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屩,漢語文字,讀作屩(juē),指草鞋,也用作姓氏。 [1]  [4] 
中文名
拼    音
juē
部    首
用    處
古代一種草編的鞋履,較輕便
相關詞語
椶屩雲屩、衣屩、藍縷釋屩、布衣芒屩
筆    畫
18

詳細釋義

juē
〈名〉
(1) 草鞋 [straw sandals]
屩,草履也。——《説文》
布衣屩而牧羊。——《史記·平準書》
(2) 又如:屩鼻(草鞋上繫繩的前紐)。又指穿着草鞋 [4] 
[孟元陽]屩而立於塗。——《新唐書》 [2]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居勺切《韻會》訖約切,𠀤音腳。《説文》履也。從履省,喬聲。《廣韻》草履也。《增韻》木曰屐,麻曰屩。《史記·範睢傳》虞卿躡屩擔簦,一見趙王,拜為上卿。
《正字通》居六切,音菊。《莊子音義》屩以籍鞋下也。
《集韻》通作蹻。《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離疏釋蹻。 《集韻》或作繑。亦作鞽、屫。 [3] 
參考資料
  • 1.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240–240
  • 2.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六版彩圖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9;卷2,1193頁。
  • 3.    康熙字典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