2951-4
[13] 
《暗夜》
2016年1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0977-7
[14] 
《殘雪作品精選》
2020年11月
長江文藝出版社
978-7-5702-1589-8
[15] 

山上的小屋作者簡介

殘雪,本名鄧小華,1953年生於長沙。1985年1月首次發表小説,被美國和日本文學界認為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頗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少年鼓手》等。曾獲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2018年、2021年兩次入圍國際布克獎,並被提名德國最重要的翻譯獎項——德國豪斯國際文學獎。 [16] 
殘雪 殘雪
參考資料
  • 1.    劉潔雯. 異象空間的象徵化書寫 ——殘雪《山上的小屋》的文本分析[J]. 綿陽師範學院學報, 2021, 第40卷(1):149-155.
  • 2.    (加拿大)李天明著; 吳非譯. 殘雪《山上的小屋》的象徵意義[J]. 中國文學研究, 2000, (4):88-92.
  • 3.    聶茂. 特殊時代的病變報告——讀殘雪的小説《山上的小屋》[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第41卷(3):90-94.
  • 4.    吳漢德,錢旭初主編. 大學語文[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9.03:370.
  • 5.    劉海燕. 論殘雪《山上的小屋》的多重主題[J]. 太原大學學報, 2015, (1):84-87.
  • 6.    楊樸主編.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01:203-205.
  • 7.    季紅真.被囚禁的靈魂──讀《山上的小屋》[J].當代作家評論,1994,(第1期):64-65.
  • 8.    天堂裏的對話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9.    殘雪文集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10.    蒼老的浮雲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11.    從未描述過的夢境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12.    殘雪自選集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13.    傳説中的寶藏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14.    暗夜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15.    殘雪作品精選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16]
  • 16.    《激情世界》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2-16]
  • 17.    季紅真著. 叛逆女神的不歸之路[M]北教育出版社. 2002: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