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洪事件

鎖定
班洪事件,中國佤族等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武裝侵佔雲南班洪地區銀礦的鬥爭。1933-1934年,英軍侵佔雲南班洪和班佬等佤族部落共管地區(在今滄源佤族自治縣)的銀礦,激起佤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的憤怒。班洪部落首先聯合本族十餘部落進行反擊,十餘村寨雖遭敵軍炮毀,仍堅持鬥爭。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漢、傣族人民組成千餘人的“義勇軍” ,趕赴班洪地區支援。在當地漢、傣等族人民的武裝支援與全國人民的共同聲援下,擊退了英國侵略軍,收復了失地。後英國向南京國民黨政府施壓,國民黨政府下令解散“義勇軍”,停止反英鬥爭。 [2] 
中文名
班洪事件
雙    方
英軍 雲南佤族
地    區
班洪、班老
發生時間
1934年

班洪事件歷史背景

清末民初,英帝國主義製造“片馬事件”和“江心坡事件”,侵佔中國片馬和江心坡地區以後,又把侵略的目標對準了中緬邊境的阿佤山區。
阿佤山區位於中國雲南省臨滄、思茅地區和緬甸接壤處,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處於東經990°—990°30',北緯220°—220°30',主要聚居着佤族,同時也有傣族和少量漢族雜居。至少從漢代開始,中國曆代政府均對這一地區實行管理。阿佤山區氣候宜人,宜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森林和金、銀、鉛等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明清時期即有馳名省內外的茂隆銀廠和波龍銀廠。其中茂隆銀廠位於班洪、班老、永邦三個佤族部落交界處的恭勐山,系清朝乾隆時期由漢人吳尚賢與管轄此地的班老建寨人蜂築父子訂立木契所開。清嘉慶年間銀廠關閉,班洪、班龍、永邦三部落相約,共同看守冶煉銀礦的地方(後稱爐房山),沒有吳尚賢的木刻,任何人也不得進山開礦。
英帝國主義對阿佤山覬覦已久,於1885年佔領緬甸之後,便不斷派出勘測隊、軍隊或傳教士、商人進人阿佤山區,阿佤山從此失去了往日的寧靜,被捲入陡然而起的邊疆危機之中。英帝國主義還企圖通過中緬劃界,鯨吞中國領土。兩國政府多次談判均未能圓滿解決,留下了兩段懸而未決的“未定界”。其中北緯250°35'以北一段邊界,即騰衝縣北部尖高以北的邊界,包括恩梅開、邁立江流域的江心坡、孟拱、坎底河谷,西至印度東北阿薩姆,東達高黎貢山,原屬中國的廣大領土,定為“北段未定界”(亦稱“第一段未定界”),英帝國主義製造“片馬事件”以後,強佔了“北段未定界”內的大部分中國領土。
中緬“南段未定界”(亦稱“第二段未定界”),自瀾滄縣屬南帕河流入南定河對岸起(今屬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至瀾滄縣屬附近勐阿之南馬河流入南卡江處止(今屬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班洪、班老地區即處於“南段未定界”北部中方一側。實際上,1894年中英簽訂的《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對阿佤山區的中緬邊界作了規定。其第三條説:“……由此循英國所屬之瑣麥與中國所屬之孟定分界處之江而行。仍隨此兩地土人所熟識之界線,至界線離此江登山處;以薩爾温江及湄江(即瀾滄江)之支江水分流處為界線,約自格林尼址東經990°(北京西經170°30')、北緯230°20',約至格林尼址東經990°40’(北京西經160°50')、北緯230°,將耿馬、猛董、猛角歸中國。在格林尼址東經990°40’(北京西經160°50')、北結230°處,邊界線即上一高山嶺,此山名公明山,循山嶺向南而行,約至格林尼址東經990°30’(北京西經170°)、北緯220°30',以鎮邊廳地方歸中國。然後其線由之西斜坡而下至南卡江,即順南卡江而行,約過緯度十分之路,以孟連歸中國,孟侖歸英國……”1897年中英再籤《滇緬界務商務續議附款》時,英國從中國手中奪去了科於等地,然而阿佤山的邊界線,仍然維持了1894年的條約規定。
但是,英國野心不死。它利用條約文字只指出了邊界的大致走向而產生的具體問題,於1899—1900年又要求同中國政府對中緬界務南段進行會勘。英方勘界官員喬治·斯格德藉口中方勘界官員所持界圖經緯度與約文不符,擅自在圖上用紅色把中國的班洪、班老、猛戛、拱弄、小猛弄、猛撥、西盟等地,劃人英屬的緬甸境內。他的這條自劃線,把邊界線向中國方面推進了100公里左右,為英帝國主義日後圖謀富饒的阿佤山班洪、班老地區的寶藏設下了玄機。
1911年,英國殖民者侵入阿佤山區原波龍銀廠舊址開採的邦海銀廠(英人命名為波頓銀礦)礦源枯竭。英國“緬甸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伍波郎曾潛入爐房探察,並以高價收購爐房礦渣。經過化驗,爐房礦渣含銀高。英國人於是決定增資750萬盧比,收購其礦渣,開採班洪銀礦。他們以每百斤礦渣英洋10元的重價,誘惑當地頭人小麻哈(佤族)、馬美廷(回族)、宋鍾福(漢族)等人偷運原茂隆銀廠礦渣出境。1933年,伍波郎又與這三人簽訂了一個“開辦爐房銀礦辦法”。
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一直遭到以班洪、班老各部落首領為代表的阿佤山各族人民的抵抗。班老部落首領曾幫助明朝軍隊征討麓川叛亂,受封“班老王”成為阿佤山世襲總王。班洪部落首領參與過清政府的治邊活動,1891年受封“土都司”。清末中緬會勘南段未定界時,班洪土司立場堅定,站在祖國一邊,不準英方軍隊通過班洪地區,並與班老、水和頭人等聯合領導了抗擊英軍的鬥爭。因此班洪、班老部落在這一地區影響較大。面對英人對銀廠的圖謀,班洪王及班老王均發出命令,嚴禁任何人偷運茂隆銀廠礦渣出境,並殺死了盜賣礦渣的馬國興等人。與此同時,雲南省政府對銀礦的開採表示了關注,決定組織開採班洪礦務,並派員前往調查。
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殖民者唆使小麻哈等人向班洪、班老及永和等部落首領行賄,班洪王等嚴詞拒絕,表示堅決反對英人侵地盜礦,宣稱將以武力保護礦山。英國見利誘不成,遂準備以武力強佔爐房。1933年,英帝國主義一面修築通往班洪的公路和橋樑,一面在中緬邊境兩邊的村寨修機場,建營房,儲備物資,準備以武力進入班洪開礦。 [4] 

班洪事件事件經過

1934年1月20日,英軍以正規軍250人為先頭部隊,自户板開出,經過孟混、班孔、班谷,佔據户算、南大、金廠、爐房等地,構築工事,建築營房,開闢道路。接着,英軍2000人入侵班洪,強行督工採掘礦砂,運往老銀廠冶煉。
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激起了阿佤山人民的強烈義憤。班洪王胡玉山等人在羣眾的支持下,緊急召集阿佤山17部落的首領會聚班洪,共商抗英事宜。各王接信後,除永邦王外,全都齊集班洪總管府。他們按習俗剽牛4條,歃血盟誓,決議集合各部落武裝聯合抗英,同時向各級政府和各土司報警求援。班洪王出資1500元半開,班老王出資100元半開,充作抗英的軍費。他們一致決議,先攻打永邦、蠻和,殺死引狼人室的小麻哈,再對付英國人。會議估計可集結佤族武裝士兵兩三千人。因此決定兵分三路:新地方、公雞、塔田、班老等攻打蠻相;蠻國、官中、小公雞等攻打永邦;班洪、弄垮、嘎喜等攻打丫口寨、金廠壩。
1934年3月下旬,阿佤山各部落羣眾兵分三路,向英軍佔據的村寨出擊,雙方交戰激烈,互有傷亡。因佤族武器裝備差,缺乏訓練,數日後英軍攻破了班老下寨,恣意搶掠燒殺。為了保存力量,佤族武裝和羣眾只得撤出班老各寨。英軍順勢推進到丫口寨,於爐房附近的老廠、金河等寨縱火搗亂,威脅迫降。阿佤山人民沒有屈服,他們不畏強暴,依靠刀、弩、箭和火藥槍等武器,頑強抵抗英國人的進攻,雙方一直相持到5月上旬。但此時英軍已經依靠先進的武器,先後佔領了班老地區和班洪的一部分,初步達到其強佔阿佤山銀礦的目的。
“班洪事件”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駐普洱的雲南第二殖邊督辦公署派員到班洪,贈送火藥等作戰物資,鼓勵邊民保境愛國。鎮康縣長、勐董土司、瀾滄縣政府也分別給班洪地區邊民物質支援和道義支援。昆明有20多個民眾團體和部分愛國人士成立了“雲南民眾外交後援會”,動員人民從各方面聲援班洪地區人民的抗英鬥爭,並在各縣成立分會。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人民集會遊行,示威請願,組成了“劃界促進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聲援班洪人民的反帝浪潮。
在聲援班洪人民鬥爭的活動中,影響最大的是雲南景谷縣李佔賢組織的“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的抗英行動。李佔賢在雲南第二殖邊督辦楊益謙的支持下,傾家資10萬元,登高號召,景谷、景東、雙江、緬寧、石屏、耿馬、瀾滄等地的漢、傣、佤、拉祜、彝、布朗等族羣眾紛紛響應,於1934年5月15日組成了這支有5個大隊、15箇中隊,近2000 人的隊伍。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成立次日,即開始向抗英前線進發,沿途得到各縣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5月25日,義勇軍趕到班洪邊界信呵,得到班洪王和班洪地區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5月30日拂曉,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和阿佤山各族羣眾2200人,向侵入班老附近丫口寨的200多英軍前鋒發動攻擊。通過左右夾攻和正面出擊,使敵軍陷於混亂,被迫後退。義勇軍和各族羣眾擊斃英軍60多人,繳獲槍械一批,收復了丫口寨、新寨、上下班老等地。英軍被迫退回爐房。
5月31日,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代表和班洪、班老等15個部落首領於公明山舉行聯合會議,訂立抗英盟誓8條。盟誓明確規定,各王永遠服從中國政府;爐房廠地為中國所有,他人不得侵佔;義勇軍與各王在抗擊英人鬥爭中相互支持,不得投降英國或不服從中國政府命令,否則由各王共同誅滅之。
6月6日,義勇軍在阿佤山各族人民的支援下,攻破英軍防守重地爐房,收復了被英軍佔領的班老附近的佤族村寨。班洪危局得到緩解。
自從3月下旬佤族人民向英軍發動進攻,到義勇軍收復丫口和爐房,班洪地區各部落抗英首領多次派人向雲南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求援請願,此時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抗英浪潮的巨大壓力之下,才向英國提出正式抗議。但因為英國政府誣告李佔賢率人搶掠緬甸的果敢縣,而要求中國政府剿辦,所以國民政府又命令雲南省主席龍雲查辦,並派員到班洪進行調查。此後在英國的外交壓力下,國民政府飭令雲南省政府制止邊疆人民的抗英行動,並對李佔賢進行通緝治罪。雲南省政府命令瀾滄縣政府募集5萬元,將義勇軍和平遣散。由於失去糧食供給,義勇軍於1934年9月10日撤離班洪並自行解散,結束了他們的抗英鬥爭。此後英軍重佔爐房。 [4] 

班洪事件事件影響

這一事件的發生,也使中英雙方都感到解決中緬南段未定界的迫切性。到1935年,雙方又派出代表,並同意由瑞士陸軍上校伊斯蘭為中立委員,參與勘界。然而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全力以赴進行抗日鬥爭。英國卻竟於1940年7月宣佈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給中國施加強大壓力。中國政府被迫於1941年6月18日與英國簽訂了換文,就南段未定界劃定界線,這條界線稱為“1941年線”。根據這條線,阿佤山區約3/4的地區劃入英屬緬甸,曾經武裝抗英入侵的滄源班老地區和西盟西部南錫河以東的一片地方也劃給英屬緬甸,而中國只保留了阿佤山約1/4的地區。然而這條線尚未勘定,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於是“1941年線”事實上仍然作為未定界而拖了下來。 [1]  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簽訂,“1941年線”劃歸緬甸的班洪班老地區迴歸中國。 [4] 

班洪事件歷史評價

班洪事件是中國人民長期反抗帝國主義侵略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雲南以佤族為主的邊疆各族人民緊密團結,互相支援,浴血奮戰,保衞祖國領土的愛國主義詩篇。班洪事件標誌着雲南各族人民的新覺醒,用自己的鮮血譜寫出的一曲中華兒女愛中華的壯麗凱歌,是雲南各族人民的光榮和驕傲。 [3] 
參考資料
  • 1.    謝本書.從片馬事件到班洪事件——中緬邊界歷史沿革問題[J].雲南社會科學,2000(04):72-81.
  • 2.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 大辭海 民族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12:171.
  • 3.    李師程主編;雲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雲南文史集粹 第9卷 民族 宗教[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12:158.
  • 4.    陳連開,楊荊楚,胡紹華,方素梅主編. 中國近現代民族史[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1.09:5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