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鎖定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7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敵我難辨 [1]  。1977年,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獲得第25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 [2]  。1983年,執導愛情電影《沒有證人 [3]  ,該片獲得莫斯科電影節國際影評協會獎 [4]  。1987年,執導愛情喜劇電影《黑眼睛 [4]  ,影片入圍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5]  、第4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6]  。1991年,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蒙古精神》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7]  。1994年,執導的劇情電影《烈日灼人》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8]  。1996年,擔任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 [9] 
2004年,擔任第57屆戛納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委會主席 [10]  。2007年,自編自導自演的劇情電影《十二怒漢》入圍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11]  ,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 [12]  。2008年,獲得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黑澤明終身成就獎 [13]  。2010年,自編自導自演戰爭電影《烈日灼人2:逃難 [14]  ,該片入圍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5]  。2013年,擔任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16]  。2014年,編導劇情電影《中暑》,該片入圍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7]  。2015年,與董亞春聯合執導戰爭電影《戰火中的芭蕾 [18]  。2018年,擔任運動題材電影《最後一球》的製作人。
中文名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外文名
Nikita Mikhalkov
別    名
Nikita Sergeyevich Mikhalkov-Konchalovsky(本名)
國    籍
俄羅斯
出生地
莫斯科
出生日期
1945年10月21日
星    座
天秤座
血    型
A型
身    高
187 cm [44] 
畢業院校
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職    業
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
代表作品
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烈日灼人2:逃難中暑
主要成就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25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 展開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早年經歷

1945年10月21日,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個藝術家庭。在哥哥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啓蒙帶路下,米哈爾科夫從小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和藝術氛圍的影響,對文學和藝術有着特殊的偏好 [19]  。米哈爾科夫的小學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專門學校度過的。八年級時轉入一所普通中學,同時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院演員班學習。
1959年,14歲的米哈爾科夫開始初涉電影,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級作業中拍攝了一個女人離去的鏡頭。當時安德烈剛入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學習,拍年級作業時,因女演員臨時不在現場,便急中生智,讓跟他前來看怎樣拍攝電影的弟弟米哈爾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攝離去的背影。從那以後,米哈爾科夫開始進入哥哥的朋友圈子,經常參加安德烈的同學聚會。與電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爾科夫中學畢業時便下定決心要當一名演員。
1963年,米哈爾科夫瞞着家人考入了史楚金戲劇學校。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演藝經歷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8張)
1964年,在格奧爾基·達涅里亞執導的愛情電影《我漫步在莫斯科》中飾演了討人喜歡的小夥子——地鐵建設者柯里亞 [20] 
1966年,米哈爾科夫因參加電影《呼應》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攝,從而違反了學校不許學生拍片的規定,被迫退學,但很快又考入了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直接插入導演米哈伊爾·羅姆的二年級班學習導演(米哈伊爾·羅姆也是米哈爾科夫哥哥的恩師) [20] 
1967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I ehti guby, i glaza zelyonye》;同年,執導劇情短片《孩與物》。
1969年,由其參演的劇情電影《紅色的帳篷》上映。
1971年,執導劇情短片《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 [21]  ;同年,從國立電影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工作 [22]  。之後,前往遠離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島的海軍艦隊,在核潛艇上當了一名水兵 [22]  。服役期間,米哈爾科夫還自願參加了一個四人考察小組,以狗拉雪橇為交通工具在坎查加雪原上行程117天,對國內戰爭時期紅軍剿匪線路進行了考查 [22] 
1974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電影《敵我難辨》。
1976年,執導由葉蓮娜·索洛維、羅季昂·納哈佩托夫共同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愛情的奴隸 [23]  ,他憑藉該片獲得德黑蘭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2] 
1977年,執導由亞歷山大·卡利亞金、葉蓮娜·索洛維、葉夫蓋妮亞·格魯申科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影片主要基於契訶夫的第一個劇本《普拉東諾夫》和其他幾部小説改編而成 [24]  ,獲得第25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25] 
1978年,與人合作創作電影劇本《仇恨》和《橫貫西伯利亞的特別快車》;同年,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獲得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
1978年,執導由柳德米拉·古爾琴柯主演的愛情電影《五個夜晚 [26]  ,米哈爾科夫基採用室內劇的形式捕捉了蘇共二十大召開時的時代氣氛。
1979年,出演由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執導的戰爭電影《西伯利亞之歌》。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6張)
1980年,執導由奧列格·塔巴科夫、尤里·博加特廖夫合作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該片根據19世紀作家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説《奧勃洛摩夫》改編 [4]  ,獲得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英國牛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2] 
1981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親戚》,該片從城鄉差異、冷漠的人際關係、愛與親緣關係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討了“親情“的主題。
1983年,執導由伊琳娜·庫普琴科主演的愛情電影《沒有證人 [3]  ,該片獲得莫斯科電影節國際影評協會獎 [4]  ,他憑藉該片獲得全蘇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4] 
1984年,米哈爾科夫被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4] 
1987年,執導由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瑪爾特·克勒爾共同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黑眼睛》,影片以契科夫的《帶哈巴狗的女人》為基礎改編而成,講述自己當年同一個他永遠無法忘懷的女人之間的浪漫故事 [4]  ,入圍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5]  、第4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6]  ;之後,他組建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即“3T”公司,由“創作”、“勞動”和“合作”三個詞的第一個字母構成,從事電影的製作和放映 [4] 
1991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蒙古精神》上映 [27]  ,該片由巴雅爾吐、巴德瑪合作主演,入圍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同年,與娜塔莎·金斯基合作主演愛情電影《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他憑藉該片獲得第26屆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2年,米哈爾科夫成為俄羅斯文化基金會主席團成員。
1993年,被推選為該基金會總裁。
1993年,執導紀錄片《回憶契訶夫 [4]  ;同年,執導紀錄片《安娜成長篇》,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大女兒安娜·米哈爾科娃從6歲到18歲成長經歷,時間跨度達十二年,影片獲得突尼斯兒童電影節金獎 [4]  ,該片在記錄安娜成長過程的同時,穿插了大量時政紀錄片片段,展現了這十三年間蘇聯、俄羅斯政治風雲的變幻,通過女兒的成長表現歷史對個人的影響。
導演作品海報
導演作品海報(6張)
1995年,成為全世界俄羅斯大教堂的主席團成員;同年,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總主教)阿列克西授予米哈爾科夫俄羅斯東正教最高獎-謝爾蓋·拉多涅日斯基一級獎章;之後,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俄聯邦委員會成員;同年,莫斯科大學校長維克托·薩多夫尼奇給米哈爾科夫頒發了莫斯科大學獎章。
1995年,自編自導自演劇情電影《烈日灼人》,影片以三十年代斯大林專政時期為背景,描寫了紅軍英雄克托夫遭到誣陷迫害的事件 [28]  ,該片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29]  、第6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30]  ;同年,擔任柏林影展的評審團主席。
1998年,米哈爾科夫被推選為俄聯邦電影協會主席;在擔任俄聯邦電影協會主席期間,米哈爾科夫成立了專門向美國奧斯卡推選影片的俄羅斯“奧斯卡”委員會,創辦了俄羅斯電影藝術科學院,設立了俄羅斯電影“金鷹獎”,並加入歐洲藝術科學院;同年,執導由朱莉婭·奧蒙德歐列格·米契柯夫理查德·哈里斯聯合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西伯利亞理髮師》,該片講述了一個俄國男人和一個美國女人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發生了一段悲劇的感情故事 [31] 
2004年,米哈爾科夫獲得意大利國家授予的大十字騎士獎章及獎金。2005年,第三次連任俄聯邦電影協會主席;11月23日,獲得俄羅斯最高社會獎——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勞動和祖國”勳章;同年,擔任第58屆戛納電影節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委會主席 [32] 
2007年,自編自導自演懸疑電影《十二怒漢 [33]  ,該片入圍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 [34]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35]  ;同年,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 [36] 
2008年10月26日,米哈爾科夫獲得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黑澤明終身成就獎 [13] 
2010年,獲得第4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世界電影貢獻獎 [37] 
2010年,自編自導自演戰爭電影《烈日灼人2:逃難》,該片是《烈日灼人》系列的第二部 [14]  ,入圍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5]  ;同年,獲得第4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世界電影貢獻獎 [37] 
2011年,執導電影《烈日灼人2:碉堡要塞》。
2013年,擔任傳記運動電影《傳奇17號》的製作人;同年,擔任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16] 
2014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中暑 [38]  ,該片入圍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39] 
2015年,與董亞春聯合執導戰爭電影《戰火中的芭蕾》,影片講述了一段1945年發生在東北邊陲小鎮上的東北抗聯部隊帶領老百姓與蘇聯紅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日的故事 [18] 
2015年,獲得第46屆印度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40] 
2016年,擔任製作人的動作冒險電影《火海凌雲》上映。
2017年,擔任運動題材電影《絕殺慕尼黑》的製作人,該片由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約翰·薩維奇共同主演。
2018年,擔任運動題材電影《最後一球》的製作人,該片由丹尼拉·科茲洛夫斯基執導。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個人生活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家庭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父親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是兒童文學作家,蘇、俄國歌的詞作者。外曾祖父蘇里科夫是19世紀俄國的畫家,外祖父尤特·岡恰洛夫斯基是後印象派畫家,母親娜塔麗亞·彼得羅芙娜·岡察洛夫斯卡婭也是作家、詩人 [20]  ,哥哥則是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感情

20世紀70年代,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與女演員安娜斯塔西亞·維爾金斯卡婭結婚 [22]  。1966年9月,安娜斯塔西亞·維爾金斯卡婭生下第一個兒子Stepan Mikhalkov。
第二任妻子達吉雅娜曾是名模特,他們有三個兒女,分別是Artem(1975年12月8日生) 、安娜·米哈爾科娃(1974年生)和Nadya(1986年9月27日生)安娜·米哈爾科娃是紀錄片《安娜成長篇》的主角,而Nadya在《烈日灼人》中出演小女兒。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主要作品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參演電視劇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參演電影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5年
電影
2014年
中暑
電影
2011年
《烈日灼人2:碉堡要塞》
電影
2010年
電影
2007年
電影
1998年
電影
1994年
電影
1991年
電影
1987年
黑眼睛
電影
1983年
電影
1981年
親戚
電影
1980年
電影
1979年
電影
1978年
電影
1976年
電影
1974年
電影
1970年
電影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4年
中暑
電影
2011年
《烈日灼人2:碉堡要塞》
電影
2010年
電影
2007年
電影
1998年
電影
1994年
電影
1991年
電影
1987年
黑眼睛
電影
1983年
電影
1980年
電影
1979年
電影
1978年
電影
1976年
電影
1974年
電影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製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8年
《最後一球》
電影
2017年
《絕殺慕尼黑》
電影
2016年
電影
2014年
中暑
電影
2013年
電影
2011年
《烈日灼人3:碉堡要塞》
電影
2010年
電影
2007年
電影
2005年
電影
2004年
電影
1998年
電影
1994年
電影
1994年
《安娜成長篇》
電影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2008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35]     十二怒漢    (提名)    
  • 1995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30]     烈日灼人    (獲獎)    
  • 1993    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蒙古精神    (提名)    
戛納國際電影節
  • 2010    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15]     烈日灼人2:逃難    (提名)    
  • 1994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29]     烈日灼人    (獲獎)    
  • 1994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烈日灼人    (獲獎)    
  • 1994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41]     烈日灼人    (提名)    
  • 1987    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5]     黑眼睛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2007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36]     (獲獎)    
  • 2007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34]     十二怒漢    (提名)    
  • 1991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蒙古精神    (獲獎)    
  • 1991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蒙古精神    (獲獎)    
  • 1991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帕西內蒂獎-最佳電影    蒙古精神    (獲獎)    
東京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 2010    第4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世界電影貢獻獎[37]     (獲獎)    
  • 2008    第43屆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Audience Award    12怒漢:大審判    (獲獎)    
  • 1991    第26屆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獲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
  • 1996    第4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42]     烈日灼人    (提名)    
  • 1989    第4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6]     黑眼睛    (提名)    
法國電影凱撒獎
  • 1992    第1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蒙古精神    (提名)    
  • 1988    第1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黑眼睛    (提名)    
意大利大衞獎
  • 1995    第39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烈日灼人    (提名)    
  • 1988    第32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黑眼睛    (提名)    
  • 1988    第32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編劇獎    黑眼睛    (提名)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印度國際電影節
德黑蘭電影節
  • 1976    德黑蘭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2]     愛情的奴隸    (獲獎)    
美國影評人協會
  • 1980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22]     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    (獲獎)    
英國牛津電影節
  • 1980    英國牛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2]     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    (獲獎)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人物評價

對尼基塔·米哈爾科夫這樣始終致力於民族電影事業的導演而言,名目繁多的榮譽獎勵僅僅是實現自我夢想過程中的一種點綴。在他的作品中,觀眾不難看出米哈爾科夫心中澎湃的愛國主義激情以及那份對民族復興的真切渴求。在他的身上,觀眾又看到了那種洋溢於他作品間的俄羅斯精神,那種令人敬畏的自信與執着 [28]  (網易娛樂評)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影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手法新穎,個性鮮明。縱觀他的創作,既保持了高度的藝術性,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他的影片從西部片到情節劇,從改編片到室內劇,從內蒙古的大草原到西伯利亞的茫茫雪原顯示了作者在樣式技巧方面的成熟和多樣,而在主題上從對人文精神的探索到對自然景物的哲學思考,從對社會問題的揭示到對斯大林時期的批判,還有對東、西方文化及古代與現代的比較都説明導演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文精神的推崇 [40]  (搜狐娛樂評)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是當代俄羅斯電影文化的象徵人物,他的電影既不是個人化獨白和孤獨探索,也不是對好萊塢電影的消極模仿,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達到了國際性與民族性、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他的影片既有塔爾科夫斯基的詩意和哲學思辨力、索庫洛夫唯美精細、美侖美奐的影像畫面,又有好萊塢式的流暢敍事。在"類型混合"與"風格融合"的過程中,既突現了作者本人獨有的時代性視角,也突現了本土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具體作品的特性以及他自己的個性 [43]  (《中國藝術研究院》評)。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人物事件

2022年12月16日,電影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列入歐盟第九輪制裁名單。 [45] 
當地時間2023年1月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命令,對119名俄羅斯文化和體育界人士進行包括凍結資產和剝奪國家獎勵等措施在內的制裁。其中包括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等。 [4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