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白龍

(閩東福安神話傳説中的生物)

鎖定
福安有個叫白雲山的地方,相傳是小白龍母親的墓地,説是墓前還有酷似龍爪的印跡,每年清明前後小白龍會去祭母。含山縣與“龍”有着不解之緣,流傳着“蒼山小白龍,祭母降甘霖”的故事。
中文名
小白龍
象    徵
温馨、祝福、吉祥
地    址
閩東福安

目錄

小白龍簡介

古往今來,含山縣與“龍”有着不解之緣。
由於遠古地質頻繁的褶皺、斷裂活動,在臨江襟湖的含山大地上,隆起了道道形似蜿蜒長龍的崇山峻嶺和丘陵長崗。而周邊卻毗鄰着河汊交錯的廣袤平原。這獨特地域環境正應了古人擇水而居、依山而息的生居習俗。6000至10000年前,我們的先民們已經遠離深山狹谷,告別茫茫叢林,從茹毛飲血的野蠻中走出,在這方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上,構木築巢繁衍生息,進而創造出令後人驚歎不已的燦爛文明,最讓世人稱道的是,龍文化在遠古時代便在這方熱土上悄然萌發。在凌家灘那方失落久遠的文明沃土上,出土了5500多年前的“玉龍鳳瓚”、“龍鳳五璜”等玉質龍器物,特別是那條精美的O形“玉龍”,被考古專家稱為“中華第一龍”。先民們在刀耕火種的年代,就離不開這一古老圖騰的支撐,就充滿着對“龍”的渴望、歆羨和神往。 隔不斷的歷史傳承,賦予這方山水源遠流長的龍文化。

小白龍傳説

據史載,含山於東晉大興二年(319)設縣,其初始縣名就稱作“龍亢縣”,至唐武德六年(623)更名為“含山縣”,歷史上以“龍亢縣”命名長達三百餘年,亢同“吭”(hang),乃咽喉、喉嚨之意,“龍亢”可意釋為:巨龍之咽喉之地,亢還有一種讀音為(kang),此時的“龍亢”可解釋為:奮勇激進的巨龍。“龍”之於含山可謂是頗有淵源。 在現今的含山縣境內,依然有眾多的人文、自然景觀延續着“龍”的遺韻,如橫龍埠、青龍尖、土龍崗、石龍口、龍山、龍橋、龍廟、龍梅、龍洞夏等等。樸實的鄉民們還愛把旱澇保收的良田暱稱作“龍窩”,縣域內僅以“大龍窩”命名的良田就有十多處。 在民間也有不少龍的傳説。如富有人性化色彩的小白龍祭母的故事,那首“蒼山小白龍,祭母降甘霖”的民謠世代相傳,那是“龍人合一”精神的集中體現,是龍文化與鄉土民俗和諧交融;大明開國元勳劉基在銅城閘、張公橋、駱集斬龍楊等地仗劍斬龍,最後只有一條土龍逃至巨興土龍崗得以倖免……龍的故事經這代代的醖釀和發酵,越發“迷離”而“神奇”了。
當然,這些民間傳説含有較濃的封建迷信色彩,有杜撰或訛傳之嫌,但它卻折射出鄉民們對“龍”所特有的 種悠久的情感文化。 此外,在含山民間,旨在弘揚龍文化的節慶活動長勵不衰。農曆端午節至六月初六,在含山縣得勝河、清溪河、牛屯河、運漕河等河流上,民間均自發地開展熱火朝天的龍舟競賽。含中含北一帶,在農曆正月初七至正月末的十多個單日子裏,盛行玩獅子舞龍燈。這些曾經濡染、打動了無數鄉民的龍文化細胞,它們本是當地民俗的精神之根,它們與民意相映生輝,相偕成趣,其活水之源自然是那顆不老的龍文化魂。 在一個只有1000平方公里、43萬人口的小縣中,竟打下這許多有關“龍”的烙印,其歷史悠久、形神皆立的傳承,在全國也是很少見 ,龍文化那獨特的審美品位和文化藴詠,它主題的温馨、祝福、吉祥、奮進之意藴所旨,無不給人以恬美、祥和、向上的心靈啓發和享受。歷史為舟,民意為體,龍的神韻和風采寄寓為骨,龍文化的經典和神粹民恰在於此。 龍文化充分體現了含山的歷史、自然和人文特色。傳承和發揚含山悠久燦爛的龍文化,注入“龍”的激情和神韻,當可為今朝創新破難、奮力趕超的含山人民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