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冶村

鎖定
小冶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北12公里。耕地1280畝,600餘户人家,1400口人。
中文名
小冶村
地理位置
萊城北12公里
人口數量
1247人
耕地面積
1280畝

小冶村村莊名片

小冶村西原有錫礦坑和冶煉灰碴。相傳宋屬萊蕪監十八冶之石門冶。因冶煉規模較小,故名小冶。小冶村現有張、宋、鄭、姜、劉、閆、仲、李、呂、孫、陳、田、楊13姓。張、宋、鄭姓人口居多。自古以來,村民同舟共濟,和睦相處,耕讀繼世,民風淳樸。

小冶村行政區劃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垂陽保·小冶”。1941年至1945年,萊蕪劃為三縣時,小冶村歸萊北縣雙山鄉。1960年至1962年屬口鎮公社林馬管區。現屬於口鎮。 [1] 

小冶村歷史文化

小冶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小冶村人跟着中國共產黨鬧革命,前赴後繼,奮勇殺敵。其中6人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戰爭年代,男勞力為軍隊抬擔架、運給養,婦女做軍鞋軍襪,兒童站崗放哨,全村人都為革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解放後,村裏先後成立了“換工組”、“變工組”、“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後又加入高級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
1971年村裏除參加公社分配的“戰山河”任務外,結合本村實際,村裏有計劃地改山治水。村裏建成了長150米,高5米的揚水站一處,挖渠道300米,灌溉面積達400畝。1972年冬又建成了東嶺小型揚水站,建渠道3500米,擴大澆地面積200畝。1975年對村東小河進行綜合治理,開挖了河道,並築堤1500米,引流灌田。同年改河造地400畝,以補本村人多土地之不足。1977年投資2500元,建成了一架長150米、高8米的引水跨河渡槽,擴澆面積700畝。由此全村基本實現了水利化。農作物由原來的一年一季的地瓜、花生,到1978年時已成為一年兩季的玉米和小麥。黨的三中全會後,小冶村一改過去單種糧的舊習慣,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植桑養蠶業。1980年至1995年先後發展桑園300畝。全村產蠶繭2700斤,產值達10萬多元。
小治村自建村就重視教育,崇尚文明。建國前,就有私塾一處,人稱“學堂”。1951年後,小冶村小學建立。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有多人考人大中專學校。
自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廣開財路,大步奔向發家致富的道路。小冶村石灰石資源極為豐富。自1990年以來,村民紛紛在公路兩側建起了石灰窯、石料廠。為了支持村民致富,村兩委自始至終,統一村東南跨河渡槽1977年冬開工建設,1978年春建成,長150米,均高8米,延長渠道1500米,澆地700畝。
為採石户辦理了開採經營證,統一規劃,提供礦場,統一支付資源費。並新開通兩條盤山公路,為村民開發石料資源創造了優越環境。如今全村有半數農户從事片石開採、砸石子、燒石灰。全村有大小灰窯52座。個體磕石機8部,年收入120餘萬元。建材業的發展,帶來了運輸業的興旺。

小冶村人文自然

小治村地處丘陵,村西為長山,村北為龜山,東連廟河圈村,西為泉頭村,北接陳林村,南臨方下河與古城村隔河相望。東(邢)姚(口)公路由村西穿過。
小冶村歷史久遠。村北土堰上有烘範窯遺址一處,自東而西遺有並排的3個殘窯”。1995年7月7日,市文物辦在一個窯中發掘出1件宋代陶鼎範。在水壩下溝中,遺有銅質的大量範具殘塊。據此而知,此處窯是烘範窯,是為小冶鑄造廠提供範具的地方。這些範塊對研究宋代的泥範製作和鑄造過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
在村北小河西岸有一條土石堰,長約60米,寬4米,高2米,東西走向。據村民口碑相傳,此堰是明代大書法家雪蓑所築。至今古風猶存。村東的平地裏觀音廟一座,修建於明末崇禎年間。此廟原有房屋3間,裏面供奉着觀音奶奶等神像五尊。廟前植一白楊樹,高約20米,粗2人合圍。相傳當時香客盈門,沙彌誦經,煙霧繚繞,一派繁華景象。1951年拆除廟房及神像,現已無存。
村東南約300米處有兩棵古杜梨樹,在起伏的山地上拔地而起。它像兩把巨傘,遮天蔽日,展示出一派勃勃生機。遠遠望去兩棵杜梨樹相依相繞,別具風致。樹幹最粗處約1.5米,高約20米。據老人們介紹,古時這裏曾是一片墓地,四周有兩米多高的圍牆。“文革”期間這裏的墳墓被平為田地,圍牆被拆除,唯獨這兩棵杜梨樹倖存下來。
小冶村內的文物景觀現存有多處,山前街東風巷中間路東存放着一個巨大碌碡,村裏人叫它“王碌碡”,長約l米,大頭直徑為0.6米.小頭直徑為0.5米。此碌碡青石結構,完好無損,光滑,相傳是清嘉慶年間大財主董七所留之物。從東風巷南行百米,便到光明街。此街自古叫上馬石街,是村中的主街道。緊靠上馬石的西邊原有兩棵古槐,虯頸蒼鬱,需3人合圍,1958年大鍊鋼鐵時被毀。在上馬石街東首路南,原有天主教堂一座,正房8間,配有鐘樓1間,馬棚3間,坐北朝南。當時教堂內掛一鐵質大鐘,高過上馬石半人,響聲如雷,每天清晨敲響招集教徒前去誦經。1891年,天主教再次由濟南傳至村裏,發展教徒28人。該教堂在80年代以前房屋尚存,後坍塌。
雪蓑幫工:明朝某年間,小冶村裏住下了一個皮匠,貌不驚人,衣着破爛,時常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此人就是大書法家雪蓑。立夏正是家家户户捥穀苗的時節,又巧遇一場甘霖,草苗旺長。此時,若不及時間苗,就要遭草荒。村民們心急如焚,想找個幫忙的。可哪有一個閒人?後來想到了那位皮匠。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都來找雪蓑幫忙,雪蓑是有求必應。他吃罷早飯,拿着小鋤,走進穀子地。立時,漫山遍野便出現了他忙碌的身影。村民們便是納悶:一個身單力薄的臭皮匠有如此這般能耐?有人到雪蓑住赴看,見雪蓑乃在家中一聲不響地納鞋。
雪蓑築堰:相傳很久以前,小冶一帶時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爆發,奔騰而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百姓遭殃。後來,雪蓑住進村裏,見之很是痛心。某日,老天爺連降暴雨,山洪即將爆發。在這緊要關頭,雪蓑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拿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砌牆,挖土築堰,口中還不斷念念有詞“築一秋,牢固一千年;築兩鍬,牢固兩千年。”就這樣,雪蓑不費吹灰之力,一條大堰很快就築起來了。幾百年來,此堰歷經滄桑,水衝不垮,雨打不爛。從此以後,這裏糧豐牧興百姓安居樂,人們為感謝雪蓑,便把這條堰叫成“雪蓑堰”。
參考資料
  • 1.    小冶村  .萊蕪市人民政府網.2003-01-01[引用日期201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