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人比而不周

鎖定
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後發展為漢語成語 [1]  ,用以區分君子和小人。指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中文名
小人比而不周
出    處
《論語·為政第二》
註    釋
周:合羣;比(音bì):勾結
原    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參考譯文
孔子説:“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1]
賞析解讀
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
圖1 “比”的篆字 圖1 “比”的篆字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説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説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周而不比。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字,是這樣寫的【如圖1】。象形倆個人相同,通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是倆個人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説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之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夠普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