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ún]
汉语文字
展开5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寻(拼音:xú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1]。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八尺。 [2]说文解字》又解释为抽出丝的头绪并整理它,由此引申为治理。测量是为了探究,故”寻“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
中文名
拼    音
xún
繁    体
部    首
彐、寸
五    笔
VFU [3]
仓    颉
SMDI [3]
郑    码
XBDS [3]
笔    顺
横折、横、横、横、竖钩、点
字    级
一级(编号:0563) [1]
平水韵
下平十二侵 [5]
注音字母
ㄒㄩㄣˊ
总笔画数
3+3(部首+部首外)
异体字
*𡬶、㝷、𡬰、𡬻、𢒫、𦅀、𥳍(*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统一码
5BFB [3]
造字法
会意字形声字
结    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国标码
D1B0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寻”是个形声字,字形从工、口、又、寸。“工”,为绕线的器具;“口”,像缠绕的线;“又”和“寸”均表示手,在此有整理的桨剃章设意思厦多润。“彡(shān)”为声符。也有人认为“工”是工具,“口”是嘴,“又”(彐)和“寸”奔套都是手,用手用口,用工具探究搜求事物,就是寻找之义,是会意字。至于八尺为寻,是借同音表义的假借字,字形与字义无关。也有人认为“彡”像乱丝。综合起来,就是表示从一团乱丝中理出头绪来。 [6]
有人根据图1-3的甲骨文字形释为“寻”,早期甲骨文(图1-2)像一个人伸开两臂的样子,旁边还有一个类似席子或竿子之类的物品,其意是指两臂间的距离。本义当是一种长度单位,即一个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的八尺,也有说六尺或七尺的。后来的甲骨文(图3)和金文(图4、5)在下部加“口”。小篆的字形略有变化,变成从“又”、从“工”、从“口”、从“寸”,从“彡”,皆为形符。将工、口二字移至中间一形之中间并列,是为了使形体匀称,下部的“寸”是“又”的演变,如图12。通行字省去“彡”。简化字将工和口省去,写作“寻”。 [2] [6]
《释名》讲:“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即一常为十六尺,约两人高。合起来的词寻常,本来指短小的距离或面积。《国语·周语》说,肉眼所能观察仔细的,不过一步半步尺把远;而肉眼所能大致观察神色的,“不过墨尺寻常之间”,按韦昭的解释:“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是形容肉眼观察神色只能有丈把远。后来寻常引申为短小义,再引申为普通、平常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写燕子飞回来时,旧时达官贵人家的豪殃洪纸华府第却变成了普通人家的住房了。这里有繁华易逝,风流云散的感慨。
寻的另一意义是找寻、探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寻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谓之寻。”连篮灶测量是为了探究,所以把探究、研究、追寻的行为称为屑乌“寻”。寻就是跨体翻乎浆喇找,但找一般用于口语,寻则要文一点。 [15-1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量词
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也有说六尺或七尺为一寻的。
Xun
诗经·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郑玄笺:“八尺曰寻。或云七尺、六尺。”
形容词
〈文言〉长。
淮南子·齐俗训》:“深溪峭岸,峻木寻枝。”
左思魏都赋》:“硕果灌丛,围木竦寻。”
动词
探究;研究。
study;
rearch;
inquire into
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圳亩,不系阀阅。”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传相祖述,寻问莫知源由。”
探寻;耐人寻味
〈文言〉重(chóng);重温;重申。
左传·襄公十八年》:“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
〈文言〉连续;经常。
向秀思旧赋》:“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北史·隋纪上》:“战争相寻,年将三百。”
找;谋求。
look of;
search;
seek
《墨子·修身》:“思利寻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鲁迅范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
寻求;寻觅;搜寻
〈文言〉追踪;追逐。
pursue
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
〈文言〉继续、连续。
continue
谭嗣同《思篇》:“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
〈文言〉延伸。
《淮南子·齐俗训》:“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司马温公有五字云:烟曲香寻篆,杯深酒过花。”
〈文言〉依附;依循。
陆机《悲哉行》:“女萝亦有托,蔓葛亦有寻。”
林逋《汴岸晓行》诗:“驴仆剑装轻,寻河早早行。”
〈文言〉用。
use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文言〉讨伐,派兵去镇压。
国语·周语》:“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
〈文言〉同“巡”。周行视察。
西游记》第七四回:“我等寻山的,各人要谨慎堤防孙行者。”
介词
〈文言〉表示所处或方位,相当于“沿着、顺着”。
along
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名词
(Xún)姓氏用字。
副词
〈文言〉表示时间,相当于“不久、接着、随即”。
often;soon
《后汉书·邳彤传》:“彤寻与世祖会信都。”
刘淇《助字辨略》卷二:“寻,旋也;随也。凡相因而及曰寻,犹今之随即如何也。”
[7-8]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三】【寸部】徐林切(xún)
𢒫,绎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此与𤕦同意。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注释】①绎:抽出丝的头绪。②𤕦(níng):治理。 [9]

说文解字注

“绎理也”注:谓抽绎而治之。凡治乱,必得其绪而後设法治之。引伸之义为长。《方言》曰:寻,长也。海岱大野之间曰寻。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古文礼假寻为燅。有司彻乃燅屍俎注:燅,温也。古文燅皆作寻,记或作寻。《春秋传》: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案《左传》服注:寻之言重也,温也。《论语》何注:温,寻也。互相发明。俗本礼注作燖,误。
“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也。彡声”注:徐林切。七部。
“此与𤕦同意”注:说见𤕦下。
“度人之两臂为𢒫,八尺也”注:此别一义,亦因从寸及之。《考工记》曰:浍广二寻。 [10]

广韵

徐林切,平侵邪 ‖寻声侵3部(xún)
寻,长也。又寻常,六尺曰寻,倍寻曰常。《山海经》曰:“寻木,长千里,生河边。”又姓,晋有寻曾字子贡。徐林切。十六。
【校释】六,当作”八”,《说文·寸部》:“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寻;部外笔画:9
古文:𡬻
《唐韵》徐林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心切,并音浔。《说文》:绎理也,本作𢒫,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
又寸,分理之也。彡声。《增韵》:求也。《前汉·黄霸传》:语次寻绎。注:抽引而出也。
又度名。《周礼·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小尔雅》: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孟子》: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又仍也,继也。《左传·昭元年》: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古语:毫末不扎,将寻斧柯。
又俄也。晋羊祜《让开府表》:以身误陛下辱高位,倾覆亦寻而至。
又用也。《左传·僖五年》:将寻师焉。注:寻,用也。
又侵寻,犹浸淫也。《前汉·武帝纪》:巡郡县,侵寻太山矣。
又借作温燖。《左传·哀十二年》:吴使人请寻盟。子贡曰: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注:寻,重也,温也,前盟巳寒,更温之使热。与燖义同。
又长也。扬子《方言》:自关以西,秦晋梁益闲,凡物长谓之寻。
又俗谓庸常为寻常。
又姓。晋寻会,唐刘黑闼将寻相。
《韵会》:毛氏曰:从口。俗从几作𡬶,非。𠙛。 [12]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5BFB;下:U+5C0B) [3]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彐”,中间横笔两端不出头。
【写法】“彐”窄“寸”宽。“彐”居上居中,口的竖段略向左下斜行。“寸”,主体居下半格;长横起笔横中线下侧;亅(竖钩)在竖中线右侧,钩尖收于竖中线;点的起笔与“彐”左端上下对齐。 [4]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
i̯əm
王力系统
z
ǐəm
董同龢系统
z
jəm
周法高系统
r
jiəm
李方桂系统
r
jəm
西汉
东汉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北魏后期北齐
jəm
齐梁陈北周隋
jəm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z
i̯əm
拟音/王力系统
z
ǐěm
拟音/董同龢系统
z
jem
拟音/周法高系统
z
iɪm
拟音/李方桂系统
z
jəm
拟音/陈新雄系统
z
ǐəm
[13]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二十一侵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徐林切
zjem
集韵
平声
下平二十一侵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徐心切
ziem
礼部韵略
平声
徐心切
增韵
平声
徐心切
中原音韵
阳平
侵寻
齐齿呼
全清
siəm
中州音韵
平声
寻侵
调侵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二十侵
全浊
徐心切
ziəm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七金锦禁急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ɕyn
35
阳平
文读
ɕin
35
阳平
白读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ɕyẽ
42
阳平
文读
ɕiẽ
42
阳平
白读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ɕiẽ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ɕyn
213
阳平
文读
ɕin
213
阳平
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ɕy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ɕin
55
阳平
文读
tɕʰin
55
阳平
白读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ʰyŋ
34
阳平
文读
tɕʰiŋ
34
阳平
白读
晋语
太原
ɕi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zin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zaŋ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tɕin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dʑiɛn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ɕyn
45
阴去
文读
tɕʰin
阳平
白读
客家话
梅县
tsʰim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tʃʰɐm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tʃʰɐm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sim
24
阳平
文读
siam
24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tsʰim
55
阳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siŋ
52
阳平
文读
tsʰieŋ
52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tseiŋ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汉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