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拉哈遺址

鎖定
小拉哈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義順蒙古族鄉東義順村小拉哈屯東北500米處,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遺址,是史書上記載的肅慎人的一支,是已知的、最早的古代肇州人活動遺蹟。 [3] 
1978年春,小拉哈遺址被發現。1991年7~9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考古學系聯合對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遺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松嫩平原第一次呈現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三疊文化層,由此確定了一種相當於夏代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小拉哈文化,為黑龍江省古代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2]  [4-5] 
2013年3月,小拉哈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小拉哈遺址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義順蒙古族鄉東義順村小拉哈屯東北500米處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戰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編    號
7-0123-1-12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小拉哈遺址歷史沿革

1978年春,肇源縣在引嫩工程興修水渠時首次發現了小拉哈遺址。 [2]  [4] 
197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與綏化文管站聯合對小拉哈遺址調查勘探。 [2] 
1991年7~9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考古學系聯合對小拉哈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並將其命名為小拉哈文化。 [2]  [4] 

小拉哈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小拉哈遺址位置圖 小拉哈遺址位置圖
小拉哈遺址,是一處面積較大的沙土崗地。北臨水面遼闊的“洪源湖”,東南距肇源縣城60公里,往西30公里為嫩江,東距7公里為通遼至大慶鐵路線。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埋葬豐富。1991年,發掘共布5×5米探方38個,連同擴方及清理斷崖在內,總髮掘面積約為1100平方米。發現墓葬、房址和灰坑等遺蹟165個,出土各類完整或復原遺物累計達450餘件。 [2]  [4] 
文化層
小拉哈遺址的文化層,可劃分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三期。
小拉哈一期 小拉哈一期
小拉哈一期甲組遺存是嫩江流域已發現的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屬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階段,一期乙組遺存主要以條形附加堆紋的罐類陶器為主,另有少量的細石器和骨器。從陶器的附加堆紋和骨槍頭的造型風格來看,該遺址無疑應納入本地區已經發現的昂昂溪文化範疇。文化應屬本地區年代最晚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小拉哈二期 小拉哈二期
小拉哈二期遺存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這種遺存與本地區已經發現的白金寶文化相比,文化面貌存在較大的差異。首先從紋飾來看,小拉哈二期遺存普遍為素面器,僅少數陶器施附加堆紋或刻畫幾何紋。而白金寶文化的陶器施紋者佔絕對多數,其中以粗細石等的繩紋和繁縟複雜的篦點幾何紋及動物紋最具特點;其次從器型上看,小拉哈二期遺址主要以直口台底器為主,不見三足器。與此相反,白金寶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最為流行,其次為平底器,不見台底器;再從器類來看,小拉哈二期遺存的陶器比較單一,僅見罐、壺、碗、杯、盂、缽等,其中以前三種數量最多。白金寶文化的器類複雜多樣,除存大量的鬲和支座外,還見有形態各異的壺、翁、罐、缽和杯、碗等,其器物組合明顯有別於小拉哈二期遺存。由於小拉哈二期遺存當中已發現了明確與陶器共出的青銅製品,加之出自H0001的陶片經熱釋光檢測,年代為距今3830±340年,所以可以初步認為該遺址遺存應處在青銅時代的早期階段,早於白金寶文化,年代大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商時期。
小拉哈第三期 小拉哈第三期
小拉哈第三期遺存數量較少,但種類齊全。從陶器來看,器表施繩紋、指甲紋,流行花邊口沿和存在少量紅衣陶的作風,明顯具有漢書二期文化的一般特徵,此外盒式矮襠鬲、花邊口繩罐、紅衣陶壺、單把杯及舟形器和支座等,形制亦與漢書二期文化的同類器相同,據此可將三期遺存納入本地區早期鐵器時代的漢書二期文化範疇。 [2]  [4] 
墓葬和遺蹟
小拉哈一期,遺蹟數量較少,僅發現一個灰坑和兩條灰溝,前者為橢圓形口,淺圜底,後者均呈長條形,斜壁、上寬下窄,平底。
小拉哈二期,墓葬3座,均為土坑豎穴式,無葬具。M1001,墓擴為長方形,長225釐米、寬70~90釐米、深20釐米,墓主為中年男性,單人一次葬,側身屈肢。面向東北。骨架腐朽嚴重,僅存頭骨和下肢骨。上身下壓一填平的坑穴,深40釐米,內置覆扣完整陶罐1件。頭骨枕在罐底之上,附近擺放壺、罐殘片。房址兩座,均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灰坑113個,分長方形、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5種。其中以長方形豎穴式平底坑最多。
小拉哈三期,墓葬4座,均為長方形單人土坑豎穴墓。M0001,出自斷崖,墓主為成年男性,頭向300度。仰身直肢一次葬,腳骨缺失,下領右側出土小鐵刀一把,胸部有骨佩飾2件,蚌佩飾1件,墓擴長2.06米、寬0.8米、深0.45米。灰坑33個,以坑口形狀可分為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5種。依坑腔形狀可分為筒形、袋形、鍋底形3類。其中以圓形筒狀坑數量最多。房址2座,其中一座保存較好(F0001),為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穴壁平整堅硬,經燒烤呈暗紅色。居住面系先用黃泥抹平,然後再行燒烤,呈黑褐色,局部保留有類似席紋的編織物痕跡。中部發現兩個灶坑,平面形狀分別呈葫蘆形和圓形,底部培燒堅硬,呈暗紅色柱洞排列無明顯規律,門道不甚清楚。居住面上發現有筒形或袋形窖穴,有的內部出有完整陶器。 [4]  [5] 

小拉哈遺址文物遺存

小拉哈遺址一期,遺存主要有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 [2]  [4]  [5] 
小拉哈遺址出土文物 小拉哈遺址出土文物
小拉哈遺址二期,已進入青銅時代,出土銅器有銅刀、銅笄、銅雙聯泡飾及陶範等。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鏃、礪石、磨棒等。玉器有玉斧、玉璜、玉墜等。骨、角、牙、蚌器有角鍾,骨鏟、骨鑿、骨錐、骨飾及蚌刀、蚌匙、蚌誘魚器、蚌飾等、陶器有鬲、罐、壺、缽及紡輪等。有的陶器飾有紅衣,是夫余文化陶器的特色。 [2]  [4]  [5] 
小拉哈遺址三期,遺存數量較少,按質地可分為石器、骨器、蚌器、鐵器和陶器類。 [2]  [4]  [5] 

小拉哈遺址研究價值

小拉哈遺址文化內涵、文化性質、年代均清楚,文化面貌新穎,特徵鮮明,在松嫩平原第一次呈現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三疊文化層,特別由此確定了一種相當於夏代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小拉哈文化。為黑龍江古代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小拉哈遺址代表的小拉哈文化,是嫩江流域土生土長的考古學文化,對於研究這一地區古代民族關係,經濟與文化發展等,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小拉哈遺址的文化內涵,對於松嫩平原的昂昂溪文化、小拉哈文化、白金寶文化系列的串連化整合研究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2]  [4]  [5] 

小拉哈遺址保護措施

2005年1月31日,小拉哈遺址被黑龍江省政府公佈為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 [2] 
小拉哈遺址遺址碑 小拉哈遺址遺址碑
2013年3月,小拉哈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小拉哈遺址旅遊信息

小拉哈遺址地理位置

小拉哈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義順蒙古族鄉東義順村小拉哈屯東北500米處。

小拉哈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小拉哈遺址,路程約79千米,用時約1小時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