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山山脈

鎖定
尼山山脈,位於山東省曲阜、臨沂二市境內,發脈於曲阜東南尼山,自西而東連綿起伏,跨平邑、費縣,直至蒼山縣境,構成“尼山穹窿”。
尼山山脈多為青石山,山谷山埡明顯,尖頂者多,平頂者少,即使是尖頂者亦是山頭渾圓平滑,起伏和緩,不似蒙山山脈那樣奇峯壁立、怪石鱗峋。
由於裸岩壁立,易守難攻,戰亂時人們多在山頂修築圩寨,以躲避土匪或官兵搶劫。明末王俊起義和清代幅軍起義時, 大都佔據過這裏的山寨。 抗戰時期,抱犢崮山區、天寶山區、崮口山區(泛稱為南山套)曾是中共領導創建的魯南抗日民主根據地。
中文名
尼山山脈
地理位置
山東省曲阜、臨沂二市境內
走    向
自西而東
主    峯
天寶山,海拔501米

尼山山脈位置境域

尼山山脈地理位置 尼山山脈地理位置
尼山山脈,發脈於曲阜東南,自西而東連綿起伏,跨平邑、費縣,直至蒼山縣境,構成“尼山穹窿”。
尼山山脈多為青石山,山谷山埡明顯,尖頂者多,平頂者少,即使是尖頂者亦是山頭渾圓平滑,起伏和緩,不似蒙山山脈那樣奇峯壁立、怪石鱗峋。山腰以上多有水成岩岩層裸露,厚十數米或幾十米不等,相鄰山裸岩層高度大致相同,如一黑帶橫勒山腰,俗稱“捆山腰”,將山體分割為較明顯的兩截。
裸岩層之上,頁岩裸露,碎石遍佈,草木叢生。樹木以側柏、刺槐為多,間有榆、椿等。裸岩層以下,因水成岩風化為褐土土類,滯水能力較強,適宜作物及樹木生長,大都墾為梯田,上半部植梨、山楂、柿、杏、桃、棗等果木,下半部種地瓜、花生、黃煙、穀子、豆類等作物,地邊植果、桑,或銀花、金針等。
由於裸岩壁立,易守難攻,戰亂時人們多在山頂修築圩寨,以躲避土匪或官兵搶劫。明末王俊起義和清代幅軍起義時, 大都佔據過這裏的山寨。 抗戰時期,抱犢崮山區、天寶山區、崮口山區(泛稱為南山套)曾是中共領導創建的魯南抗日民主根據地。 [1] 

尼山山脈主要山峯

尼山, 古稱尼丘山。位於城東南25公里的曲、泗、鄒交界處。共有大小山頭23 個, 主峯海拔344.6米.山體呈北東~南西向的橢圓形展布,由古生界寒武、奧陶系 石灰岩構成。 北東~南西長約4公里,北西~南東寬1.8公里,面積約7.2平方公里。 山勢南東坡陡,北西坡緩。植被髮育。 [2] 
天寶山, 系尼山山脈的主要山峯,在平邑縣城東南26.5公里處,曾名蘇家崮、天保山,東西走向,海拔501米,面積約11平方公里。山體為沉積岩結構,上部系厚層石灰岩。山峯突兀,峭壁懸崖。山上佈滿松柏,山下遍植梨樹,是山東省黃梨重點產區之一,素稱“黃梨之鄉”。每年春季梨花盛開時,方圓數十里山野,一片潔白,如雪似玉。名勝古蹟有小聖堂道觀、朝陽洞和趙莊溶洞。抗日戰爭時期為魯南革命根據地的腹地。山西麓建有國營天寶山林場。
母子山, 在平邑縣城東南25公里處。南北走向。海拔641米,面積3平方公里。山體為沉積岩結構,上部覆蓋厚層石灰岩。因山上有兩塊巨石,一大一小形如母子,故名。山頂、山腰遍植刺槐、松樹,山腰、山谷梨樹成行。
四海山, 在平邑縣城西南19公里處。西北東南走向。總面積55平方公里。層巒迭嶂,羣峯連綿,較大的山蜂有狼窩頂、四海山、四開山、鎮子頂、山陰寺山等。主峯狼窩頂,又名朗豁頂,海拔674米。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羣變質岩構成,有黑雲斜長片麻岩、混合花崗岩、混合巖等。山上盛長松柏、刺槐,山下建有國營四開山林場。
娘娘頂, 在費縣城西23公里處。為費縣、平邑縣界山。海拔568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山頂曾建有娘娘廟而得名。岩石由古生界寒武紀砂頁岩、灰巖組成。山上主要樹種有側柏、刺槐、楊樹等。產山楂、金銀花、酸棗仁等中藥材。 [1] 
平邑縣境內尼山山脈主要山峯:
天寶山, 在平邑鎮東南26.5公里處,曾名蘇家崮、天保山。海拔501米,面積11平方公里。山體為沉積岩結構,上部系厚層石灰岩。山峯突兀,峭拔陡險。山上佈滿松柏,山下遍植梨樹,是山東省黃梨重點產區之一,素稱“黃梨之鄉”。每年春季舉辦梨花盛會,遊客如織。抗日戰爭時期為魯南根據地的腹地。1940年10月13日,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六團在這裏一舉殲滅了偽軍廉德三部,稱“天寶山戰鬥”。
母子山, 在平邑鎮東南25公里處,為鄭城鎮和天寶山鄉的界山。面積3平方公里,海拔641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上部覆蓋厚層石灰岩。因山上有兩塊形如母子的巨石,故名。山頂山腰遍植松柏、刺槐,山腳山谷梨樹成行。
吳王崮 ,在銅石村南14公里處,面積2平方公里,海拔653.9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上層覆蓋厚層石灰岩。東側有靈泉和靈泉觀。相傳春秋時吳王伐魯被困於此,故名。
大巡山, 舊稱大筍山,位於天寶山鄉兩泉村西南,面積5.5平方公里,海拔584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東西側產泉華,吸水性能好,俗稱上水石。山上佈滿青松、刺槐和梨樹。
和尚崮 , 位於平邑鎮東南24公里處,為天寶山鄉和銅石鎮的界山。面積2平方公里,海拔656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山上佈滿青松和梨樹。為沂蒙山區著名山崮之一。其名稱來歷,一説山頂渾圓,猶如僧頭,故名;一説曾有一胡和尚為民除害,戰死在崮頂,後人為紀念他而得名。
中谷山, 位於天寶山鄉徐家莊西側,面積7.6平方公里,海拔582.1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因形似鐘鼓得名“鐘鼓山”,現寫作中谷山。
九頂蓮花山, 位於鄭城鎮桃峪、油簍村東側,東有小王崮、吳王崮,西北山腳下為昌裏水庫。面積4平方公里,海拔510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因山有十八道彎、九個頂,故名。山坡遍植梨樹、山楂樹和金銀花。
四海山, 延伸於臨澗、山陰、龐莊、白彥、黃坡、魏莊、鄭城、流峪、唐村嶺、鄭家峪等鄉、鎮,山體總面積55平方公里,呈西北-東南走向。層巒迭嶂,羣峯連綿,較大的山峯有狼窩頂、四海山、四開山、鎮子頂、山陰寺山等。主峯狼窩頂,又名朗豁頂,海拔674米。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羣變質岩構成,有黑雲斜長片麻岩、混合花崗岩、混合巖等。山上盛長松柏、刺槐等樹木,山坡遍植金銀花。
蘇家崮,在平邑鎮南29公里處,面積2平方公里,海拔498米。山體由寒武系、奧陶系的灰巖、砂岩、頁岩構成。原名抓九山,後歸蘇姓管理,改稱今名。崮頂渾圓,樹木甚少。1941年12月8日,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旅三團一部,曾在此抗擊過日本侵略軍。
毓秀山, 在平邑鎮南29公里處,舊稱曾子山。西北東南走向。面積2平方公里。東端稱曬書枱,海拔480.4米;西端稱金家頂,海拔468.4米。山體為火山碎屑岩、砂礫岩、砂岩結構。山景秀美,遍植金銀花。山坡有明魯王墓。
大蒼山、南城山、開明山, 在平邑鎮南35公里處,連綿於古武城之西、南兩面。大蒼山西連南城山,面積1.5平方公里,山頂平坦,盛長松柏。海拔449米。山北懸崖上有摩崖刻字,現依稀可見。南城山,東連大蒼山,北接開明山。山上有“康成石室”,傳為東漢學者鄭康成注《孝經》的地方。山坡有玉華泉,長年不幹。開明山,也叫石門山。此山為南北走向,石脊間斷,切割強烈,形成5個崖壁峭立、頂端由厚層石灰岩構成的山頭。由南到北依次為橛子崮、孝子山、富貴頂、透明崮、印盒山。透明崮下有石洞,傳為上古顓頊帝的玄孫彭祖修道之處。富貴頂面積2.5平方公里,上面較平坦,海拔455米。山上南宋、金時摩崖造像石刻,現均清晰可辨。上述諸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清初,王肖武領導的反明抗清農民起義軍,曾駐紮於大蒼山和富貴頂,其遺蹟尚存。
太皇崮, 在平邑鎮西南33公里處。原名大匡崮。面積2.3平方公里。海拔505米。頂部覆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的厚層石灰岩,四壁峭立,十分險峻。方水源於此。1943年3月24日,在這裏發生過有名的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太皇崮戰鬥”。
馬家崮,在平邑鎮南17公里處,為流峪鄉和張裏鄉的界山。面積2.5平方公里。海拔690.5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頂端系厚層石灰岩。山形似馬鞍,原名馬鞍崮,後由馬家管,故得今名。西北側有洞,名為馬家洞。
大白山 ,在平邑鎮南12公里處。面積5平方公里。海拔515.7米。北麓有紅泉莊水庫。山體為石灰岩結構,含氧化鈣51.2%,系製造水泥的上好原料,總儲量達2.2億噸。因岩石大量裸露,呈灰白色,故名。
豐山 , 在鄭家峪鄉境內。面積4平方公里。海拔515米。山體為泰山羣變質岩構成。山上佈滿松柏、刺槐,山坡遍植金銀花。
樓山, 在鄭家峪鄉境內。面積3平方公里,海拔513米。山體為混合巖構成。因山形如樓,故名。
長山, 舊稱常山,在平邑鎮西4公里處。面積10平方公里。海拔405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以石灰岩為主。呈東西走向,東起衚衕村以北,西至盧家莊以東,因山形狹長而得名。山上多植松柏、刺槐,出彩霞石、竹葉石、圖案石等奇石。中部南麓有吳家莊水庫。 [3] 
參考資料
  • 1.    臨沂地區志 地理環境 山脈 尼山山脈
  • 2.    曲阜市志 第二編自然環境  第二章地貌   第三節山丘
  • 3.    平邑縣誌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貌   第二節 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