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創作的心理學著作)

鎖定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是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創作的心理學著作,1933年首次出版。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該書由夢的解析出發,內容涉及榮格關於心理治療、類型心理學等分析心理學各個方面的觀點,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闡述分析心理學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分歧所在,關注現代人的精神問題,對心理學與文學、宗教的關係問題也進行了深入探討。 [1]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作為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榮格的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是其脱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獨創分析心理學之後的理論成果。該書雖然出版於20世紀30年代,針對的是當時的“現代人”,可時至今日,處於技術的巨大陰影下的當代人依舊在為尋求靈魂而奔波,由此可見榮格對於“現代人”本性的深刻洞察力。 [2] 
作品名稱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
外文名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作    者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首版時間
1933年
類    別
心理學
字    數
215000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十一章,第一章“夢的分析的實際應用”,榮格闡述了夢的特徵及實際分析、應用時的問題和要點。第二章“現代心理療法的問題”,榮格將心理分析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懺侮;第二個階段解釋;第三個階段教育;第四個階段改造。第三章“心理療法的目的”,榮格指出,並不存在一種心理治療理論的“終極福音”,它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能有效治療所有病例,因此,他肯定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理論中的部分成分,也反對將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當做唯一真理。第四章“有關類型的一種心理學理論”,榮格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類型心理學。第五章“人生的幾個階段”,關於人生的階段,榮格以太陽的東昇西落作喻。生命之弧的那180度,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分之一,如旭日東昇,是童年;第二和第三個階段,分別是青年期和中年期;而在最後一個四分之一,也就是落日西沉——在極其老的年齡裏——個體再次下降到童年的狀態。第六章到第十一章中,榮格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一些頗具特色的理論。他對原始人的種種表現均作了當代心理學的解讀,並從而形成了一種理論、一種世界觀。 [1]  [3]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作品目錄

第一章 夢的分析的實際應用
第七章 古人
第二章 現代心理療法的問題
第八章 心理學與文學
第三章 心理療法的目的
第九章 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
第四章 有關類型的一種心理學理論
第十章 現代人的精神問題
第五章 人生的幾個階段
第十一章 究竟是心理治療醫生還是神職人員 [1] 
第六章 弗洛伊德與榮格——幾點對照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創作背景

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支持下,榮格當選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被認為是弗洛伊德的繼承人,有“王儲”之稱。但後來,榮格與弗洛伊德在學術觀點上發生分歧。1913年,在國際精神分析會議上兩人的分歧進一步加深。弗洛伊德宣稱,榮格不再是精神分析學者。1914年,榮格辭去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的職位,並退出了學會,且與弗洛伊德中斷了友誼,兩人關係破裂。至此,榮格創立分析心理學,成立了分析心理學派,提出了集體潛意識概念。《尋找靈魂的現代人》是榮格1930年前後發表的11篇論文集冊而成的一本書,1933年首次出版,該書是榮格脱離精神分析學會,獨創分析心理學派後的著作。 [4]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作品思想

榮格和弗洛伊德一樣,也承認夢是無意識活動的產物,並且堅信對夢的分析解釋在臨牀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夢是診斷的無價之寶”。但是,弗洛伊德注重研究夢的原因,而榮格雖然也承認神經症與夢有因果聯繫,但他認為“並非一切神經症皆可歸入此類,也並不一定所有患者都有兒童時代的殘酷經歷。”因此,他更注重研究夢的目的,注重解釋無意識過程的未來方面。他指出:“夢是一種具有預期性的東西。”“它能告訴人們有關內在生活的秘密,同時也告訴做夢者有關他的性格的不顯明部分”。正是基於這種觀點,他才確定了自己獨特的心理治療方法,而不再囿於弗洛伊德所堅持的力比多和心理能量的絕對的性本質。
榮格認為,夢是具有深刻含意的,人們不能輕易地予以忽略。但是,由於夢常常以象徵或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人們很難一下子就瞭解夢的內涵,必須通過細緻入微的分析,不放過每一個容易忽略的方面,才能收到效果。榮格堅持對一系列的夢進行分析,而不是象弗洛伊德那樣只分析單個的夢。這樣就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夢者在某一時期心靈深處的“一些重要內涵和基本主題”。另外,除了醫生幫助病人瞭解病患之外,榮格還主張患者用自己的夢來解釋自己心理內部的材料,以此來了解自己的投射對象。這樣,“患者就在沒有醫生幫忙的情況下,學會了瞭解無意識的方法。”在分析期間,醫生和患者相互作用,共同努力,但重要的一方卻是患者,醫生只能起幫助和指導作用,而不能帶有任何先入之見。患者只有在醫生的幫助下,依靠自己的智力,才能真正地瞭解內心深處的奧秘,從而影響和感化自己的行為,並使症狀減輕。
由於榮格承認夢是無意識的表現,但不贊同弗洛伊德把無意識完全視為卑下的可怕怪物的看法。他認為無意識“是一種自然的東西,在道德律,美感和智慧判斷方面,它是完全採取中立立場的。”只要人的意識對無意識採取公正的態度,將兩者同化為一體,就能防止人格的分裂。由此可見,榮格十分強調人格的整體性,強調意識對無意識的同化作用。
榮格堅信,意識起源於一種早先的無意識精神,這種精神包括人的全部思想、感情和行為,它代表着人格的整體。榮格認為,這種整體人格是由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組成的。意識是人類個體所能認識和知道的心理部分,它的主要內容是自我,由知覺、記憶、思維和情感等組成。雖然榮格也承認意識的作用,並賦予它一定的地位,但他更重視深深地潛伏在人心靈深處的無意識,他認為無意識包括“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是個體曾經意識到,但後來又被壓抑或者遺忘了的思維、記憶和情感等,它包括起源於個體發生的一切材料。而集體無意識則包含着起源於種系發生的材料,即那些行為模式,或者精神的活動和反應,它們是由種族決定的。“集體無意識似乎不可能是個別的,而是象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或許也像是一大羣出現在認們的夢中,或在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下湧入意識裏來的形象與人物。”在榮格看來,集體無意識是通過進化而從祖先那裏遺傳下來的一切生活方式與行為。因此,個人是同過去結合在一起的,不僅是與自己童年,而且更重要的是與種族的過去聯結在一起,甚至還與有機界進化的漫長過程聯結在一起。
榮格根據自己多年的臨牀實踐,特別是通過對原始部落的實地考察,通過對古代人和現代人心靈的比較研究,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學説。榮格認為,原始人與現代人的心靈功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各自的假設不同。原始人特別注意那些無法用科學因果律解釋清楚的例外事件,懼怕那些不可預測的意外事件。他們有着與大自然搏鬥的豐富經驗。這種經驗一代一代地遺傳下去,這樣就在現代人的無意識中留下了過去經驗的結晶。這些儲存在腦中的祖先經驗被稱為“種族記憶”,“初級意象”或“原始意象”。
正由於集體無意識中的內容深深地埋藏在心靈之中,因此,當它們在意識中不能表現時,就會在夢、幻覺、幻想和神經症中以原型和象徵的形式表現出來。榮格十分重視挖掘心靈深處的集體無意識內涵。他從原始人對偶然事件的看法中受到了啓示;並從自己的夢和幻想,從藝術品、語言和神經證患者的幻覺中廣泛地蒐集各種材料。他認為,夢是有預見性的,在人的夢裏,常常出現各種象徵,它們代表着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吉凶禍福。例如,他在《古代人》一文中寫到他的一位同伴以前曾做過一個和眼鏡蛇搏鬥的夢。那位同伴後來在愛爾根山區訪問時險些被眼鏡蛇咬傷,以後終於死於非命。諸如此類的分析使他的集體無意識帶上了許多神秘的色彩,但是,榮格堅持認為,人體的固定特性和心靈性質都同樣不知不覺地從遺傳中深印於人們心中。因此,意識與無意識也和物質一樣是實際存在的,並非只有用五官看到的或有因果關係可循的東西才算是科學的。
榮格不僅在理論上與弗洛伊德不同,在治療方法上與他也有很大分歧。弗洛伊德認為神經症的產生主要與患者童年的性創傷有關,而榮格則認為神經症不僅僅只與性有關,他從當前的問題和患者的遭遇入手,並根據自己的治療經驗,提出了分析心理學的四種治療方法,即傾訴表白法、解釋法、教育法和相互轉變。
榮格認為,精神治療學家應該擔負起這種類似於宗教信仰的責任。為了治療現代人的疾病,榮格把獲得滿意的宗教傾向和哲學傾向作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成分。由於病人已經失去了過去宗教所能賜給人們的東西,也就是失去了精神寄託,所以醫生必須幫助病人重新獲得宗教觀,讓人們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倘若人們感到人生失去了價值,就會使人的心靈內部產生兩種衝突的人格。衝突也許存在於人的肉體與精神之間,也許是在自我和陰影之間。為了解決這種人格的分裂,榮格主張醫生應該助長患者自我中心觀的發展,使他在自我反思中體驗到自己本性中的潛在能力。 [5]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作品評價

中美比較文化研究會理事文楚安《圖書評論集》:《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堪稱進入榮格理論之門的一把鑰匙,榮格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形象化的語言,竟然使本來抽象、乏味、神秘的理論闡述變得有條有理,娓娓動人,極富於詩意和哲理。本書為讀者瞭解一個重新被發現的榮格透射出縷縷曙光。雖然,仍會使急於尋求答案的讀者若有所失,他的理論似乎陌生又親近。正如本書的英譯序者所言,榮格“對於現代人正在痛苦地進行摸索的心理提供了其本質和功能的線索”,限於時代和條件,他沒有也不可能得出某種結論,他的某些論述也的確偏頗,艱深,如心理現實樣神秘,然而,這也足夠了,世界上沒有全能的先知,重要的是給予啓示,這應該是衡量卓有建樹的思想家理論體系中的偉大的片面性的標準。 [6] 

尋找靈魂的現代人作者簡介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1875年7月26日生於瑞士東北部康斯坦斯湖畔的凱斯維爾小村莊裏一個新教牧師之家。13歲就進入巴塞爾大學預科,並且廣泛閲讀了哲學、宗教、文學作品,對自然科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95—1900年,榮格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隨後在蘇黎世伯格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助理醫師職位,在布洛伊爾手下實習。榮格對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很感興趣,與之通訊,參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動,共同創立了一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並任第一屆主席,甚至被奉為精神分析學派的“王儲”。榮格的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象徵和轉化》《潛意識心理學》《心理類型學説》《分析心理學的貢獻》《尋找靈魂的現代人》等。 [1] 
參考資料
  • 1.    葉浩生主編;蔣京川副主編,20世紀心理學名著導讀,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10,第183-195頁
  • 2.    劉勇 董寰主編,青年讀書指南 (下冊),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899-900頁
  • 3.    項麗娜著,榮格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01,第73頁
  • 4.    楊鑫輝編,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01,第245-246頁
  • 5.    馬文駒等,高等學校文科教學參考書 現代西方心理學名著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28-134頁
  • 6.    貴州人民出版社總編辦公室編,圖書評論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02,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