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日河

(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的支流)

鎖定
尼日河,也稱牛日河,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的支流,一般以普雄河為上游幹流,發源於小相嶺四川省喜德縣尼波鄉境內,流域越西縣,合越西河稱漫灘河,入甘洛縣境,嗅日段稱覺果河,則溝段稱爾覺河,新市壩鎮以下才稱尼日河,在甘洛縣東北尼日村附近注入大渡河,長125.6公里,集水面積4331.6平方公里。成昆鐵路涼山段全部建在尼日河谷內。 [2] 
尼日河是越西、甘洛兩縣河谷地帶農業區的主要灌溉水源,流域內建有丁山堰、城關堰、廣和堰、大寨堰、幹勁堰、大公堰、躍進堰、豐收渠、南海堰、新河堰、曲可地堰、嘎拖堰、斯覺堰等中、小型引水渠道 [7]  ,及石海小型水庫。
尼日河,是大渡河的重要支流,由於山高溝深、河流縱橫、落差極大,水能資源十分豐富。除早期開發的鐵馬、團結等電站外,下游甘洛縣幹流還規劃有玉田水電站、瀑布溝、深溪溝、枕頭壩等國家大中型電站。 [10] 
中文名
尼日河
別    名
牛日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涼山州
流經地區
喜德縣、甘洛縣
發源地
四川省喜德縣尼波鄉小相嶺
主要支流
越西河
河    長
125.6 km
流域面積
4331.6 km²
平均流量
117 m³/s
落    差
1960 m
河    口
甘洛縣東北尼日村附近

尼日河幹流概況

尼日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尼日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尼日河,喜德縣也稱牛日河,上游為普雄河,普雄河的上源名尼波河(彝語:尼波依莫),發源於喜德縣瓦吉木樑子東北坡、樂武鄉的甘子村、木支拉達鄉的木支覺莫和尼波鄉的打爾3支流(一説喜德縣東之力比少哈山(山峯海拔3419米) [10]  ),匯流於尼波鄉境內,向北流入牛日河。縣境內主河道長16公里,總落差638米,平均落差39.8‰,彙集水面積202.8平方公里。1935年洪水,主河道由尼波壩子左側改至右側,1941年洪水,主河道又從右側改至壩子中心。改道幅度為400米~800米。 [1] 
尼日河上游普雄河,由南向北流經越西縣縣內上普雄、書古、中普雄、下普雄等區12個鄉,於褲檔溝出口處與越西河匯合後稱漫灘河。境內河長63.6公里,流域面積646.1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43米,平均坡度7.0‰,依其地勢分為3段:上段從發源地到樂青地鄉爾普古,河牀窄,河岸陡,比降大;中段從爾普古至鐵西鄉,地勢較平坦,沿岸主要產水稻、玉米、馬鈴薯,是僅次於越西河流域的第二產糧區;下段從鐵西鄉至褲襠溝出口處,為窄谷地帶,河道坡度為70.37‰。 [3] 
漫灘河段,流經越西縣乃託、白果、梅花3鄉後進入甘洛縣境。河長19.7公里,流域面積1629.7平方公里。天然落差261米,平均坡度13.2‰。 [3] 
尼日河,長125.6公里(一説136公里,流域面積4084平方公里 [10]  ),漫灘河段於白沙河口入甘洛縣境,境內流程65.6公里。習慣把尼日河的嗅日段稱覺果河,則溝段稱爾覺河,新市壩鎮以下才稱尼日河,它流經玉田、普昌、蘇雄3區8鄉1鎮,斜貫縣境在東北尼日村附近大渡河瀑布溝水電站壩下注入大渡河,集水面積1853平方公里,可開發電力量為23.881萬千瓦。 [2] 
尼日河上游喜德縣尼波鎮段 尼日河上游喜德縣尼波鎮段
越西縣 乃託鎮段 越西縣 乃託鎮段
越西縣 乃託鎮段河道 越西縣 乃託鎮段河道
尼日河甘洛縣城段 尼日河甘洛縣城段
尼日河甘洛境內埃岱至阿茲覺段 尼日河甘洛境內埃岱至阿茲覺段
尼日河匯入大渡河處 尼日河匯入大渡河處

尼日河水文特徵

尼日河最大洪水流量1800秒立方米,枯水季最小流量18.2秒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17秒立方米,徑流量38.35億立方米,主要由降水補給。 [10] 
據《喜德縣誌》,黑水河喜德縣段(普雄河)年平均流量4.9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9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8立方米/秒。 [1]  越西縣褲檔溝出口處與越西河匯合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623立方米/秒。 [3]  漫灘河段越西縣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6.85立方米/秒。 [3] 

尼日河主要支流

尼日河徑流

普雄河主要支流由南至北依次是爾賽河、沙莫洛溝、斯基溝、來烏砍達(溝)、拉白依達(溝)、彩虹拉達(溝)等。 [3] 
越西河越西縣城段 越西河越西縣城段
越西河,發源于越西縣縣西南小相嶺新鄉境內洛洛坪山麓。幹流由南向北流經中所、城關、新民、順河等區的14個鄉,於褲襠溝出口處與普雄河匯合注入漫灘河。河長50公里,天然落差1275米,平均坡度25.5‰,流域面積808.1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0.26立方米/秒。按地勢全河可分為3段:上段從發源地至馬拖鄉安樂村,流長14.4公里,平均坡度78.4‰,河牀窄陡,水流湍急,水頭集中;中段從馬拖鄉至新民鄉褲襠溝入口處,流長30.6公里,河牀寬60〜80米,平均坡度為5.88‰,兩岸土壤肥沃,是縣內主要糧油產區;下段從褲襠溝入口至出口,流長5公里,屬峽谷地區,平均坡度20‰,最枯流量3立方米/秒,是越西河水資源最佳開發段。越西河的主要支溝是五里箐溝、南箐溝、小哨溝、大花溝、深溝、馬敞河等。 [3] 
漫灘河段的主要支流有梨花溝、三叉溝、敏子洛木溝、拉爾溝、洛爾溝、白沙河溝等。寶珠拉達河發源於瓦里覺鄉,由南向北經瓦里覺、拉吉兩鄉,流入甘洛縣吉米區。河長28.7公里,天然落差790米,平均坡度27.5‰,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流域面積310.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波洛依達溝、洪水溝。 [3] 
水觀音,位於越西縣中所鄉金馬山下,因魚隨水流出又稱魚洞河(站)。水從沿山數十處溶洞中湧出,洞水四季清澈。水量豐富,枯水流量約0.5立方米/秒,流約2公里,流入越西河。 [3] 
甘洛河,長74.2公里,發源于越西縣申果莊區挖裏足鄉子腳月洪村,是尼日河的一大支流。在甘洛縣南邊那谷依木處入境後匯厄曲河、格古河,甘洛縣境內流程49.9公里。經甘洛縣吉米、普昌兩區8鄉鎮,於縣城北部匯入尼日河,集水面積496平方公里,為南北流向。甘洛河兩岸:有德力、波波、石海、洛木等6條主要溪溝匯入。 [2] 
田壩河,發源於甘洛縣海棠鄉轎頂山東坡老卡子。上游過海棠鄉後,中下游縱貫田壩全區,流經7個鄉,於巖潤鄉毛爾待古匯入尼日河,河流長43.2公里,集水面積358平方公里。田壩河主要溪溝有海棠鄉境內匯入的4條;田壩區境內匯入的新茶、兩河溝,以及田壩小河子等溪流。 [2] 
白沙河,流程20.1公里,發源於甘洛縣境內寥坪鄉大包山,于越西縣的梅花鄉附近注入尼日河,經寥坪鄉絕大部分地區,集水面積126.6平方公里。寥坪以下至河口為甘、越兩縣界河。
斯覺河,發源於甘洛縣斯覺區拉莫鄉鬥布拉莫深山中,流經4個鄉,於覺古村注入尼日河,河流長27.5公里,集水面積182.6平方公里。 [2] 
格古河,長25.8公里,發源於美姑縣洪溪區,流經美姑縣蘇來鄉後入甘洛縣境,甘洛縣境內流程13.8公里。流經甘洛縣格古鄉,於甘洛縣阿嗅鄉政府處注入甘洛河,集水面積190平方公里。 [2] 
嗅嗅以達河,發源於甘洛縣馬鞍山與模尼烘兩高山,由山之南流向東北,最後經甘洛縣特克、拉爾、麻雀等地,在甘洛縣皇越公路幸福橋處注入尼日河。河流長23.8公里,集水面積109.3平方公里。 [2] 
甘洛縣段尼日河兩岸有主要溪溝還有11條,集水面積114.49平方公里,長達9.32公里的勒古洛多溝,集水面積38.3平方公里;利子依達溝,長8.85公里,集水面積24.52平方公里;磨房溝,長7.18公里,集水面積21.12平方公里;其他長1.8〜4.45公里的知名溪溝有8條。 [2] 

尼日河湖泊

南海海羣,屬越西河流域,在越西縣南箐鄉境內的陽糯雪山海拔3300〜4200米地帶,有大小10個海子於1~2公里範圍內相連接。小的約1畝,大的約150畝。可利用的有6個,水面387畝,積雨面積1.5平方公里。最低一個海子海口流量0.03立方米/秒(5月份),一般流量0.20~0.3立方米/秒,水流到2600米處的中溝後全部滲入幹河底。 [4] 
紅海海羣,屬越西河流域,在越西縣西山鄉境內的陽糯雪山上,包括紅海和長海。紅海海拔3950米,水面156畝,深處達20米以上,5月份流量0.07立方米/秒。長海海拔3020米,水面147畝,湖水來源於紅海。水最深處16.2米,流量為0.09立方米/秒。湖水流入板橋溝在茶園與馬沙溝匯合後滲入幹河底。 [4] 
沙呷海,屬漫灘河(牛日河)流域,位於越西縣乃託鄉沙呷村,為碧雞山下天然水潭,水面40餘畝,最深處20多米。 [4] 

尼日河泉水

一號温泉,位於甘洛縣蘇雄鄉埃岱村成昆鐵路傍,尼日河西側。流量118.298升/秒,佔温泉總流量87%,年產水373萬立方米。水温31°C,現建有15畝水面的國營漁場,養有羅非和台灣淡水白鯧等熱帶魚類。 [2] 
二號温泉,位於甘洛縣皇越公路58K+500M處下側,尼日河西岸,水温53℃,水質屬含硅酸的礦泉水,未利用。 [2] 

尼日河治理開發

尼日河河道治理

解放以來,先後在洪水災害較嚴重的田壩河、甘洛河沿岸修築防洪工程,限於資金,多為片石幹砌,質量不髙。因植被破壞,洪水、泥石流災害強度增大,至1980年代末期,各河段保坎,多被沖毀。根據“整體規劃,分段實施,建一處成一處”的水利建設新原則,分析總結了防洪工程沖毀原因,改為組合式,放緩坡度,主堤前加設防衝埂的設計方案,防洪效能提高,建設成效一年勝一年,在甘洛河段、田壩小河子、大樹等處,建成後能基本形成防洪體系。
吉米色達防洪堤,總長1060米,投資總額65萬元,羣眾投運沙石折資15萬元,1990年修築,到1993年竣工。
小河子防洪堤,總長650米,投資總額40萬元,羣眾投勞折6萬元。1990年修築,到1993年竣工。
大樹防洪工程,總長940米,總投資30萬元,其中羣眾投勞折6萬元,鄉鎮2萬元,1990年開工。此外,新茶鄉小溝修120米防洪堤,投資3.2萬元。
前進鄉由國家補助羣眾自築100米防洪堤。其餘吉米色達、田壩等地羣眾自修的簡易片石幹砌保坎有4500米。這批防洪工程使數千畝耕地免遭洪水的衝擊。 [5] 

尼日河灌溉渠道

丁山堰,從中所水觀音出口處引水,經丁山下堡子到小孤山東北的城郊鄉,主要灌溉丁山鄉丁堰、丁塘和城郊鄉新村等地農田1930畝。該堰1951年動工,1952年受益500畝。後經多年整修,不斷增大受益面積,1979年國家投資3萬元,由丁山、城郊鄉按受益面積共投勞1.25萬個,治理後保灌面積達1930畝。 [6] 
城關堰,從水觀音河與越西河交匯處取水,經螞蝗溝橋頭西岸至山嘴、高河坎後,越220米寬的城關幹河,繞過縣城南面和西面到青龍村,全長9.5公里。1956年3月動工,4月通水,投工4000餘個,完成土、石方9400多立方米。進水口流量每秒0.5立方米。堰修成後,增灌面積3000餘畝,改善灌溉500畝,主要灌溉城郊、西山鄉和越城鎮部分農田。該堰由國家補助資金和物資,經多年改造,發揮了骨幹水利工程的效益。 [6] 
廣和堰,從大巖溝三家灣處引水,渠長8公里,進水口流量每秒0.1立方米。主要灌溉板橋鄉廣河、平原、窯村等地“望天田”。1957年由縣水利部門勘察設計,經4個月施工於1958年通水,有效灌溉面積1000餘畝。 [6] 
大寨堰、幹勁堰,大寨堰引新民大寨獅山嶺西北山坡下的地下水,渠長3公里。該堰修築歷史悠久,《越離廳全志》載:“王家屯由大寨水西下,灌溉場外東、北、南下遠近諸田”。解放前大寨堰控灌新民壩田2000餘畝。其餘榜田、梯田須靠山溝起水方能栽插。1958年從大寨堰大寨村口分水修1條幹勁堰,沿獅子山邊南行至新民大春溝。進水口流量每秒0.1立方米,全長3公里,控灌彩林、五福等村800餘畝“望天田”。該堰1958年設計施工,在“大躍進”時期修成,故名“幹勁堰”。1978年後,採用水泥漿砌、築底、增加簡易過水橋涵,提高了兩堰灌溉效力。 [6] 
大公堰,工程設計採取蓄、排、引結合綜合利用的方案。第一期工程1959年12月動工,後暫停。1977〜1978年,整治大公堰進水口至蟒子溝段,漿砌塊卵石溝渠3.5公里,利用進水口下段落差修建裝機容量285千瓦電站1座,並灌溉五里箐鄉農田1500餘畝。其餘渠段全部廢棄。 [6] 
躍進堰,引響水河上游彩虹拉達溝山溪水,流量每秒0.65立方米,渠長7.58公里,灌溉拉普鄉拉普埂子一帶農田1600多畝。該堰於1958年修建,經多年整治,效益顯著,是拉普鄉主要灌溉渠堰。 [6] 
豐收渠,在普雄河瓦普莫鄉覺嘎林處引水,經樂青地鄉四甘寶珠、爾庫古、沙馬地谷、寒林崗,跨越斯基溝,流入貢莫鄉爾莫普、漢渣洛、布基洛至馬石祖,全長24公里,控灌樂青地、貢莫兩鄉4500餘畝農田。設計流量每秒2立方米,水深1.5米。 [6] 
南海堰,南海水利工程包括蓄水和引水部分。蓄水部分主要利用6個較大湖泊,擬加高壩高度,以提高蓄水量,計劃蓄水120萬立方米,修建放水閘,溢洪道。引水部分,南海到中溝修1公里渠堰,中溝到北溝爾馬溪修渠2.5公里,從北到炒米關修渠8.5公里,即進入灌區的炒米關,再分水到瑞塘壩子。該堰只能解決南箐、南新、炒米關等地人畜飲水,實無灌溉效益。 [6] 
新河堰,1970年12月動工,1971年竣工通水。新河堰從聯合公社(板橋鄉)河沿大隊處引大魚洞水,流量1.3立方米/秒,渠長4.5公里,渠堰穿越馬敞河壩138米長的過河涵洞。1972年又續建,延長渠道4公里到大春溝與幹勁堰相連接。該堰控灌新民公社農田3200畝,河壩旱地2000畝。 [6] 
曲可地堰,解放前修建,引來吾依達溝水,但規模甚小。1957年,改從來吾依達溝南岸取水,渠長4公里,經多年擴建,整修,控灌面積可達2000畝。1984〜1985年從進水口至灌區的2.82公里巖坡地段,用混凝土襯砌,增加了過水量,保證渠水四季暢通,擴大灌溉面積1500畝,並解決了曲可地,瓦古覺兩村人畜飲用水。 [6] 
嘎拖堰,從來吾依達溝北岸取水,渠長3公里,系沿山坡修建土渠,滲漏嚴重,經常垮塌。1987年,國家補助資金,用混凝土築堰2.6公里,可控灌農田800畝。沙馬地各堰樂青地鄉沙馬地各堰,1956年擴建,引用斯基溝水,渠長4公里,控灌沙馬地各村農田700畝。 [6] 
斯覺堰,中型引水渠道,1958年動工,1979年竣工。其干支渠總長50.1公里,年引水3596.96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4152畝,佔全縣有效灌溉面積的33.46%。 [7] 
石海小型水庫,庫容量60萬立方米。佔全縣引、提、蓄水總量的0.52%,可利用庫容量59.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000畝。 [7] 

尼日河水電站

由於山高溝深、河流縱橫、落差極大(落差達1960米),尼日河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流域內很早就開始建設水電設施。
越西電站,位於越西縣城郊山嘴村,1958年由成都水電校勘察設計、施工、安裝,引城關堰水。設計水頭6米,引用流量每秒3.5立方米,裝機容量1X124千瓦,採用6號木製旋槳式水輪機。1958年開工,1959年底建成投產,因水輪機輪機層均為木製,運轉事故多,出力僅20〜30千瓦,後由電廠自行設計,改為平皮帶半交叉傳動,配55千瓦發電機,穩定性和出力相對提高。1965年,對電站進行改建,電站設計水頭15.2米,引用流量每秒2.52立方米,裝機容量2X124千瓦,保證出力124千瓦。1980年越西電站報停,1987年改造修復後,以發無用功為主,為提高縣電網絡有效功率服務。 [8] 
團結一級電站,由鐵道部第二設計院6001信箱和州農機水電局勘察設計。電站從越西河下游的褲襠溝攔河引水,引水渠長600米,設計水頭23米,設計流量每秒4立方米,裝機容量2X320千瓦。1970年3月動工,1974年竣工投產。1985年經改造後,豐水期滿發,枯水期出力700千瓦左右。 [8] 
團結二級電站,位於越西河、普雄河交匯處。電站引越西河水,渠長1.24公里,設計水頭46米,引用流量每秒7.6立方米,裝機容量2X1250千瓦。二級電站於1976年1月5日動工,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工程完成水工各廠房建築及1號機組安裝,二期工程完成攔河壩和2號機組的安裝,整個工程於1981年5月26日竣工。 [8] 
鐵馬一級電站,在越西河、普雄河交匯處下0.2公里處,位於漫灘河上段。設計流量每秒20.5立方米,設計水頭19.5米,裝機容量2X1600千瓦,總投資744.8萬元,千瓦價為2325.9元。工程於1985年11月6日動工,1988年2月5日1號機組試車發電,2月13日投入併網運行;2號機組於3月8日試車發電,4月13日投入併網運行,提前半年建成投產。 [8] 
鐵馬二級電站,是開發漫灘河水能的第二站,站址距鐵馬一級電站下3公里處。電站規模為:設計流量每秒26.4立方米,設計水頭58.3米,裝機容量1.26萬千瓦。 [8] 
甘洛電站(原名楊柳灣電站),1978年1月5日動工修建,引水長6公里、裝機容量為2X1250千瓦、位於甘洛河東岸。1982年2月28日竣工發電,擴大了電力照明區域,滿足了城區廠礦如水泥廠、農機廠、印刷廠的用電,並遠送給赤普礦區和石膏廠,發展了縣內的礦山工業。
特克電站,1984年着手籌建,裝機容量2X2500千瓦的。於1987年11月動工,1989年10月1日竣工並運轉發電,充分滿足了赤普礦區、乾溝礦區採礦用電,發展了鉛系列深加工工業,擴大了生產生活用電範圍。1988年,特克電站第三機組安裝完備、運轉發電。 [9] 
此外,尼日河下游甘洛段還規劃有玉田、瀑布溝、深溪溝、枕頭壩等四個國家大中型電站之外,玉田電站在甘洛境內最大的水電站,為大渡河支流尼日河流域梯級規劃的第四級電站,是國家發改委和國土資源部確認的528個重點急需建設項目,並列入了四川省政府“4433工程”的重點項目。電站總投資11億元,核定裝機93萬千瓦,預計擴容後可達10.5萬千瓦,年發電量達5.25億千瓦時。 [10] 
參考資料
  • 1.    喜德縣誌編纂委員會.喜德縣誌(第一輪):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48-49
  • 2.    《甘洛縣誌》編纂委員會.《甘洛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55-56
  • 3.    越西縣誌編委會.越西縣誌.: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75-76
  • 4.    越西縣誌編委會.越西縣誌.: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76-77
  • 5.    《甘洛縣誌》編纂委員會.《甘洛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19
  • 6.    越西縣誌編委會.越西縣誌.: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203-205
  • 7.    《甘洛縣誌》編纂委員會.《甘洛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18
  • 8.    越西縣誌編委會.越西縣誌.: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211-212
  • 9.    《甘洛縣誌》編纂委員會.《甘洛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03-204
  • 10.    王傑等主編..《長江大辭典·大渡河水系》: 武漢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