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屈鬥宮古窯址

鎖定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1976年經考古發掘,這處元代窯爐遺址窯基長(坡長)57.1米,窯室17間 [2]  。1988年1月被國務院頒佈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宋元古瓷窯址共17間窯室的窯牀,出土了800多件生產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屈鬥宮古窯址發掘的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徵,它對研究宋元時期的中國民窯體系、瓷業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瓷器外銷等都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2005年,屈鬥宮德化窯遺址被列為“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 [2] 
中文名
屈鬥宮古窯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德化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文物保護
國家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類型
陶瓷器物
朝    代
宋元時期

屈鬥宮古窯址地理位置

屈鬥宮古窯址
屈鬥宮古窯址(5張)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德化縣城關,1976年發掘,屬宋元古窯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約150米,有17間窯址,出土800多件窯具和670件較為完整的器物。其產品以純淨瑩潤的乳白色為特徵,其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宋元時代瓷器的特點。古窯址的發現為判定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德化瓷器的窯口和斷代提供了確鑿的實物佐證,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友好往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見證。 屈鬥宮古瓷窯址,位於泉州市德化縣城東南隅的寶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因窯址附近昔有屈鬥宮小廟而得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屈鬥宮古窯址景區特點

1976年發掘一座有17間窯室的雞籠窯,長57.1公尺,寬1.4-2.95公尺,共出土800件燒製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殘缺的日用瓷器。其產品以純淨瑩潤的乳白色為特徵,造型和製作工藝具有宋元的特點。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紋洗、折腰弦紋洗、墩子式碗、粉盒和軍持等為元代製品。尤其直通紋洗底部刻畫長袍、纓冠、無鬍鬚像為蒙古人特徵,三足墊餅陰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執壺、蓋壺、軍持、小口瓶、蓮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飛鳳碗和絃紋洗等類,是宋元時的外銷瓷,都曾分別發現於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斯里蘭卡。有的粉盒蓋上印有“長壽新船”四字,可見產品是通過海運外銷的。屈鬥宮古瓷窯址的發現,為研究“海上絲瓷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屈鬥宮窯窯頭火腔和窯牀基本保存完好,窯體寬大,火腔狹小,呈半圓形,火腔與窯牀交界外,保留有五個通火孔;窯室一般呈長方形,兩邊都留有火路溝,室與室之間保留有隔牆(擋火牆)。隔牆底設通火孔,窯室底部傾斜,上鋪石英細砂,砂上放置匣缽墊或託座,根據窯基出土的觀狀和結構分析,它屬於由龍窯發展到階級窯的一種獨特的窯爐類型——“雞籠窯” [1] 
這座宋元古瓷窯址(1976年由省、地、縣、廈門大學歷史系聯合發掘),東西寬約300米,南北長約150米,窯基長(坡長)57.1米,寬1.4-2.95米,共17間窯室的窯牀,出土了800多件生產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
出土的生產工具有印模、製坯轉盤、敲匣缽的鐵刀、匣缽墊、各類匣缽等。器物有碗、盤、碟、壺、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餘種。經考古發現證實,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宋元德化瓷器出土甚多,海碗、軍持、粉盒、瓶、罐等器,不勝枚舉。在東非海岸基爾瓦遺址出土的白釉蓮瓣碗,與屈鬥宮同類產品毫無二致,是德化瓷器輸入非洲的證據。
德化窯從它的崛起到繁榮,始終以面向海外市場為導向,把自己實用而美觀的產品奉獻給世界,在漫長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屈鬥宮古窯址中發掘的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點,它對研究宋元時代和中國民窯體系、瓷業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瓷器外銷和研究德化窯“象牙白”瓷的創始年代都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光輝歷史的見證。

屈鬥宮古窯址產品

屈鬥宮窯出土的生產工具有印模、製坯轉盤、敲匣缽的鐵刀、匣缽墊及各類匣缽等。器物有碗、盤、碟、壺、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餘種。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系統的白釉和一些未經燒熟和生燒所形成的灰釉和黃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浮雕等。有的盒蓋上還印有“壽”、“金玉”、“壽山福海”、“長壽新船”等各種吉祥文字。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點。它對研究宋元時代民窯體系、瓷業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瓷器外銷等都有重要價值.日,德化縣屈鬥宮古窯址被列入國家文化事業“十一五”重點工程項目———第二批《“十一五”國家重要大遺址保護規劃綱要》的64處重要大遺址。屈鬥宮古窯址位於德化縣城關東隅的寶美村,這座宋元時期的古瓷窯址共有17間窯室,出土了800多件生產工具和670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

屈鬥宮古窯址旅遊風景點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1988年1月被國務院宣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元。這座宋元古瓷窯址共17間窯室的窯牀,出土了800多件生產對象和6790多件完全或殘破的陶瓷器物。屈鬥宮古窯址發現的瓷器姿勢和燒製方式擁有顯着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色,它對考慮宋元期間的中國民窯系統、瓷業生產規模、窯爐佈局、燒製工藝、瓷器外銷等全有主要價值,同時為考慮“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期間中外商業供給了主要的汗青材料。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紋洗、折腰弦紋洗、墩子式碗、粉盒和軍持等為元代成品。尤其縱貫紋洗基部描繪長袍、纓冠、無鬍鬚像為蒙古人特色,都曾分別創造於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斯里蘭卡。有的粉盒蓋上印有“長命新船”四字,可見產物是經由過程海運外銷的。窯鬥宮古瓷窯址的創造,為考慮“海上絲瓷之路”供給了寶貴的什物材料。
屈鬥宮遺址擬建公園
屈鬥宮遺址擬建公園 屈鬥宮遺址擬建公園
日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我縣文體局一同對宋代屈鬥宮窯址現場進行踏勘,並進行前期概念性設計,並出爐屈鬥宮遺址公園規劃方案,預計投資近億元,將重現宋代民間風貌。
據專家介紹,遺址公園將體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採取更多的節能節地措施,以減少規劃造成環境的二次破壞,同時充分尊重當地文化及周圍環境特點,結合自然地形地貌合理佈局,既保護珍貴的歷史文物,又使之成為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規劃建設屈鬥宮遺址公園已納入我縣重大的建設項

屈鬥宮古窯址相關古窯址

泉州碗窯古窯址
在泉州東門外碗窯鄉,有南、北窯。北窯燒影青瓷,南窯燒青瓷。產品有碗、洗、執壺、瓶等。多素面,釉色灰青,燒製用墊圈,露胎處有硃砂紅瘢,胎質灰白,且厚重,俗稱“土龍泉”。在南洋羣島多有發現。
德化蓋德古窯址
北宋初,蓋德窯以產青瓷聞名,色呈青灰,釉層透明,胎釉密貼。胎質堅結緻密,吸水率低,近於青白瓷。器物以碗、粉盒、軍持為主。除影青為主外,也有部分白瓷、黑釉瓷。產品行銷東南亞、菲律賓等地。青白瓷用石灰釉配製,釉色白中泛青、青中帶白,瑩潤明亮。因釉中含鐵量少,經充分還原焰燒成,加之瓷胎純白,故釉色白勝於青。自北宋至今,青白瓷的延燒歷史最長,採用最廣泛,尤盛行於德化。
南安東田南坑古窯址
南坑窯址依山而建,出產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為最多。主要產品有碗、碟、盞、洗、壺、瓶、杯、罐、盆、爐、器蓋和動物玩具等。胎骨裏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質地堅硬細膩,釉色晶瑩潤澤,釉水均勻。裝飾技法有蓮瓣、菊瓣、草葉、纏枝、斜直線、篾紋和絃紋等,風格活潑奔放,線條剛勁流暢。釉色繁多是南坑窯的一大特點,除大量燒造篦點劃花青瓷(日本稱為“珠光瓷”)外,還仿燒龍泉、官窯等多種釉色青瓷。工藝水平已經非常成熟,採用龍窯式窯爐燒造,大量採用匣缽正燒法,另有匣體復疊法,疊燒法支圈復燒等方法。2003年省考古隊發掘整理出蘭溪寮仔山宋代窯址龍窯、南坑加冬井大宮後宋代古窯址、南坑坪壙古窯址三處。蘭溪寮仔山宋代窯址龍窯是此次發掘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前半部分(約10多米)因建有一個磚瓦場而被切斷,後半部發掘出了46米,窯底及遺蹟保存較好。該古窯址都是燒青白瓷,主要品種有碗、盤、杯、爐、水注之類,器型、花紋規則,連窯具都很規則;尤其是水注製作工藝比較高,此次出土的就有一種很精美的水注——鳳首水注。
中國三大都江西景德鎮、湘南 凌、德化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