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屏風曲

鎖定
《屏風曲》是唐代李賀所作的一首詩。
作品名稱
屏風曲
作    者
李賀
創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處
昌谷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屏風曲作品原文

屏風曲
蝶棲石竹銀交關,水凝鴨綠琉璃錢,
團回六曲抱膏蘭,將鬟鏡上擲金蟬。
沉香火暖茱萸煙,酒觥綰帶新承歡。
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1] 

屏風曲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以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全詩分兩個部份,前六句寫了一位新婚貴族婦女的生活片段。
詩歌以屏風為題,詩人很自然地從描繪屏風落筆。開頭三句,一扇扇屏風由銀鉸鏈相連接,曲折排開,上面有精美的圖畫,畫着蝴蝶棲立於石竹花上,那是一種紅白色美麗的花,深受婦女們的青睞,李白宮中行樂詞》有“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的句子。又畫着清澈的流水,澄碧如鴨頭綠色,水面上搖漾着新生的荷錢,荷錢也許是以琉璃鑲嵌而成,顯得珠光寶氣。十二扇屏風成為六重曲折,迴環分隔出女主人寢息的地方。“抱膏蘭”三字很有講究,膏蘭指芳香的脂燭,下一“抱”字,將屏風以內與屏風以外隔絕成兩個不同的空間,屏風之內,以燈燭為中心,是一個明亮温馨的世界,一道屏風擋住四周黑暗的侵襲,柔和的燭光照射在畫屏上面,映出那明豔的色彩與初夏時節迷人的景緻,令人賞心悦目。詩人接連用了三句詩,描寫這道起着分隔與裝飾環境作用的屏風,將讀者的視線引向一個特定的時空之中,讀者的興趣開始集中到屏風所環的小小天地。這裏,不僅寫出屏風之美,環境之雅,同時也暗示了人物的出場。
第四句寫女主人入睡前正在卸裝,她從鬢鬟上退下金釵——刻作蟬形——往妝鏡台上一擲。詩人憑着敏鋭的形象捕捉能力,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了極普通極瑣細的一個動作,將金釵隨手一擲,或許那已是日日重複,習慣成自然的動作,但從對貴重物品漫不經心的態度上,反映出女主人的奢華與嬌縱。
五、六兩句對特定的場合作進一步的交待與渲染。爐火正旺,燒的是珍貴的香木,嫋嫋青煙散發出強烈的香氣,表明時下還是寒冬季節,然而在這温暖如春的環境裏,絲毫感覺不到寒冷的威逼,反而與畫屏中的景物取得某種協調。這是一個新婚之夜,一條絲帶繫着兩個高腳酒杯的杯腳,這是婚禮的象徵物,稱為連理杯,象徵一對新人結成百年之好,也就是所謂的“合巹”。女主人嫁得如意郎君,從此步入人生最美好的階段,那份幸福就不用説了。此時此刻,新婚燕爾,喜氣洋洋,正是良宵一刻值千金,春天也似乎提前悄然降臨。
屏風之內的世界如此幸福美滿,沒有一點遺憾,屏風之外的世界又是怎樣呢?七、八兩句作了回答,那是一個全無遮蔽的世界,冷月高懸,風悽露清,城上烏鴉的啼叫聲,一陣陣傳入貧女的耳中,更增添了獨悽孤眠的惆悵意味。
整首詩以屏風為線索,寫出了屏內屏外兩種婦女截然不同的生活與命運,一面是“沉香火暖茱萸煙”,一面是“月風吹露屏外寒”,一個“暖”字,一個“寒”字,顯示出兩者之間根本的差別。一面是畫屏曲抱,新婚燕爾,一面是孤枕難眠,愁聽啼烏。從表面看,詩人只是客觀描述了兩種婦女的不同命運,實際上作品的傾向仍然十分鮮明。對於古代婦女來説,婚姻是人生第一件大事,而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係比擬君臣際會,又是我國古典詩歌作品的傳統表現手法。聯繫李賀本人身世,他家境貧寒,仕途受到排擠,儘管是少年英才,卻長期沉淪下僚,甚至連參加進士考試都遭到別人的中傷、阻礙。這一切,彷彿是一道無形的屏障,將他永遠隔絕在荒野之中,失去君王的眷顧。由此看來,此詩以屏風為題,寫出了一屏之隔的苦樂寒暖的懸殊差別,用意是十分深刻巧妙的。
此詩是逐句押韻的柏梁體,前六句描寫精雕細琢,風格接近梁陳宮體詩,後二句以對比結尾,效果明顯,又發展了六朝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2] 

屏風曲作者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説。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3]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6
  • 2.    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39
  • 3.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