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鰛鯨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鎖定
小鰛鯨,又名小鬚鯨、明克鯨、尖嘴鯨、尖頭鯨、縞臂鯨。小鰛鯨是鯨目鬚鯨科鬚鯨屬哺乳動物,是一種小型鬚鯨 [7] 小鰛鯨頭極窄而尖,僅一條嵴。體呈細長的流線形,吻窄而尖,上面觀頭部成一鋭角等腰三角形。具背鰭小,鐮刀形。鰭肢細,末端尖。尾鰭頗寬,後緣平滑,凹形,具缺刻。鰭肢褶溝細,長不達臍,個體差異很大,終止於臍之前鰭肢之後。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和鰭肢的上面白色、體側灰色。鰭肢的基部與末端均為黑色,中間為一白色橫帶;須板白或黃色。鯨鬚的前面黃白色,後面則為灰或黑褐色。尾鰭下面的有些部位為藍鐵灰色 [8] 
小鰛鯨是須鯨中分佈最廣的一種,在中國境內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佈 [7] 在世界範圍內除熱帶海域外,遍佈於南、北極至亞熱帶間的世界各海洋中。喜近岸和內海,通常單獨或2-3頭的羣游泳。呼吸時噴出的霧柱細面稀,高達1.5-2米,消失很快。體露出水面部分比他種鯨多、背部露骨的較尚。冬洞遊時一般是性成熟的在先,未成熟的在後,雌鯨先於雄鯨。食物範圍廣,吃玉筋魚、鯷魚、小黃魚、黃鯽和磷蝦等。9-10月為交尾盛期,孕期10-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雙胎。初生仔鯨體長2.4-2.8米,哺乳期約半年離乳時體長約4.5米 [8] 
由於獵捕過度,數量減小,生境惡化,資源量極枯竭,小鰛鯨為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等級的水生野生物種,瀕危等級為易危(VU) [8] 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7] 
外文名
Minke Whale、Common Minke Whale
別    名
小鬚鯨
尖嘴鯨
中文學名
小鰛鯨
拉丁學名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鯨偶蹄目
亞    目
鬚鯨亞目
鬚鯨科
鬚鯨屬
小鰛鯨
亞    種
2 [1] 
命名者及年代
Lacépède,1804
保護級別
(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2] 

小鰛鯨動物學史

  • 分類學
關於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小鰛鯨的差異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有討論。True(1904)和Omura (1957)認為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小鰛鯨的頭骨量度無明顯不同處。Томилин(1957)認為北大西洋者吻突長度的量度指數較北太平洋者為大,指出這是區分北太平洋(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scammon)與北大西洋(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acutorostrata)兩個亞種的主要依據。後來Omura (1975)也認為兩者頭骨量度有所不同。從黃海北部所獲鯨的頭骨測量(徐漢光等,1983)與北大西洋者也有差異。根據外形特徵,Omura (1975)指出北太平洋小鰛鯨鰭肢上的白色橫帶前緣在外側中線處向基部呈突出狀,而北大西洋者不具此突出形。黃海北部和日本近海者同樣具有突出形這一特徵。關於須板數,Omura和Sakiura (1965)認為北太平洋者較北大西洋者為少;Jonsgard (1957)測北大西洋者平均為304片,Sergeant (1963)對紐芬蘭產者的計數較千島羣島者也多(NBaHOBa,19 61),黃海北部產者平均為253片(王丕烈,1978)。上述差異都將有助於把該種區分為北太平洋亞種和北大西洋亞種。 [3] 

小鰛鯨形態特徵

體短粗,呈紡錘形。黃海捕獲最大體長,雌鯨8.60米,雄鯨7. 91米;平均體長雌鯨6.93米,雄鯨6.14米;成年雌鯨體長大予雄鯨。大連前海捕獲鯨平均體長,雌鯨7.28米,雄鯨6.92米。海洋島漁場平均體長,雌鯨6.75米,雄鯨6.04米。體長為最大體圍的1.4~2.4倍。頭部較小,身體前部較肥粗,自頭部最粗大的部分向前由顴骨至吻端縮小得特別尖鋭,兩側勻稱,正面觀猶如等腰三角形。在吻端至呼吸孔的頜骨中線上形成不高的脊峯。成年鯨下頜端比上頜端突出15~20釐米,閉攏嘴時,下唇邊緣高於上唇端。由鰭肢向後體形較圓,自臍部向後漸次減細且勻稱。尾部比例大,約為體長的28%。從背鰭和肛門往後至水平的尾鰭這一段上下形成尖鋭的脊谷與“龍骨”。呼吸孔2個,並列於頭部正面兩眼橫線的稍前方。眼睛很小,直徑6~8釐米,位於嘴角緊上側,微向外突出。外耳僅為1對極小的圓孔,位於眼的後上方,距眼平均為體長的5.4%。 [3] 
背鰭位於肛門垂直線的稍前方,亦即體長後部分1/3的起點處,頂端向後特別彎曲而有規律,後緣形成凹襠,其高度一般為體長的3.5%。鰭肢小如剃刀形,由中央部稍後呈急角度的變窄,平均最大寬度為28.5釐米。尾鰭有缺刻,尾葉兩翼曲線輪廓較勻整,每一翼的寬度約等於鰭肢的長度。腹部褶溝50~72條,由下頜前部的聯接處起向後延伸,終止於臍的稍前方,主要分佈在鰭肢下邊腹部的範圍內,由腹部的中央位置向兩側漸短淺,以鰭肢附近的為最短。所有褶溝並不完全由前向後成一直線延伸,其中有些往往在半途分枝為兩條。胎兒的褶溝數通常和母鯨並不一致。臍約在身體的中央部位。肛門位於身體後部1/3的起點處。其前面為生殖裂。雄性的陰莖通常不露出體外。雄性的乳頭位於陰溝的後方兩側,埋於乳溝內。1960年7月8日獲一頭體長450釐米的雄鯨,只有1個乳頭夾在右側乳溝內,而左側平坦沒有乳頭和乳溝。雌性陰裂未成熟期通常閉合,成熟後稍開口把陰挺露出。乳頭2個,分別位於生殖裂的兩側,平時藏於皮質縱溝內,授乳期則露出溝外。體長750釐米的雌鯨生殖孔長20釐米,陰溝長50釐米,乳頭直徑2釐米,兩側乳溝長20釐米,距陰溝6釐米。年齡大的鯨在乳溝外側另形成一平行的短縱溝,長約15釐米,距乳溝3釐米。 [3] 
由背部至體側帶有淺藍色的暗灰或灰黑色,背部色濃,兩側漸淡。背鰭與脊背為同樣顏色。頜部、胸部和腹部乳白色。剛被擊斃的鯨白色部分有時呈現出十分美麗的粉紅色澤,整個身體呈現出亮光。一般頭部至鰭肢處脊背部分的色澤較其餘體色深而呈暗灰色,甚至呈黑色。這樣的顏色在側面由嘴角至鰭肢基部間形成一寬舌狀,背的暗灰色部分由鰭肢稍後斜伸至尾部,界限鮮明,漸至體側色淡而呈藍灰色。下頜兩邊灰黑色,吻端白色。頜部褶溝淡紅色或乳白色,至胸部及腹部褶溝內為淡紅色,褶壟為乳白色。近鰭肢下的褶壟灰色,褶溝深灰色。由鰭肢往後白色分佈區擴大,可上升達體側的一半,而後漸下降,沿尾柄的下面縮小至1/3以下。 [3] 
鰭肢外側中央部分有1條寬約20~35釐米的白色橫帶,通常為鰭長的1/3,基部和遠端的其餘部分與背鰭一樣為灰黑色,接近白色帶處為灰色。此白色帶與基部灰黑色區以凸形線截然相分,與遠端的黑色區界線不明顯。鰭肢內側的顏色與外側相同,且白色橫帶稍寬些。剛捕獲的鯨白色帶往往帶有粉紅色彩。尾鰭上面與脊背呈同樣的顏色,下面和腹部一樣呈乳白色,但其兩端為灰色,並沿其外緣具有黑色的邊。 [3] 
鯨毛分佈在頭部,共有38~47根,均為白色。其生長位置不對稱。通常在上頜兩側成縱列各生有4~5根,呼吸孔兩側各有2~3根,呼吸孔中央位置間有2~3根。下頒每側成縱列生有5~8根,下頜吻端成兩個垂直列各有5~6根。毛的排列間距也不勻稱。胎兒或成體在頭部上述位置均生有毛,胎兒與母體的毛數並不一致。 [3] 
鯨鬚每側有230~273片,根據38頭統計,平均為253片。整個須列長度為頭骨長度的60%左右。須板為直角三角形,一般高約17釐米,位於須列的中後部最高為21釐米。須板基部寬約10釐米,中部寬約5釐米;厚度可達1.8~2.5毫米。鬚毛細軟,長約13釐米,直徑0.2~0.6毫米。須板最大間距約5毫米,近端比遠端的間距幾乎大1倍。須板長、寬、厚度及間距隨體長的增長而增大。須板和鬚毛都呈黃白色,間或呈乳白色。某些個體部分須板外緣有灰黑色的邊,寬度一般為5毫米。 [3] 
頭骨背面觀呈鋭角等腰三角形,長度相對比其它鯨類小,這同其過濾器官小有關係。顱全長為體長的21~25%,通常不大於2米。體長750釐米的鯨,顱長181釐米,寬85釐米。吻突尖鋭,微向下彎,後部短粗而寬。上頜骨顯得短寬,顎鼻突短,前頜骨細長而稍扭曲。鼻骨上面呈三角形,向前伸出達額鼻突基部連線。犁骨呈管狀向顎面凸出。額骨眶板較大而寬。眶上突寬而大。眼窩較大。聽泡小。上枕骨呈三角形,由頂端身體向後下方傾斜構成顱頂蓋,中央至枕骨大孔有一脊。基枕骨、外枕骨同上枕骨癒合一起。鱗骨下方有一淺凹,藉以同下頜骨相關節。下頜骨向外方弓曲,前端稍扁,冠狀突高。 [3] 
脊椎骨48~50個。頸椎7個,各自分離。腰椎和尾椎數量有差異。椎式通常為C7+T11+L12+Ca18=48。頸椎佔脊椎總長的5.5%,胸椎佔總長的21.2%,腰椎佔36.1%,尾椎佔37.2%。肋骨11對。胸骨的變異性較大,一般呈“十”字形。肩胛骨如板斧。鰭肢有4指,指式為:Ⅰ-3~4,Ⅱ-8,Ⅳ-7,Ⅴ-4。腰帶骨呈棒狀略彎曲。 [3-4] 
小鰛鯨

小鰛鯨近種區別

小鰛鯨
長鬚鯨
塞鯨
布氏鯨
黃海捕獲最大體長,雌鯨8.60米,雄鯨7.91米
最大體重有110噸
最大體長可達20米,北太平洋的18.6米
性成熟體長在雄性至少達11.2米,雌性至少達11.7米
頭部較小
長鬚鯨頭部約佔體長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頭長約佔體長的20~25%
頭部背面有3條隆起的脊
由背部至體側帶有淺藍色的暗灰或灰黑色,背部色濃,兩側漸淡。背鰭與脊背為同樣顏色。頜部、胸部和腹部乳白色
頭部顏色不對稱,頭部後方有灰白色的人字紋,是近距離鑑別的有利特徵。右側的下唇、口腔以及鯨鬚的一部分是白色,而左側則全部都是灰色
體暗灰色,背部至體兩側微帶藍色。身體上常有小的淺色疤痕,使體表呈電鍍過的金屬色。在腹褶區常有1個白色斑。鰭肢和尾葉腹面與身體同色或略淡
體背面通常藍黑色,腹面白色或淡黃色。喉部附近有一暗藍灰色區域向側面,向後伸展至鰭肢。許多個體在腹部有1條灰色條帶橫過臍的正前方。鯨鬚板大多暗灰色
小鰛鯨 小鰛鯨
長鬚鯨 長鬚鯨
塞鯨 塞鯨
布氏鯨 布氏鯨

小鰛鯨生活習性

小鰛鯨多單獨游泳,在小範圍內可發現10~20頭的個體,但系散羣。通常並不成對伴遊,只在發情交配期短時合遊。仔鯨在哺乳期隨母鯨游泳。呼吸時噴出的霧柱細而稀薄,高達1.5~2米。通常每回露出水面呼吸2~4次,每次間歇約3~4秒,平均在水面停滯時間為10~15秒。潛水時間短,約隔2~4分鐘又重新露出水面呼吸。1955年在海洋島漁場的小耗島北追逐1頭小鰛鯨時,曾發現1回呼吸達11次之多,潛水時間約有10分鐘。受驚後多不進行連續的呼吸,尤其在長時間被追逐疲於奔逃時,每次潛水只呼吸1次,且潛水遊行距離亦短,僅40米左右,潛游方向不定,捕鯨船往往被其迷惑。當它未受驚或疲倦時,則很輕穩地浮出水面呼吸3~4次,而後緩慢地潛入水中。入潛時體軀非常傾斜,先露出頭部,隨即急潛向下,漸次露出背部及尾柄,同時彎曲身體凸出背部並急屈尾柄,很快消失於水面下,尾鰭從不露出水面。小鰛鯨呼吸時體軀露出水面的部分比它種鯨多,背部露的較高。游泳速度達5~7海里/小時(1海里=1852米),被追捕逃逸時可達10海里/小時。 [4] 
母鯨似有保護仔鯨的特性,曾有多次遇到母仔鯨伴遊,從仔鯨體長甚小和尚未豎起的柔軟背鯖可斷定為出生不久的乳鯨,當母鯨發現有船接近時,總不讓仔鯨在靠船的一側游泳。仔鯨可能因體小和氣力不足,急速游泳呈連續跳躍姿態。還發現出生不久的乳鯨連續跳躍游泳時間過長時,母鯨起伏水面用鰭肢似做馱負的現象。母仔鯨眷戀性強,母鯨被捕後,曾有仔鯨連續幾次撞向船邊致死的情景。 [4] 
小鰛鯨冬春季多遊向低緯度水域,夏秋季則索餌北上達高緯度水域。經日本海進入東海、黃海的一支小鰛鯨,一部分沿朝鮮西海岸遊向海洋島漁場,並可至大連近海。11月至翌年1~2月,海洋島漁場已有少數到來,形成初漁期,分佈在中國海洋島、獐子島、大耗島、小耗島、小長山島、蚆蛸島附近水域,至3月中旬逐漸增多,4~6月經常發現有20頭以上的分散個體,在各島嶼近海進行索餌、生育洄游,形成盛漁期。在該時期白海洋島以東水域往西直至廣鹿島南、獐子島以西的外海皆有分佈,而在大鹿島至王家島一帶及海洋島東北水域較少,6月末以後遠離近海,出沒在海洋島東南深水域向南洄游。一部分經石島外海繞過山東高角到達煙威漁場,其中有些北上直達海洋島漁場。小鰛鯨於11月至翌年2月出現在石島漁場,3月以後數量逐漸增多,該海域為小鰛鯨南北涸遊通道,5~6月由黃海北部南下的鯨羣在該海區索餌、育仔、形成優良漁場。煙威漁場在頭年10月可發現為數極少的鯨,自4月中旬即有較多小鰛鯨游來,至5月形成旺訊,但漁期甚短,主要分佈在出島至芝罘島一帶。隨後繼續北上經大竹山、圓島一帶到大連前海。12月初即有少量鯨游來大連前海,4月中旬開始有較多小鰛鯨出沒,5~6月為盛漁期,分佈在三山島至旅順龍王塘水域,以老虎灘至小平島的近岸水域較多。該時期在渤海的大連至小龍山島水域也有發現。很少一部分穿過黃海中部可達青島外海及海州灣一帶。7月以後小鰛鯨大都離開黃海北部。 [4] 
食餌以太平洋磷蝦和小魚類為主。胃容物主要為玉筋魚太平洋磷蝦日本鯷魚,也有青鱗魚、扁鰷、黃鯽小黃魚鱔魚鯢魚黃姑魚等,吞食這些魚類都是少量的。 [4] 

小鰛鯨分佈範圍

小鰛鯨海域範圍

廣分佈於南極水域、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北冰洋,在熱帶地區較少。西太平洋日本沿岸、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均有分佈。在中國分佈於廣西北海近海,廣東大亞灣,台灣省南部水域,福建近海,浙江鄞縣、舟山近海,上海崇明島、長江口均有記錄;以北部黃海為主要獵捕區;遼寧黃海側為主要漁場,渤海側可達小龍山水域。 [3] 

小鰛鯨國家地區

安圭拉、南極洲、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比利時、百慕大、巴西、佛得角、加拿大、智利、中國、古巴、丹麥、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法羅羣島、法國、法屬圭亞那、岡比亞、希臘、格陵蘭、瓜德羅普島、冰島、印度尼西亞、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朝鮮、毛里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荷蘭、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挪威、巴布亞新幾內亞、葡萄牙(馬德拉島、葡萄牙大陸、亞速爾羣島)、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聖馬丁島(法國部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羣島、塞內加爾、聖馬丁島(荷蘭部分)、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羣島)、斯瓦爾巴和揚馬延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英國、美國、烏拉圭、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屬維爾京羣島、西撒哈拉。 [2] 
小鰛鯨分佈圖 小鰛鯨分佈圖

小鰛鯨繁殖方式

在中國黃海小鰛鯨分娩和交配期極不一致,大都拖長3~4個月,個別可延續半年之久。通常6月份以後可遇有雌雄鯨伴遊現象,並配期多在7~9月間。妊娠鯨最小體長6.60米,黃海小鰛鯨體長達7米以上的一般都已性成熟。妊娠期10~11個月。當胎兒體長達240釐米以上時,妊娠鯨全部有乳汁分泌。所得胎兒最大體長為255釐米。4月上旬已有個別分娩,5~7月間為分娩盛期,遲至9月份仍有個別分娩。黃海小鰛鯨只有1個生殖期。初生仔鯨體長250~270釐米,體重一般都超過150千克。每產1胎。海洋島漁場曾獲雙胎2例。 [4] 

小鰛鯨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英文名
小鰛鯨北大西洋亞種(小鰛鯨指名亞種)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acutorostrata
Lacépède,1804
North Atlantic minke whale
小鰛鯨北太平洋亞種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scammoni
Deméré,1986
North Pacific minke whale [1] 

小鰛鯨保護現狀

小鰛鯨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 [4] 
2021年2月,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6] 

小鰛鯨種羣現狀

小鰛鯨由於個體較小,在世界捕鯨業中過去不被重視。隨着大型鯨種資源數量的減少,並先後被禁捕後,小鰛鯨方躍居重要地位,特別是在南極停止對大型鯨種獵捕後,小型鯨成為唯一獵捕對象,但也因資源逐年減少,而後停止商業性捕撈。北太平洋,小鰛鯨的資源數量也已較少。日本過去年捕獲量500餘頭,中國對游來黃海北部的小鰛鯨年捕獲量最多180餘頭,一般年獲量僅數十頭。1981年中國終止捕鯨。但日本、韓國繼續在日本海及黃海南部獵捕小鰛鯨,韓國年獲量多達800餘頭,而後產量急劇下降,直至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決議停止獵捕。 [4] 

小鰛鯨保護措施

  1. 充分利用各級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保護環境及野生動物的知識,增強法制觀念。
  2. 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加強保護,禁止捕獵。
  3. 成立珍稀水生野生動物求護中心,對受傷或人為誤傷的個體進行及時救護。
  4. 控制污物排放及噪音等各種污染,慎重進行海事工程建設,保護環境,保證其有限的自然增殖數量。

小鰛鯨相關事件

2019年7月1日,日本正式重啓商業捕鯨,8艘捕鯨船先後從北海道釧路港及山口縣下關港出海,前往日本專屬經濟區域內進行捕獵。當天已有兩條小鬚鯨被捕獲。為了使這頭8.3米的小鬚鯨保持新鮮,它在岸邊就被開膛破肚,放乾鮮血,之後漁民將其轉移到卡車上送往港口工廠,工人隨即將之切割解體,預計將於4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 [5] 
被捕殺的小鬚鯨 被捕殺的小鬚鯨
日本農林水產省在此前公佈的捕鯨計劃中稱,當局將2019年下半年配額定為227條,分別為52條小鬚鯨、150條布氏鯨及25條塞鯨,同時將2020年以後的每年捕鯨配額初定為383條,即每種鯨種都在資源量的1%以下。這一配額原定6月中旬公佈,但為免在二十國集團峯會前令捕鯨問題成為焦點,所以延遲公佈。 [5] 
日本政府為顧及到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後來自海外的指責,設定了與一般魚類相比更為剋制的捕撈配額,並強調:“以這種配額進行捕撈就算連續捕撈100年,也不會對資源產生負面影響。” [5] 
日本長久以來一直主張僅少數鯨類面臨滅絕危機,並於2018年12月宣佈退出IWC,恢復商業捕鯨。對此,反捕鯨國家與活動人士紛紛表示反對,而當地捕鯨團體卻歡欣鼓舞,舉辦儀式送船隻出海。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