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木吞巴景區

鎖定
尼木吞巴景區位於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距拉薩120公里,是在拉日線上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緊鄰318國道,可進入性強。
中文名
尼木吞巴景區
地理位置
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
門票價格
240元
著名景點
中國首個藏文字博物館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7:00-20:00

尼木吞巴景區景區特色

景區所在地是藏文字創始人、藏香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景區內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吞彌·桑布扎故居、經堂、吞巴莊園等古建築。景區現擁有8項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最著名的、最集中、最為完整的地區的民族手工業集聚地。藏香、尼紙、雕刻並稱為“尼木三絕”。而景區擁有的水磨長廊景觀即是西藏傳統水磨藏香製作生產地,這種製作工藝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使吞巴景區的文化內涵及遊覽內容更加豐富,我公司還興建了全國第一座以藏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另外還將尼木縣豐富的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製作等集中安排在吞達村進行展示表演,綜合各類工藝產品打造不同類型的旅遊產品。為完善吞巴景區的基礎服務設施,能夠滿足遊客多方面的需求,景區內將有可容納300到500人的大型餐廳等設施項目,使遊客更為深入地瞭解體驗西藏民俗傳統、手工工藝和民俗文化。隨着景區的開設,在文化內涵上豐富了日喀則旅遊線路上的遊覽內容,同時在市場方面使得遊客有了更豐富的旅遊體驗。 [1] 

尼木吞巴景區主要景點

吞彌·桑布扎簡介:吞彌·桑布扎生活在公元7世紀,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617-650)七賢臣之一。他奉命帶領16名藏族青年,穿過奇禽猛獸禁區,克服熱帶氣候的炎熱,前往天竺學習古梵文和天竺文字,回藏後創造了藏文。吞彌·桑布扎赴天竺學成歸來時,也給藏民族帶回一份特殊的禮物——水磨藏香製作,即利用吞巴豐富的水資源和在印度所學的薰香技術再結合西藏地域特點,發明了水磨藏香製作工藝,並教授當地村民,使藏香工藝源遠流長。
吞巴莊園 :吞巴莊園為曾舊西藏最尊貴的第本家族之一吞巴家族所有,而吞巴家族據説是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名臣吞彌·桑布扎的後裔,是西藏最早的書香門地。吞巴家族財力雄厚勢力龐大,擁有吞巴莊園和大量土地及農奴,並積極介入西藏地方政權,特別是斯居多吉在1751年就任西藏地方政府噶倫,更是讓吞巴家族顯赫無比。
吞巴神曲:“曲”在藏語中意為河。吞巴神曲發源於倉雪峯西坡,長約25.9公里,在景區內河寬約3-5米,最終匯入雅魯藏布江。吞彌·桑布扎利用吞巴鄉豐富的水利資源,發明了木製水車來磨製藏香的原料柏木。有一天,他在吞曲河邊看到水車葉輪傷到水裏的魚,便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在河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着:江中魚兒不得入吞巴河。吞曲河“不殺生之水”由此聞名遐邇。
吞彌·桑布扎藏文字博物館:藏文字博物館整體建築結構來源於唐卡壇城,整個博物館採用傳統藏式建造工藝,是全國第一座藏文字主題博物館,其周圍附館收藏了當代藏文字書法家噶瑪赤列親筆書法作品、西藏古代書法文具、英藏敦煌古藏文複製品和法藏敦煌古藏文複製品(目前國內第一家展示),在核心館內以敍事唐卡壁畫形式描述了吞彌·桑布扎從出生、求學、學成歸藏到聖人圓寂的人生簡史,另外展示了吞彌·桑布紮在瑪如宮內教授松贊干布學習藏文的蠟像。
吞彌·桑布扎故居:吞彌·桑布扎故居約建於1300年前的吐蕃松贊干布時代,為土木結構,兩層院落建築,面積約為600平方米。吞彌·桑布紮在這裏成長,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故居一樓為牛羊圈、農奴房,炒青稞廚房;二樓有管家房、主人房、糧倉、經堂等。故居歷經千年風霜依舊存在,無論是從建築學還是從歷史、文化角度來説,都有極高價值。
吞彌·桑布扎經堂:經堂內原有一座水轉轉經桶,室內繪有松贊干布、吞彌·桑布扎、十二因緣圖、21尊度母、觀音、藏傳佛教中各大護法神和釋迦牟尼等精妙絕倫的壁畫。這些壁畫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實屬先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另外經堂內還有多尊如四手觀音像、文殊菩薩像和金剛佛像等珍貴佛像及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等經書,是一座關於藏傳佛教的一個豐富的寶庫。
卓瑪神泉:相傳此泉是吞彌·桑布扎母親卓瑪所流眼淚彙集而成。當年吞彌·桑布扎背井離鄉遠去印度學習,一走就是多年。吞彌·桑布扎母親思念遠方的兒子,常在吞巴神曲旁以淚洗面,時日一久,眼淚便在此處形成了一汪泉水,泉水冬暖夏涼。後人為表紀念,便以吞彌·桑布扎母親名字卓瑪命名此泉。
吞巴水電站 :吞巴水電站始建於公元20世紀中旬,為吞巴莊園組成部分,歸有權有勢的吞巴家族所有。水電站最初由德國人設計,利用山體水流來發電,發電量可滿足莊園日常所需。後來水電站逐漸荒廢,也代表着曾經顯赫一時的吞巴家族日漸沒落。
吞彌廣場:吞彌廣場面積約250平方米,採用西藏最傳統的建築方式片石鋪墊而成。原為吞巴莊園組成部分,現已改建為旅遊休閒廣場。為表達對藏文字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紀念,廣場中央豎立起他的雕像,並以吞彌·桑布扎姓氏命名。
水力青稞磨坊:聰明的吞巴人利用吞巴豐富的水利資源,藉助水動力推動石磨來研磨青稞,這樣磨出來的青稞既細膩又均勻,並省時省力,是吞巴人磨製青稞的常見方法,與水磨藏香有異曲同工之妙。
水磨長廊:水磨長廊是西藏唯一一個採用水磨手工制香的地方,也是藏香的發源地。水磨長廊內擁有古老的水磨,在此可觀賞西藏最原始的水磨藏香製作過程,從採掘原材料、磨料、曬磚、配料到成品,整個過程都是傳統手工製作,令人歎為觀止。不僅如此,水磨長廊旁還擁有村莊,樹林、田園……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結合得恰到好處。
水磨長廊觀景台:可觀賞水磨磨製藏香原料柏木的過程。水磨的葉輪圓心是一根圓木,延伸到旁邊的磨池。輪軸的一頭裝有一塊垂直的長木塊,被輪軸等分。其中一頭連接着碗口粗的長木,長木另一頭鍥入待磨的柏木塊,當水流帶動葉輪轉動,同時帶動輪軸,輪軸帶動長木板,木板引發長木反覆運動,將柏木在略帶凸角的磨池中研磨成泥。在水渠與磨池上斜搭着一根細木棍,細木棍的中間繫着一小根線,這樣水滴沿着木棍到線上,線上蓄的水垂直向下不停頓的均勻滴到研磨過的石頭上。這樣不但磨出來的木粉不會因乾燥而四處飛揚,木頭本身也會一直保持着濕潤狀態,以利於研磨。水磨雖然原始,卻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
細葉紅柳林:傳説文成公主將柳樹帶進西藏,因而也被稱為唐柳。吞巴景區的柳樹與其它地區的柳樹稍有不同:樹幹稍小,腰身稍紅,柳葉稍細。因此當地居民給它取了一個極具詩意的名字:細葉紅柳。
柏泥香塔:柏泥香塔是水磨藏香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之一。水磨藉助水動力將藏香製作原料柏木研磨出來的柏樹泥後,放置在水磨旁,堆成塔狀以待後期加工,稱為柏泥香塔。
香磚曬場:晾曬香磚是水磨藏香生產技藝的重要過程之一。將磨好的柏樹泥裝入做好的木製模具內,壓實、平整再定型,將成型的香磚整齊的擺放在草地上等待曬乾。成片的香磚在草地上整齊排列着晾曬,甚為壯觀。
狼牙刺林:狼牙刺也稱做楊魁花,生長期4月中旬至10月下旬,落葉期10月底或11月初,屬半常綠落葉灌木樹種,是半乾旱、半濕潤區、乾旱山坡先鋒造林樹種。狼牙刺不僅適應性強,還是傳統中藥材,其枝幹可作燃料,葉可做飼料,根可入藥治牙痛。
狼毒花灘:狼毒花又名火柴花,花苞時為紅色,小而嬌豔,花開時為白色。一株約開花10~20朵,5個花瓣。它的汁液含劇毒,似狼一般狠毒,因而人們給它取名狼毒花。
卡熱神山:傳説中天上有十二仙女,能舞出人世間見所未見的絕妙舞姿。有一天他們來到吞巴河谷,見此處風景優美,心曠神怡,便帶動村民們翩翩起舞。她們留戀吞巴河谷美景,不願離去,便化作十二座山峯,守護在吞巴河谷旁。
波多康摩崖造像:波多康摩崖造像中文殊菩薩雙腿盤坐於蓮花之間,與山體垂直,造像體態豐腴,造型逼真。傳説文殊菩薩是十二仙女之首,見她們不願離開,依依不捨,便留下自己的畫像與他們為伴。
古柏樹:當年吞彌·桑布扎發明水磨藏香製作技藝後,藏香原料之一柏木需求量迅速增大,而當地並不盛產柏木,柏木需從很遠的地方運輸過來,制香成本增大。為鼓勵村民廣植柏樹,吞彌·桑布扎親手在屋前植此柏樹。
兄弟楊:傳説中吞巴村有兄弟見到十二仙女的妙曼舞姿便心生愛意,時時刻刻期盼能再次相見。日久天長,便化作楊樹,以守望的姿勢終年佇立在吞曲旁。
夫妻楊:也稱做連理樹,因兩棵楊樹生長在一起,當地人認為是一雌一雄,象徵着夫妻百年好合。這兩棵楊樹在當地被認為是吉祥樹,每逢吞巴村民有新婚夫婦或情人都會到此樹面前觸摸許願,掛經幡哈達,以祈求白頭偕老。
[2] 

尼木吞巴景區旅遊信息

遊覽時間:1小時30分鐘
價格:240元
路線:吞彌故居經堂—藏文字博物館—文化長廊—香水磨長廊—非物質文化聚集地—吞巴莊園—吞巴廣場—遊覽結束
運營時間:全年
特色:藏文字創造者吞彌.桑布扎故里
藏香原產地
八個非物質文化聚集地
中國首個藏文字博物館
不受時間季節限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