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吻鯊

鎖定
尖吻鯊(學名:Rhizoprionodon acutus)是真鯊科、尖吻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呈紡錘型,軀幹略修長。頭寬而縱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寬而呈拋物線狀。眼大,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窄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發育完全,中等長。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下頜齒同型,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平滑,齒尖向外傾斜,無小齒尖。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在胸鰭內角相對或稍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後端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約略等大於第一背鰭,後緣凹入,外角尖突,內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前部;尾鰭窄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背及臀鰭具暗色緣,餘鰭淡褐色。
棲息於大陸架的沿海、近海。通常活動於沙灘水域,偶出現於河口域。主要以小型大洋性或底棲性硬骨魚類、頭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1-8尾幼鯊。分佈於東大西洋、西印度洋、北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南北緯35°間沿岸海域。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南部、台灣西部及西南部沿岸海域、南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Rhizoprionodon acutus
別    名
瓦氏斜齒鯊
尖吻斜鋸牙鯊
尖頭曲齒鮫
尖頭沙
奶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真鯊目
亞    目
真鯊亞目
真鯊科
尖吻鯊屬
尖吻鯊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Rüppell,1837
中文名
尖吻鯊
外文名
Fish Shark、Milk Shark

尖吻鯊動物學史

尖吻鯊最初是由拉普爾(Rüppell)於1837年命名為Carcharias acutus。後來更改為有效的學名Rhizooprionodon acutus(Rüppell 1837)。屬名Rhizoprionodon源自希臘語,“ rhiza” =根,“ prion” =鋸,“ odous” =牙齒。在過去的科學文獻中提到這個物種的同義詞包括Carcharias walbeehmi Bleeker 1856、Carcharias walbeehmii Bleeker 1856、Carcharias walbeehmii Bleeker 1856、Scoliodon walbeehmii Bleeker 1856、Scoliodon walbeemii Bleeker 1856、Carcharias walbenii Bleeker 1856、Scolliodon walbechmii Bleeker 1856、Scoliodon walbeehmi Bleeker 1856、Carcharias crenidens Klunzinger 1880、Carcharias aaronis Hemprich & Ehrenberg 1899、Scoliodon longmani Ogilby 1912、Carcharias eumeces Pietschmann 1913、Scoliodon vagatus Garman 1913。該種鯊魚還被稱為奶鯊,因為在某些地區,人們相信吃這種鯊魚的肉可以提高人類母親的產奶量。 [3] 

尖吻鯊形態特徵

尖吻鯊
尖吻鯊(10張)
剛出生的幼鯊體長為25-39釐米。最大達1.75米。體長一般1米左右。體延長,較粗大。頭平扁,從頭後至吻端弧形低斜,頭長約為全長的2/9。尾長比頭和軀幹長稍大,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扁,背視三角形,前緣鈍尖,側視尖突;口前吻長一般約等於,個別大於或小於眼與第一鰓孔間的距離。眼大而圓,側位,瞳孔豎直卵圓形,眼徑約與第三鰓孔寬度相等,瞬膜發達。鼻孔斜列,外側位,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鼻間隔寬,約為鼻孔長的3倍;前鼻瓣後部具一細小突起,後鼻瓣後部具一半環狀薄膜。口深弧形,口寬比口長為大,比口前吻長約小1/3;上下唇褶都相當發達,上唇褶約等於上頜長的2/7,下唇褶較短,約等於下頜長的2/9。齒寬扁,邊緣無鋸齒,齒頭向外傾斜,外緣近基底處有一凹缺,兩行在使用;上頜具一尖直正中齒,每側每行11-12齒;下頜每側每行12-13齒,第一齒較小。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中大,中間3個較寬,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距腹鰭與距胸鰭約相等,或距胸鰭稍近,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後端幾伸達腹鰭起點上方;第二背鰭很小,起點與臀鰭基底後端相對,或稍向前,上角鈍圓,下角延長突出,基底長約等於與尾基距離的2/5。尾鰭寬長,約等於全長的1/4強,尾椎軸稍翹;上葉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狹長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尾端尖突,後緣凹入。臀鰭基底比第二背鰭基底長2倍弱,等於與腹鰭距離的2/5或1/2,後緣凹入,裏角延長尖突。腹鰭比臀鰭稍小,外角圓,裏角鈍尖微突;鰭腳扁管形,後端尖突。胸鰭與第一背鰭約同大,寬比長為大,或長與寬相等(幼體),後緣凹入,外角鈍尖,裏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前半部。
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面白色,有時體側具少數不規則暗褐色斑點;背鰭和尾鰭邊緣暗褐色,臀鰭、腹鰭、胸鰭邊緣淡色。 [3-4] 

尖吻鯊棲息環境

尖吻鯊屬暖水性中小型鯊魚。 [4]  棲息於大陸架的沿海、河口。通常活動於沙灘水域,偶出現於河口域。 [5]  通常發生在淺水區表層附近,深度達200米。有時候還進入淡水生境。 [3] 

尖吻鯊生活習性

尖吻鯊的獵物包括小型底棲魚類和遠洋魚類以及頭足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尖吻鯊利用電接收(洛倫茲尼壺腹)捕獲獵物。洛倫齊尼的壺腹是可以檢測弱電場的受體。這種感覺是尖吻鯊及其近種鯊魚所獨有的。尖吻鯊主要使用這種感覺來定位神秘的獵物,而其他感覺(例如埋在沙子中的黃貂魚)無法檢測到。 [3] 

尖吻鯊分佈範圍

尖吻鯊海域

分佈於東大西洋、西印度洋、北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南北緯35°間沿岸海域。在東大西洋,由葡屬馬德拉羣島至安哥拉;在印度至西太平洋,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印度尼西亞,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南部、台灣西部及西南部沿岸海域、南海。 [4-5] 

尖吻鯊國家

安哥拉、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西澳大利亞州、北領地、新南威爾士州)、巴林、孟加拉國、貝寧、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中國、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肯尼亞、科威特、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緬甸、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葡萄牙(馬德拉)、卡塔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拉利昂、新加坡、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也門。 [6] 

尖吻鯊繁殖方式

雄性總長度為63-71釐米時達到性成熟,而雌性總長度為62-74釐米時達到性成熟。胎生,具卵黃囊胎盤,印度和南非種羣在懷孕一年後的1月和2月分娩。成熟的雌性每年都生育。每窩幼崽的數量與雌崽的大小有關。每產1-8仔。最大年齡為8歲。 [3-4] 

尖吻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3年 ver 3.1——無危(LC)。 [6] 

尖吻鯊主要價值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有次要經濟價值。肉質可,生炒或加工成魚丸及魚漿等皆宜或製成魚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