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盾鱧

鎖定
小盾鱧是鱧科鱧屬魚類,別名巨鱧、紅線鱧、紅黑魚、金筆。體長形,前部粗圓,後部稍側扁。頭稍尖,口大,斜裂。背、臀鰭基底都很長。尾鰭圓形。體色可隨環境而有所變化,通常綠褐色或橄欖綠色。幼魚體側有2條黑色縱條紋,中間夾一條橘黃色縱帶。成魚體側有1條暗色縱帶。腹部白色。體長最大可超過100釐米,重達20千克,一般常見30-60釐米。 [3] 
小盾鱧分佈於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度、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廣東。小盾鱧是熱帶亞熱帶魚類,自然分佈於北緯20°-南緯7°的水域,生活在地勢較低的河流與沼澤中通常水體較深,水流較緩。白天攝食,以肉食性為主,是兇殘的捕食動物,捕食其他魚類、青蛙和鳥類。 [4]  繁殖時在水草或障礙物築巢產卵,產卵時雌雄魚抱在一起,平均每次產卵2000粒。 [5] 
小盾鱧肉質潔白細嫩,是高經濟價值淡水食用魚類,幼魚可供觀賞飼養。 [3] 
中文名
小盾鱧
外文名
Indonesian snakehead
別    名
多曼魚,魚虎,大鉛筆,紅線鱧或紅鱧
拉丁學名
Channa micropeltes (Cuvier, 183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鱧亞目
鱧科
鱧屬
小盾鱧
分佈區域
緬甸、越南、泰國

小盾鱧簡介

原產地在東南亞的湄公河水系,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島和加里曼丹島,棲息於地勢較低的河川下游、池塘、水庫,通常在水流較緩的淺水區活動。性兇猛,捕食魚類、蝦類、水生昆蟲、青蛙和鳥類。體長形,前部粗圓,後部稍側扁。頭稍尖,口大,斜裂。背、臀鰭基底都很長。尾鰭圓形。體色可隨環境而有所變化,通常綠褐色或橄欖綠色。幼魚體側有2條黑色縱條紋,中間夾一條橘黃色縱帶,成魚體側有1條暗色縱帶。腹部白色。生長速度快,個體大,肉質潔白細嫩,是高經濟價值淡水食用魚類,幼魚可供觀賞飼養,我國於1986年由泰國引進養殖 [1] 

小盾鱧形態特徵

最大體長超過1m,體重可達20kg以上,是生長最快的鱧類之一。在成魚體側有橫向的暗條紋,在幼魚體側2條橫向黑色條紋中間有1條淡黃色條紋。咽部有一小片鱗片,頭下壓,稍尖,頭頂較平。口大,傾斜,上頜後部已經超岀眼眶。魚鱗較其他種類的鱧小。尾鰭圓形 [2] 

小盾鱧近種區別


小盾鱧
特徵
在成魚體側有橫向的暗條紋,在幼魚體側2條橫向黑色條紋中間有1條淡黃色條紋。咽部有一小片鱗片,頭下壓,稍尖,頭頂較平。口大,傾斜,上頜後部已經超岀眼眶
頭大而寬扁;吻短而圓鈍,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過上唇;鱗較大;背鰭和臀鰭基部長,胸鰭和尾鰭均為圓形,無腹鰭
身體前端圓筒形,背、腹緣較為平直,尾柄較粗短。頭大而寬鈍,有黏液孔。眼在頭的前半部
圖片
小盾鱧 小盾鱧
月鱧 月鱧
斑鱧 斑鱧

小盾鱧生活習性

熱帶亞熱帶魚類,自然分佈於北緯20°~南緯7°的水域,生活在地勢較低的河流與沼澤中通常水體較深,水流較緩。白天攝食,以肉食性為主,是兇殘的捕食動物,捕食其他魚類、青蛙和鳥類。親魚有保護卵和幼體的習性。據報道,親魚會攻擊接近魚巢的人類。曾有游泳者因太靠近卵和幼魚而被襲擊造成傷亡的記錄 [2] 

小盾鱧國內分佈

主要分佈於廣東 [2] 

小盾鱧原產地

湄公河流域、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 [2] 

小盾鱧生態風險

捕食土著種類,影響土著水生生物資源;且會襲擊人類 [2] 
小盾鱧
參考資料
  • 1.    潘義川編著,郵票中的魚類鑑賞 下 食用經濟魚類與奇異魚類,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08,第199頁
  • 2.    李家樂,董志國,李應森等編著,中國外來水生動植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0,第85頁
  • 3.    潘義川編著. 郵票中的魚類鑑賞 下 食用經濟魚類與奇異魚類[M]. 2015.199
  • 4.    [科普中國]-小盾鱧 · 科普中國網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7-07]
  • 5.    張斌著. 世界觀賞魚[M]. 200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