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頭塘鱧

(硬骨魚綱動物)

鎖定
尖頭塘鱧(學名:Eleotris oxycephala)是塘鱧科、塘鱧屬的一種魚類。體長170~190毫米,大者可達210毫米。體延長,粗壯,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腹緣淺弧形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前部鈍尖,略平扁,後部高而側扁,頭寬稍大於頭高。吻短而圓鈍,平扁。眼小,上側位,稍突出,在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平。眼下頰部具5條橫行感覺乳突線。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距頗遠。下頜突出,長於上領。上頜骨後端向後伸達眼中部下方。鰓孔寬大,向前向下伸達前鰓蓋骨下方。背鰭2個,分離,相距較近;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鰭條中部上方;第二背鰭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胸鰭寬圓,扇形,中側位。尾鰭長圓形。魚體為棕黃帶微灰色。胸鰭棕黃色,基部的上、下方各有1個小黑斑。背鰭、腹鰭和臀鰭為灰色,上有數縱列黑色點列,尾鰭灰色,散佈白色小點,邊緣淺棕黃色;生殖乳突為紅棕色。
尖頭塘鱧為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河川和河溝的底層。游泳力較弱。攝食小魚、沼蝦、淡水殼菜、蜆、蠕蟲及其他水生動物。生殖期停食。冬季潛伏在泥沙底中越冬。中國南方的各河川中頗常見。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在中國分佈於長江、錢塘江、甌江、靈江、交溪、閩江水系、木蘭溪、晉江、九龍江、汀江、珠江等水系,以及海南、台灣、香港。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尖頭塘鱧
拉丁學名
Eleotris oxycephala
別    稱
烏魚竹殼、南模、黑筍殼、什拋、竹殼、黑淋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蝦虎魚亞目
塘鱧科
塘鱧屬
尖頭塘鱧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1845
保護級別
(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尖頭塘鱧動物學史

尖頭塘鱧(Eleotris oxycephala)是在1845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根據採自日本的標本,以Eleotris oxycephala之學名首次記載。 [4] 
中國香港地區的“尖頭塘鱧”是在1905年,美國魚類學家喬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與西爾(Alvin Seale),於美國國立博物館報告《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第29卷,根據可能採自香港的標本,以“斑點塘鱧(Eleotris balia)”之學名首次被報道。 [4] 
尖頭塘鱧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Eleotris oxycephala,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Eleotris baliaEleotris fortis [4] 

尖頭塘鱧形態特徵

尖頭塘鱧
尖頭塘鱧(5張)
背鰭Ⅵ~Ⅰ-8~9;臀鰭Ⅰ-8~9;胸鰭14~16;腹鰭Ⅰ-5;尾鰭3+16+3。縱列鱗47~52;橫列鱗15~17;背鰭前鱗31~45。椎骨25枚。 [5] 
體長為體高3.7~5.9倍,為頭長2.8~3.3倍。頭長為吻長4.0~4.3倍,為眼徑6.9~7.9倍,為眼間隔3.3~4.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4~1.8倍。 [5] 
體長170~190毫米,大者可達210毫米。體延長,粗壯,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腹緣淺弧形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前部鈍尖,略平扁,後部高而側扁,頭寬稍大於頭高。吻短而圓鈍,平扁,吻長為眼徑的1.5~1.8倍。眼小,上側位,稍突出,在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平,為眼徑的1.8~2.3倍。眼下頰部具L1~L5共5條橫行感覺乳突線;L1~L5各橫行感覺乳突線均不向下延伸,止於頰部中央L8的縱行感覺乳突線上;從頦部沿前鰓蓋骨下緣排列的感覺乳突線不分出橫向行。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距頗遠;前鼻孔圓形,具一短管,接近吻端;後鼻孔小,圓形,在眼的前方。口中大,亞前位,斜裂。下頜突出,長於上領。上頜骨後端向後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齒細尖,多行,為絨毛狀齒帶,內列齒較粗壯;犁骨和齶骨無齒。唇厚。舌大,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寬大,向前向下伸達前鰓蓋骨下方。頰部圓突。前鰓蓋骨後緣中部有1彎向前下方的小棘。峽部寬大,鰓蓋膜發達,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根。具假鰓。鰓耙小,顆粒狀突起。肛門位於兩個背鰭之間的下方,後方有1生殖乳突。頰部及鰓蓋部被小圓鱗,在第一背鰭前方被中大圓鱗,體後部被櫛鱗。吻部和頭的腹面無鱗。無側線。 [5] 
背鰭2個,分離,相距較近;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鰭條中部上方,第一鰭棘短弱,第三、第四鰭棘最長,最後面的鰭棘平放時後端伸越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後部鰭條短,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和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的第二至第三鰭條下方,鰭條末端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圓,扇形,中側位,其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向後不伸達臀鰭起點。腹鰭較小,起點在胸鰭基部下方,內側鰭條長於外側鰭條,左、右腹鰭相互靠近,不癒合成吸盤,末端遠不達肛門。尾鰭長圓形。 [5] 
魚體為棕黃帶微灰色;體側自鰓蓋至尾鰭基隱具1條黑色縱帶及不規則的雲狀小黑斑;頭部青灰色,自吻端經眼至鰓蓋上方有1黑色條紋,頰部自眼後至前鰓蓋骨也有1黑色細紋,鰓蓋膜、峽部及頰部下方有20餘個青色小亮點。胸鰭棕黃色,基部的上、下方各有1個小黑斑。背鰭、腹鰭和臀鰭為灰色,上有數縱列黑色點列,尾鰭灰色,散佈白色小點,邊緣淺棕黃色;生殖乳突為紅棕色。 [5] 

尖頭塘鱧生活習性

尖頭塘鱧為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河川和河溝的底層。游泳力較弱。攝食小魚、沼蝦、淡水殼菜、蠕蟲及其他水生動物。生殖期停食。冬季潛伏在泥沙底中越冬。中國南方的各河川中頗常見。 [5] 
幼魚出生於河溪下游,約3日後卵黃吸收即開始降河,穿越河口移棲內灣鹹淡水至海水營浮游生活,約長至1釐米即轉營底棲生活,幼年羣漸遷淺水,於河口經鹹淡水適應後進入下游淡水域。 [4] 

尖頭塘鱧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在中國分佈於長江、錢塘江、甌江、靈江、交溪、閩江水系、木蘭溪、晉江、九龍江、汀江、珠江等水系,以及海南、台灣、香港。 [3]  [5] 
尖頭塘鱧分佈圖 尖頭塘鱧分佈圖

尖頭塘鱧繁殖方式

1齡魚達性成熟。絕對懷卵量5460~14260粒,相對懷卵量220~671粒/克體重。生殖期為7~9月。卵徑約0.4毫米。多在背風的湖灣內及近岸淺水處洞穴內產卵,在穩定及平渭的巖礫石或朽木底面,產一層約直徑5-6釐米的卵塊。親魚有守巢護卵的習性,直至幼魚孵化為止。 [4-6] 

尖頭塘鱧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尖頭塘鱧主要價值

尖頭塘鱧具有經濟性食用價值。其生長快,為塘鱧中較大型的種類。肉質味美,為中國東南沿海名貴的食用魚種。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