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尹明德

(原雲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鎖定
尹明德(1894~1971),字澤新,號光南,雲南省騰衝縣人。曾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專科學校,後留學日本學染織,回國後曾任武昌林場場長,1929年至1948年在國民黨政府外交部任職,曾參加中緬邊界勘界事宜。建國後,任雲南省政協委員、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著有《滇緬界務交涉史》、《中細界務北段調查報告》、《雲南北段勘察記》、《天南片羽》等。 [1-2] 
本    名
尹明德
澤新
光南
所處時代
近現代、當代
出生地
騰衝縣河西勐連村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71年
主要作品
《滇緬界務交涉史》
《中細界務北段調查報告》
《雲南北段勘察記》
《天南片羽》
畢業院校
北京工業專科學校

尹明德早年經歷

尹明德,字澤新,騰衝縣河西勐連村人(今屬德宏州梁河縣)。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生。李根源先生之妹婿。7歲入私塾讀書,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到昆明省立第一中學就讀,畢業後回鄉任教。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東渡日本,入東亞高等預備學校,經過一年的補習,準備報考正式學校之時,正值日本為了攫取中國的資源和軍權,與北洋政府秘密簽訂了《中日軍事協定》,引起了留日學生的抗議。他們紛紛罷學回國,在上海、北京及各省組織救亡團,全國各地學生、工人及工商業者也羣起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和譴責北洋政府的賣國行經。尹明德也參加了這一愛國行徑,棄學回國抗爭。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尹明德考入北京工業學校機織系,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畢業。其間,他曾投入五四運動,被選為工校代表,在學聯工作。畢業後,任農商部武昌林業試驗場場長。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進入國立北京工業學校研究班深造。攻讀期間,曾兼任騰衝籍學生創辦的《騰衝報》編輯,有機會研究了《光緒條約》(指光緒年間,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各種條約)中有關滇緬界務的史實,並蒐集了片馬一帶的交涉資料,在《騰衝報》第四期上出了一期界務專刊,供國人蔘考研究。並提醒國人密切注意邊界問題。 [3] 

尹明德獻身中緬界務

民國18年春,中緬未定界區域江心坡的景頻族人民反抗英國軍隊侵略,派代表到騰衝向政府請願,南京政府外交部設立滇緬界務研究委員會,並選聘專家。鑑於尹明德對界務之事已初有了解,被推薦參加。此即尹明德獻身中緬界務研究事業的起點。
滇緬界務研究委員會採納了他“應先派員詳密勘查,然後交涉,乃有把握,否則任人指劃,失敗堪虞”的建議。據此,內政部,外交部會同正式任命他為滇緬界務調查專員。民國19年5月起,尹明德組織六個調查組,分頭潛往北段未定界的茶山、裏麻、孟養等我舊屬司地,及浪速、球夷各地,詳密探查。同年12月,他變裝易名,帶一個組從騰衝出發,深人中緬邊境線北段界區,歷經艱難險阻,於民國20年2月返回。此行著有《滇緬界務交涉史》一冊,《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一冊,《雲南北界勘察記》八卷,地圖和影集《天南片羽》各一冊。
民國22年,英國派探礦隊來滇緬南段未定界地區爐房探查礦產,引起中英雙方爭執。次年初,英國派兵攻人班洪、班老所管轄的地區,遇到了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即“班洪事件”。為此,尹明德被聘為外交部條約委員會顧問,參與研究處理南界問題。民國24年9月,又被任命為中英會勘滇緬南段界務委員會的中國委員,參與逐段測量和勘察,至次年4月勘察結束,糾正了原來中英會勘條約線的多處失誤,並勘定政治區城修改線多處。此行,他著有《滇緬南界勘察記》六卷。
民國30年6月,尹明德被委派為外交部專員,參與中緬南界換文的全過程活動,奉命擬定中方所提方案。這次談判,中國爭回了班洪、西盟、猜梭及猛角、猛董西面的猛卡、拱弄、拱勇、芒回等地,共二千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同年冬,中英兩國政府按照換文,準備赴南界勘劃樹立界樁,尹明德又被派任為中國劃界委員,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劃界工作被迫暫停。 [3] 

尹明德抗戰救國

1942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由緬甸侵佔我國滇西之騰衝、龍陵,妄圖進據昆明,雲南形勢十分危急。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先生在向重慶國民政府當局疾呼迅速增強滇西抗日軍事力量的同時,不顧自己年邁多病之身,奔赴保山前線,策動民眾,奮起抗戰。由於尹明德先生多年從事中緬邊界的勘察研究工作,對滇西邊情十分熟悉,李根源先生即向重慶外交部電調他以專員名義到大理雲貴監察使署助理滇西抗戰事務。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下,李根源卓有遠見地提出了迅速組織對滇西邊區各土司開展宣慰活動,團結和動員組織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和廣大人民羣眾奮起抗日的主張。
尹明德懷着一腔抗日救國的赤誠激情於7月到達大理後,即由李根源提名、並和駐防滇西的中國軍隊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蔭國)將軍一起,聯名呈報重慶當局核准,委派他代表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奔赴騰衝、龍陵(包括今德宏各地)邊區,宣慰各土司及各族愛國志士,組織發動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8月11日,尹明德率領宋希濂總司令調派給的上校科長黃文徽、中校秘書王暢、廖槐及參謀張乃文、副官楊佩璽等一行人員,攜帶電台,由大理出發。13日,到達保山,與第七十一軍鍾彬軍長等做了晤談。19日,到保山上江鄉之大塘子,對因潞江新城失陷而遷設於此的潞江安撫司行署宣慰。向土司線光天(比德)頒發了蔣介石委員長的電文、宋希濂總司令和李根源監察使的函件,及任命線光天為滇西抗日自衞軍潞江支隊司令的委任令。之後,渡怒江,翻越高黎貢山,過齋公房,進入騰衝縣境。又經崗房、林家鋪、瓦甸,於23日抵達騰北重鎮界頭——騰衝縣抗日政府和十一集團軍預備第二師師部駐地。
日軍入侵騰城之後,以張問德(崇仁)、劉楚湘(夢澤)為首的騰衝愛國人士,大義凜然,挺身而出,在騰北組織成立縣政府(先為臨時縣務委員會),樹起了領導騰衝人民抗日的旗幟。尹明德肩負李根源監察使、宋希濂總司令的重託到達界頭,大家在危急的時刻相會,莫不歡欣鼓舞。在此,除與張問德縣長、劉楚湘主任多次會晤交談之外,還會見了地方各界愛國人士,縱淡國內外反法西斯大勢,堅定抗日必勝信念。
尹明德一行離開界頭後,於9月初到達騰南河西鄉絲瓜坪、孟連村一帶,並乘竹筏渡過大盈江到達九保鎮。絲瓜坪,又名雙合村,峻嶺環繞,地勢險要,十一集團軍預備第二師洪行副師長率部在騰南與日軍遊擊作戰的前線指揮部就設於此。在這裏,尹明德與洪副師長就滇西抗日自衞軍第二路軍、第三路軍司令的人選做了具體的研究,並由尹明德致電大理報請宋希濂總司令核示。此時,正值日軍進犯大盈江沿岸,戰事激烈。在離戰區僅十餘里的孟連村、九保鎮等地,尹明德夜以繼日地與率領民眾配合預二師作戰的騰衝第一區區長熊廷和(韻生)、第三區區長江如臻(匯川)、河西鄉鄉長江春渭,以及梁河設治局局長封維德(少藩)等地方抗日誌士們相會,交談戰情。緊接着,冒着風險,深入到遮島、盈江新城等少數民族地區,返回途中又到瀘水等地。先後宣慰了南甸、幹崖、盞達、户撒、魯掌、登埂、六庫等土司。隴川、芒市兩土司則派出代表到南甸土司所在地遮島與尹明德會晤。
1943年至1944年,尹明德在大理雲貴監察使署助理工作時,還應聘兼任十一集團軍幹部訓練團教官,講述騰龍邊境有關政治、經濟、地理、交通等情形,積極為大反攻做準備而盡力。
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衞立煌)在滇西人民奮力支援配合下,反攻勝利,全殲駐騰日軍,騰衝光復。在昆明、大理、下關、保山等處的同鄉無不歡欣鼓舞,推舉尹明德和劉楚湘先生、李道卿先生等六人為慰勞代表團,赴保山、騰衝、龍陵慰勞遠征軍長官部所屬各部隊。之後,尹明德又被騰衝各界人士推舉任騰衝縣善後委員會主任委員,協助政府和有關方面處理戰後的恢復正常社會秩序、生活秩序和教育事業等善後工作。年底,騰衝各界人士為了紀念滇西抗戰,緬懷先烈,揭露日軍侵略的滔天罪行,決定並着手修建紀念抗戰中英勇陣亡將士的國殤墓園。尹明德作為騰衝縣善後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積極參與了墓園修建的全過程工作。國殤墓園於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 [4] 

尹明德晚年經歷

新中國成立後,尹明德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禮遇與信任。1951年4月,他被特邀出席了保山專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被推舉為保山專區政治協商委員會駐會委員,並任保、騰(保山騰衝)公路修建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52年12月,被選為保山專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53年2月,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在周恩來親自主持的我國政府與緬甸政府解決邊界問題的準備過程中,特遨尹明德參與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他以一顆愛國赤誠之心,夜以繼日,盡心竭力。1954年6月,年屆花甲,編寫出《中緬界務交涉彙編》四卷,送呈中央及省。1956年夏季,又參加雲南邊界歷史資料小組工作。
1957年3月,尹明德奉周恩來總理電邀,兩次到北京,向周總理及外交部彙報有關中緬邊界的情形,並直接參與商談的準備工作。他所彙報的中緬邊界情況,周總理聽得非常認真,還作了筆記。談到開飯時,周總理邀尹明德同桌就餐,席間還不斷讓菜。他提出的具體建議,多為周總理採納。周總理到昆明與緬甸代表會晤,安排他隨專機同行,並邀他同去參加緬甸領導人舉行的宴會。1957年國慶節,特意安排他登上天安門觀禮。
從1957年起,尹明德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的歷屆委員。從1961年起,任雲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副主任。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雲南民族調查組工作,先後摘錄了《明實錄》中有關雲南史料共百餘萬字(已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組織起義軍政人員,撰寫回憶錄,共參與主持編輯出版了《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九輯。他自己親自撰寫了《民國初年雲南省立第一中學校片斷回憶》和《滇西軍民抗戰概況》。
“文化大革命”中,雖經波折,但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之心始終不渝,1971年11月25日,因病逝世於昆明,享年77歲。 [3] 
參考資料
  • 1.    穆英傑.碧血千秋 滇緬抗戰將士名人錄.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7:221-222
  • 2.    《雲南辭典》編輯委員會.雲南辭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621
  • 3.    雲南省梁河縣志編纂委員會.梁河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839-841
  • 4.    胡麗華.尋找最後的遠征軍老兵 中.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34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