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尋(拼音:xú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開兩臂丈量的樣子,本義疑即一種長度單位,即伸開兩臂的長度,合古代八尺。 [2] 説文解字》又解釋為抽出絲的頭緒並整理它,由此引申為治理。測量是為了探究,故”尋“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義,由此引申為連接不斷,又引申指時間,表示隨即、不久。
中文名
拼    音
xún
繁    體
部    首
彐、寸
五    筆
VFU [3] 
倉    頡
SMDI [3] 
鄭    碼
XBDS [3] 
筆    順
橫折、橫、橫、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563) [1] 
平水韻
下平十二侵 [5] 
注音字母
ㄒㄩㄣˊ
總筆畫數
3+3(部首+部首外)
異體字
*𡬶、㝷、𡬰、𡬻、𢒫、𦅀、𥳍(*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統一碼
5BFB [3]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國標碼
D1B0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尋”是個形聲字,字形從工、口、又、寸。“工”,為繞線的器具;“口”,像纏繞的線;“又”和“寸”均表示手,在此有整理的意思。“彡(shān)”為聲符。也有人認為“工”是工具,“口”是嘴,“又”(彐)和“寸”都是手,用手用口,用工具探究搜求事物,就是尋找之義,是會意字。至於八尺為尋,是借同音表義的假借字,字形與字義無關。也有人認為“彡”像亂絲。綜合起來,就是表示從一團亂絲中理出頭緒來。 [6] 
有人根據圖1-3的甲骨文字形釋為“尋”,早期甲骨文(圖1-2)像一個人伸開兩臂的樣子,旁邊還有一個類似席子或竿子之類的物品,其意是指兩臂間的距離。本義當是一種長度單位,即一個人伸開兩臂的長度,合古代的八尺,也有説六尺或七尺的。後來的甲骨文(圖3)和金文(圖4、5)在下部加“口”。小篆的字形略有變化,變成從“又”、從“工”、從“口”、從“寸”,從“彡”,皆為形符。將工、口二字移至中間一形之中間並列,是為了使形體勻稱,下部的“寸”是“又”的演變,如圖12。通行字省去“彡”。簡化字將工和口省去,寫作“尋”。 [2]  [6] 
《釋名》講:“八尺日尋,倍尋曰常。”即一常為十六尺,約兩人高。合起來的詞尋常,本來指短小的距離或面積。《國語·周語》説,肉眼所能觀察仔細的,不過一步半步尺把遠;而肉眼所能大致觀察神色的,“不過墨尺尋常之間”,按韋昭的解釋:“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這是形容肉眼觀察神色只能有丈把遠。後來尋常引申為短小義,再引申為普通、平常講。如劉禹錫的《烏衣巷》説:“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寫燕子飛回來時,舊時達官貴人家的豪華府第卻變成了普通人家的住房了。這裏有繁華易逝,風流雲散的感慨。
尋的另一意義是找尋、探求。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尋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謂之尋。”測量是為了探究,所以把探究、研究、追尋的行為稱為“尋”。尋就是找,但找一般用於口語,尋則要文一點。 [15-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量詞
古代長度單位。一般為八尺,也有説六尺或七尺為一尋的。
Xun
《詩經·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鄭玄箋:“八尺曰尋。或雲七尺、六尺。”
形容詞
〈文言〉長。

《淮南子·齊俗訓》:“深溪峭岸,峻木尋枝。”
左思《魏都賦》:“碩果灌叢,圍木竦尋。”

動詞
探究;研究。
study;
rearch;
inquire into
《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圳畝,不繫閥閲。”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傳相祖述,尋問莫知源由。”
探尋;耐人尋味
〈文言〉重(chóng);重温;重申。

《左傳·襄公十八年》:“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

〈文言〉連續;經常。

向秀《思舊賦》:“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
《北史·隋紀上》:“戰爭相尋,年將三百。”

找;謀求。
look of;
search;
seek
《墨子·修身》:“思利尋焉。”
陶淵明《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杜甫《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魯迅《範愛農》:“我想為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
尋求;尋覓;搜尋
〈文言〉追蹤;追逐。
pursue
《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五年》:“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

〈文言〉繼續、連續。
continue
譚嗣同《思篇》:“有利必有害,有損必有益,相糾相尋,至於無盡。”

〈文言〉延伸。

《淮南子·齊俗訓》:“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司馬温公有五字雲:煙曲香尋篆,杯深酒過花。”

〈文言〉依附;依循。

陸機《悲哉行》:“女蘿亦有託,蔓葛亦有尋。”
林逋《汴岸曉行》詩:“驢僕劍裝輕,尋河早早行。”

〈文言〉用。
use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

〈文言〉討伐,派兵去鎮壓。

《國語·周語》:“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

〈文言〉同“巡”。周行視察。

《西遊記》第七四回:“我等尋山的,各人要謹慎堤防孫行者。”

介詞
〈文言〉表示所處或方位,相當於“沿着、順着”。
along
白居易《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名詞
(Xún)姓氏用字。



副詞
〈文言〉表示時間,相當於“不久、接着、隨即”。
often;soon
《後漢書·邳彤傳》:“彤尋與世祖會信都。”
劉淇《助字辨略》卷二:“尋,旋也;隨也。凡相因而及曰尋,猶今之隨即如何也。”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寸部】徐林切(xún)
𢒫,繹理也。從工從口從又從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彡聲。此與𤕦同意。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註釋】①繹:抽出絲的頭緒。②𤕦(níng):治理。 [9] 

説文解字注

“繹理也”注:謂抽繹而治之。凡治亂,必得其緒而後設法治之。引伸之義為長。《方言》曰:尋,長也。海岱大野之間曰尋。自關而西秦晉梁益之間,凡物長謂之尋。周官之法度廣為尋。古文禮假尋為燅。有司徹乃燅屍俎注:燅,温也。古文燅皆作尋,記或作尋。《春秋傳》: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案《左傳》服注:尋之言重也,温也。《論語》何注:温,尋也。互相發明。俗本禮注作燖,誤。
“從工、口,從又、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也。彡聲”注:徐林切。七部。
“此與𤕦同意”注:説見𤕦下。
“度人之兩臂為𢒫,八尺也”注:此別一義,亦因從寸及之。《考工記》曰:澮廣二尋。 [10] 

廣韻

徐林切,平侵邪 ‖尋聲侵3部(xún)
尋,長也。又尋常,六尺曰尋,倍尋曰常。《山海經》曰:“尋木,長千里,生河邊。”又姓,晉有尋曾字子貢。徐林切。十六。
【校釋】六,當作”八”,《説文·寸部》:“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尋;部外筆畫:9
古文:𡬻
《唐韻》徐林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心切,並音潯。《説文》:繹理也,本作𢒫,從工、口,從又、寸。工、口,亂也。
又寸,分理之也。彡聲。《增韻》:求也。《前漢·黃霸傳》:語次尋繹。注:抽引而出也。
又度名。《周禮·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小爾雅》:四尺謂之仞,倍仞謂之尋。《孟子》: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又仍也,繼也。《左傳·昭元年》: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古語:毫末不扎,將尋斧柯。
又俄也。晉羊祜《讓開府表》:以身誤陛下辱高位,傾覆亦尋而至。
又用也。《左傳·僖五年》:將尋師焉。注:尋,用也。
又侵尋,猶浸淫也。《前漢·武帝紀》:巡郡縣,侵尋太山矣。
又借作温燖。《左傳·哀十二年》:吳使人請尋盟。子貢曰: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注:尋,重也,温也,前盟巳寒,更温之使熱。與燖義同。
又長也。揚子《方言》:自關以西,秦晉梁益閒,凡物長謂之尋。
又俗謂庸常為尋常。
又姓。晉尋會,唐劉黑闥將尋相。
《韻會》:毛氏曰:從口。俗從幾作𡬶,非。𠙛。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BFB;下:U+5C0B) 字形對比(上:U+5BFB;下:U+5C0B)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彐”,中間橫筆兩端不出頭。
【寫法】“彐”窄“寸”寬。“彐”居上居中,口的豎段略向左下斜行。“寸”,主體居下半格;長橫起筆橫中線下側;亅(豎鈎)在豎中線右側,鈎尖收於豎中線;點的起筆與“彐”左端上下對齊。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
i̯əm
王力系統
z
ǐəm
董同龢系統
z
jəm
周法高系統
r
jiəm
李方桂系統
r
jəm
西漢



東漢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z
i̯əm
擬音/王力系統

z
ǐěm
擬音/董同龢系統

z
jem
擬音/周法高系統

z
iɪm
擬音/李方桂系統

z
jəm
擬音/陳新雄系統

z
ǐəm

[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徐林切
zje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徐心切
ziem
禮部韻略


平聲





徐心切

增韻


平聲





徐心切

中原音韻

陽平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siə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調侵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全濁
徐心切
ziəm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七金錦禁急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yn
35
陽平
文讀
ɕin
35
陽平
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yẽ
42
陽平
文讀
ɕiẽ
42
陽平
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ẽ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yn
213
陽平
文讀
ɕin
213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y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n
55
陽平
文讀
tɕʰin
55
陽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yŋ
34
陽平
文讀
tɕʰiŋ
34
陽平
白讀
晉語
太原
ɕ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zi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za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ɕi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ʑiɛn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ɕyn
45
陰去
文讀
tɕʰin

陽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sʰim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ʃʰɐm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ʃʰɐm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m
24
陽平
文讀
siam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im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ŋ
52
陽平
文讀
tsʰie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e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8]
  • 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華東師範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中國文字研究 第18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08:60-6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6
  • 5.    平水韻 十二侵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8]
  • 6.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XY[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24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88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8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32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1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4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8]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2
  • 1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3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16-1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