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蓬仙館

鎖定
小蓬仙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花地街大策社區花海街18號(醉觀公園內)。原址位於新隆沙東2號,又稱八公祠,始建於清咸豐七年(1857),光緒三十三年(1907)重修。清光緒末年為康有為家族的物業,康有為曾在此讀書、居住和活動。新中國成立前,先後辦過八公祠小學和廣州市第三十七小學。1958年曾作鍊鋼廠,20世紀70年代,中堂與後堂拆毀建工人宿舍。2002年因市政道路建設,又將僅存的第一進建築異地重建,並採用原建築構件原貌復建。遷建後的小蓬仙館位於在荔灣區芳村醉觀公園內,今該祠坐西朝東,廣三路,深一進,總面闊33.39米,總進深12.11米,佔地面積404.4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形封火山牆,綠色琉璃瓦滴水剪邊,碌灰筒瓦,青磚石腳。前殿正面石額“小蓬仙館”為80釐米丁方隸書,蒼勁有力,兩座側門的門楣上方書有“清鏡”和“平砥”字樣。前殿山牆檐下一排烘托,上有“花開富貴”圖,均為磚刻,線條清晰,刻工精細。檐下一塊長約10米、寬40釐米的長幅木刻浮雕,雕有花果蔬菜圖案20餘組,極富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木刻藝術品。仙館中種有白蘭,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譽。該建築不僅具有嶺南傳統祠堂風格,更是康有為讀書及活動過的地方,同時又是廣州地區首例成功異地重建的文物保護建築。2002年9月,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2] 
中文名
小蓬仙館
建    於
清道光年間
重    建
咸豐六年(1856)
位    置
花地街上市新隆沙東

目錄

小蓬仙館簡介

小蓬仙館[Xiǎo Péngxiānguǎn] 位於荔灣區花地街道轄內。因慕蓬萊仙島之美,故名。清咸豐七年(1857)建成,佔地面積約 404.4 平方米。原為宗教活動場所,坐落於芳村新隆沙東 2號,後改為八公祠(奉祀林則徐、張之洞等八位清朝官員的祠堂)、八公祠小學堂(又名芳村學堂)。2001 年因修建珠江隧道,保護性移至醉觀園內。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4] 

小蓬仙館景觀

小蓬仙館大殿 小蓬仙館大殿
蓬仙館建於清道光年間,咸豐六年(1856)重建,坐北向南,有大殿、精舍,殿後有小花園,曲徑清幽,亭台山石,風景秀麗。光緒年間,仙館被改名為“七公祠”、“八公祠”,並被用於興辦學堂。建國後,曾為芳村公安分局和芳村文化館所佔用。1958年,這裏成為鍊鋼場所,受到嚴重破壞,現僅存前殿和兩邊側房,但仍可窺其建築水平之高。
前殿正面石額“小蓬仙館”為80釐米丁方隸書,蒼勁有力,兩座側門的門楣上方書有“清鏡”和“平砥”字樣。前殿山牆檐下一排烘托,上有“花開富貴”圖,均為磚刻,線條清晰,刻工精細。檐下一塊長約10米、寬40釐米的長幅木刻浮雕,雕有花果蔬菜圖案20餘組,極富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木刻藝術品。仙館中種有白蘭,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譽。

小蓬仙館歷史沿革

小蓬仙館 小蓬仙館
小蓬仙館是何人所建,歷來眾説紛紜。一説是道教羽士集資興建。一説是康有為的祖父所建。尚有一説是曾任兩廣總督的葉銘琛奉父命所建。據有關部門和人士近幾年的考證,小蓬仙館應是康有為的祖父所建,以仙館為名乃是當時的一種風氣,以示高雅脱俗。清同治六年(1867)左右,年幼的康有為曾在此讀過書。小蓬仙館現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廣州市內部控制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由於興建珠江隧道需要,小蓬仙館啓動保護性遷建。遷建後的小蓬仙館位於在荔灣區芳村醉觀公園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