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事不對人

鎖定
在做事情時沒有偏袒、針對、歧視、侮辱,換了其他人也會採取同樣的措施、説同樣的話,與“對人不對事”相對。
中文名
對事不對人
外文名
The facts,not the person
釋    義
做事情時沒有偏袒
感情色彩
褒義
用    法
作賓語

目錄

對事不對人簡介

對事:對事件的選擇(正確與否)和處理方式(解決問題的適合方法)
對人:對(人格、個性等層面 )等的攻擊方式(包括:攻擊人格性語言、強勢的語調甚至憤怒表情等)
對事不對人,目的放在雙方促進事情有效進展過程,同時注意自己的情緒,而不把對方的否定意見引申到人格人性等層面的方式。 [1] 

對事不對人詳解

“對人不對事” 即是講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把人作為關注的焦點,先把人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從根本上真正的解決問題。 “對事不對人”人們追求的是,批評或表揚別人的時候,只針對事情,錯或對,黑或白,一目瞭然,沒有半點情感因素在裏面。 人們常會對那些“對事對不人”的人投以讚許的目光,而將鄙視留給那些“對人不對事的人”。可是非常有趣的是工作中許多事情卻並不象上面的分類這麼清楚。同樣的一個人對同樣的一件事件進行處理,不同的人可能會得出不同的判斷。
有人認為,這人做事的風格絕對屬於“對事不對人”;有人卻可能認為屬於典型的“對人不對事”。一種情況是自己的堅定地認為自己屬於“對事不對人”,可是別人卻認為自己屬於“對人不對事”。或者,自己耍了點小聰明,本來是“對人不對事”,可經自圓其説的解釋之後,別人還真以為自己是“對事不對人”。
以組織內常見的現象為例,不同人的看法也不同。譬如,有些人離開現職了,離開企業後依然會“門庭若市”。有些人離開現職了,馬上會“人走茶涼”。有些人會認為,之所以門庭若市,是因為做人成功,做事客觀,屬於那種“對事不對人”的人。而另外一些人卻可能認為,之所以門庭若市,關鍵是那個會拉關係,更會佈置關係。對於“人走茶涼”的看法自然也會不同,有些認為是因為“不客觀”造成,提拔的都是些鑽營的人,而有些人會認為“太死板”,只認死理,屬於太過於“對事不對人了”。
其實,“對人不對事”還是“對事不對人”只是簡單的説法而已,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它反映了人們對組織內部管理的“客觀、科學、公平”的期望,對“主觀、粗放、偏袒”的不滿意。然而,對於“客觀”與“主觀”、“科學”與“粗放”、“公平”與“偏袒”的區分標準,卻與每個人的價值觀密切相關。不同人有不同的人價值觀,也產生不同的判斷標準。“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價值觀相同或相近的一羣人更容易相互接受,共同認可同一標準。一個人的行為,在自己的那些羣人眼裏是“對事不對人”,在另一羣人眼裏卻可能成為“對人不對事”,其關鍵還在於價值觀的不同。打造一致的價值觀,對一個組織來説非常重要。無論這個組織是一個僅僅由夫婦二人組成的小家庭,還是由萬人組成的大企業。價值觀的不同,會使內耗成了無休止的活動,使組織不斷走向沒落而無可奈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