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巷

(顧城創作詩歌)

鎖定
《小巷》是現代詩人顧城於1980年6月創作的一首詩歌,首次刊載於《文匯月刊》1981年第6期。該詩是朦朧詩的代表作,由小巷,鑰匙,牆這樣三個象徵性意象組成,構成一幅流動的畫面。該詩小巷的格局雖小,但詩意開闊,言有盡而意無窮,表達了顧城沒有喪失希望、依然尋找人生的家園的思想感情。
作品名稱
小巷
作    者
顧城
創作年代
1980年6月
作品出處
《文匯月刊》
文學體裁
詩歌

小巷作品原文

  • 版本一
小巷
又彎又長

我用一把鑰匙
敲着厚厚的牆
(《文匯月刊》1981年第6期)
  • 版本二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你拿把舊鑰匙
敲着厚厚的牆
(1995年6月上海三聯書店《顧城詩全編》) [6] 

小巷創作背景

該詩創作於1980年6月。顧城出生於詩人家庭,幼時性格柔弱內向,酷愛大自然。他沒有食指、北島等人在“文革”中遭遇苦難的經歷,從幼兒時期就生活在童話的世界裏。但是“文革”畢竟使他的人生理想一時難以實現,特別是當他目睹家人的顛沛流離時,他的童話世界便有了一個尖鋭反差。他的這種童話世界是美好的,同時也是脆弱的。他就是在這二者之間安頓他唯美主義的靈魂。因為欲要避離現實,現實又總是跟童話世界裏的惡魔一樣纏繞着他不放。他要走出來,卻又很難,因此他創作了《小巷》,用“小巷”“舊鑰匙”“牆”等隱喻無可奈何地曲折傳達人間的隔膜。 [2] 

小巷作品賞析

這首小詩由小巷,鑰匙,牆這樣三個象徵性意象組成,構成一幅流動的畫面,象徵抒情主人公“我”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小巷“又彎又長”,象徵着人生道路的曲折漫長,牆是“厚厚的”,象徵着所遇困難的嚴重。但儘管如此,“我”畢竟“鑰匙”在手,不愁打不開人生之謎這把厚重的鎖,暗示着希望和對前途的自信。以上這些象徵義是根據象徵物,所固有的特性延仲出來的,這就使象徵性意象的藴含有了確定性。但這一切,都不是直接説出,而是由意象暗示出來的,意象的藴含具有隱蔽的、含蓄的特點,因而其藴含也有不確定性的一面,可以做多種解釋。即如這首小詩,也有人認為它是象徵被歷史拋入黑暗,經歷過迷惘和失落的一代青年,現在已拿起鑰匙尋找自己的房間,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 [3] 

小巷名家點評

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和家勝:《小巷》是典型的朦朧詩的代表作,是典型的瞬問感受的意象塑造。在《小巷》中,可以説是隱喻環境的閉塞,也可以説是隱喻人類生存環境的寂寞與孤獨,還可以説是隱喻人生事業和愛情的失落。總之,該詩表現的是一種心態,一種難被理解的情緒。(《詩歌的含蓄、朦朧與晦澀》) [4] 
昆明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系教授尹相如:優秀的詩歌能夠產生出跨時代的共鳴,在於作品所表述的情感對應着人類共同的情感經驗。詩人置身於“又彎又長”、有着“厚厚的牆”的小巷當中,卻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詩歌中的“我”並不僅僅是詩人自己,它包括詩人所處的特殊時代裏的一代青年,更包括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不懈追尋與探索的人。 [5]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吳投文:(版本一)兩節中間的空白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停頓與沉默,其中包含着詩人在尋找過程中豐富複雜的情感體驗,內心的困惑與茫然,堅定與從容錯雜在一起,把一個具有理性意識的探求者形象凸顯在紙面上,投射讀者的心裏,顯示出豐富的詩意信息含量,形成一個類似於多重奏的主題。這樣,短短四句,格局雖小,但詩意與主題都顯得非常開闊,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夠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一首詩的三種寫法——談顧城的短詩〈小巷〉》) [6] 

小巷作者簡介

顧城 顧城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説《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1] 
參考資料
  • 1.    秦曉宇選編.吳曉波策劃,我的詩篇 當代工人詩典:作家出版社,2015.08:第27頁
  • 2.    張器友,重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現代語境中的文學思潮與詩潮,北京日報出版社,2016.09,第251-253頁
  • 3.    林三松等主編,寫作藝術技巧辭典,北京出版社,1994.04,第195頁
  • 4.    和家勝著,和家勝作品選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17.12,第400-401頁
  • 5.    尹相如主編,新編實用寫作教程,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01,第97頁
  • 6.    吳投文.一首詩的三種寫法——談顧城的短詩《小巷》[J].寫作,2007(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