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帶刺尾魚

鎖定
小帶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chirurgus)是刺尾魚科、刺尾魚屬海洋魚類。通常長約30釐米,最大尺寸為35釐米。體呈橢圓形而側扁。眼睛高掛在頭上,嘴巴小。背鰭是連續的。主要特徵是位於刀柄尾部身體兩側的鋒利的,類似手術刀的脊椎。整體顏色可能略有不同。它可以從藍灰色變為深棕色,並顯着變淺或變暗。它有10-12根細的、深色的、可以看見的豎條。尾鰭基部通常存在較寬的蒼白區域,而尾棘鞘較暗。無論體色如何,肛鰭、背鰭和尾鰭的邊緣都是藍色的。
小帶刺尾魚生活於岩石底部或珊瑚礁棲息地上2-40米的淺海水域。小帶刺尾魚是一種白天的食草動物,主要以在壓實的沙子和岩石底部發現的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大西洋上分佈廣泛,分佈於於馬薩諸塞州至巴西,包括墨西哥北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地區。非洲熱帶西海岸也有分佈。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小帶刺尾魚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chirurg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刺尾魚亞目
刺尾魚科
刺尾魚屬
小帶刺尾魚
亞    種
[2] 
外文名
Doctorfish tang、Black Doctorfish、Doctorfish
命名者及年代
Bloch,1787
保護級別
(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小帶刺尾魚動物學史

小帶刺尾魚(Acanthurus chirurgus)於1787年由Bloch首次描述。屬名Acanthurus源自希臘語“ acantha”(意為刺)和希臘語“ oura”(意為尾巴)。該物種的同義詞包括Acanthurus phlebotomus Valenciennes 1835。 [1] 

小帶刺尾魚形態特徵

小帶刺尾魚
小帶刺尾魚(7張)
通常長約30釐米,最大尺寸為35釐米。體呈橢圓形而側扁。眼睛高掛在頭上,嘴巴小。背鰭是連續的。主要特徵是位於刀柄尾部身體兩側的鋒利的,類似手術刀的脊椎。該脊椎可以延長,並用來抵禦侵略性的遭遇。它的牙齒專門用於刮藻,形狀像剷刀,緊密地連在一起,邊緣有缺口。
小帶刺尾魚的整體顏色可能略有不同。它可以從藍灰色變為深棕色,並顯着變淺或變暗。暗色相通常出現在珊瑚礁上,而淺色相則出現在沙底。它有10-12根細的、深色的、可以看見的豎條。
尾鰭基部通常存在較寬的蒼白區域,而尾棘鞘較暗。這些柵欄將小帶刺尾魚與其他地區的帶刺尾魚(例如藍帶刺尾魚和刺尾魚)分開。手術刀的每側都有淡淡的藍色環。無論體色如何,肛鰭、背鰭和尾鰭的邊緣都是藍色的。 [1] 

小帶刺尾魚生活習性

小帶刺尾魚生活於岩石底部或珊瑚礁棲息地上2-40米的淺海水域。小帶刺尾魚是一種白天的食草動物,主要以在壓實的沙子和岩石底部發現的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它們也經常被發現在近海海草牀上覓食,組成小羣體,並和月尾刺尾魚Acanthurus bahianus)一起遊動。 [1] 
在餵食過程中,小帶刺尾魚傾向於將其頭朝下,同時用它特殊的牙齒來捕食藻類。由於魚將整個食物都吞下了,它必須依靠一種獨特的適應能力將食物分解成小塊。它在腸內有一個類似於砂囊的器官,其中部分充滿了沙粒。這種器官顯然可以幫助小帶刺尾魚在消化之前磨碎食物。 [1] 
天敵包括金槍魚在內的大型食魚魚類捕食。 [1] 

小帶刺尾魚分佈範圍

存在: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薩巴)、巴西、開曼羣島、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大陸、哥倫比亞加勒比海羣島)、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巴託洛繆島、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阿森松)、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蘭部分)、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玻利瓦爾共和國委內瑞拉、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國維爾京羣島。
存在不確定:岡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普林西比島、SâoTomé)、塞內加爾。 [3] 
小帶刺尾魚分佈圖 小帶刺尾魚分佈圖

小帶刺尾魚繁殖方式

小帶刺尾魚產卵是一個小組活動,發生在晚上。卵很小,直徑小於1毫米。卵是浮游性的,每個卵都含有一小滴浮油。卵在24小時內孵化,露出半透明的幼體。剛孵出的幼體被稱為acronurus階段,因為它曾經被認為代表了魚類的一個單獨的屬,即Acronurus。幼體是菱形的並且被側向壓縮,頭部呈三角形。它有大眼睛和突出的胸鰭。頂肢長度達到2-6毫米時,背鰭、肛門鰭和鱗片開始發育。直到幼體長度達到約13毫米時,才出現手術刀。
幼體後期到岸漂流,變成幼魚。幼體失去銀色,變成褐色。它們的輪廓變得圓潤。肩峯的特徵是突出的背脊和肛門刺減少,而手術刀變大。完全變態大約需要一週的時間,然後5釐米長的幼體定居在合適的近海棲息地的底部。幼魚成長迅速,在短短的9個月內就達到了性成熟。 [1] 

小帶刺尾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小帶刺尾魚主要價值

小帶刺尾魚可做為食用魚。肉質很好,但在大多數地方並不很值錢。這種魚吃了也可能導致雪卡中毒。雪卡毒素是由魚類食用的甲藻(微藻)引起的,甲藻發生在死珊瑚或其他藻類上。甲鞭毛蟲有一種毒素在魚的肝臟中堆積,如果達到一定的水平,它會對吃魚的人造成中毒。中毒的人報告説,他們有長達幾天的胃腸道疾病,並且胳膊和腿部普遍無力。患雪卡毒素是很罕見的。小帶刺尾魚還可以作為水族館觀賞魚使用。 [1] 

小帶刺尾魚物種危害

一個粗心的人試圖處理小帶刺尾魚,有被尾椎嚴重割傷的危險。當魚興奮時,尾柄兩側的這些棘突從身體伸出。尾巴快速、橫飛的運動會產生深深的傷口,導致腫脹和變色,造成很高的感染風險。疼痛可以持續數小時,直到最終消退為隱痛。據信,一些種類的帶刺尾魚有毒腺,而其他種類沒有。刺骨只是用來抵禦侵略者的一種方法,只有在處理魚的時候才會有傷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