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

鎖定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是唐代劉長卿所作的一首詩。
作品名稱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
作    者
劉長卿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劉隨州詩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舊曆正月,詩人劉長卿由長洲尉暫攝海鹽令(今浙江海鹽)。不久,因官風嚴正,遭小人誹謗,罷官入獄。出獄後,遣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待命。次年秋,貶為潘州南巴尉(今廣東電白)。赴任前重遊當地有名的南朝古寺,即梁代內史蕭子云為高僧慧遠創建的寺院。詩人此時蒙冤受屈,遠謫南荒,重遊舊地,滿懷抑鬱,在院內題下了這首律詩留念。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作品原文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
竹房遙閉上方幽,苔徑蒼蒼訪舊遊。
內史舊山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葉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遷明主意,白雲何事欲相留? [1]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作品鑑賞

首聯概寫遊寺開始的印象。先是掩映在竹叢裏的幽靜禪房,門內延伸着一條滿布蒼苔曾經踏過的舊路,今昔不同的感慨油然而生。次聯描繪寺內的重點文物。寺院創建人蕭內史的故居(舊山)正冷落在夕陽裏,而當年種植的古木如今也以蕭瑟的秋容與人相對了。“空日暮”,“向人秋”兩句的淒涼景象,寫景中融注感情色彩,反映出詩人此時悲苦落寞的心境。既是重遊,又屬雅士,寺僧定然相識,少不了一番款待。腹聯便轉寫主客酬對的場面和詩人感情起伏的心態。上句寫在桂花飄香、月明如素的禪房裏,擺設齋宴,賓主洽談,談論人生世相、浮雲富貴一類話題,詩人原本沉重的心情,暫得寬解。
“天香”,是指桂花,或受自駱賓王“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詩句的啓發,也與秋的時令吻合。然而,在短暫“快然自足”之後,詩人又回到現實,意識到自己畢竟是獲罪遭譴之人,王命催促,身不由己,很快就要被迫走上遠謫嶺外的艱苦征途,不免將當晚的“天香月色”禪房宴聚同明夜“葉落猿啼”的孤舟旅況對比,想到這倍覺傷感,怨憤之思,不能自已,凝成了尾聯婉而多諷的詩句:“此去播遷明主意,白雲何事欲相留?”“播遷”,即流放遠謫之意。明明是被誹謗,蒙冤遭貶,卻還要説是,明主的恩遇,其中的不滿與諷刺顯而易見。
“白雲”是借用梁人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的詩意,陶詩拒絕梁武帝詔他出山,後來竟獲恩准,而詩人此時眷戀白雲,卻欲留不得。“何事欲相留”,是問白雲,問寺院中與塵俗的僧友:“這是為什麼呢?”詩人心中有數,白雲、僧友也未必不清楚。“明主意”三字,也帶有幾分忠愛之思,説明詩人心中還有一定的儒家“詩教”影響,因此能將內心無可奈何的憤懣情緒,用温婉含蓄的語言道出,更覺悱惻動人。
此詩前兩聯寫景,是融情入景;後兩聯敍事,是即事抒情。寫景清秀多姿,敍情真摯動人,語言淡雅有致,婉而多諷。宋榮總評劉詩的風格説:“感情強烈,剋制怨憤,寫不遇之感清詞妙句,令人一唱三嘆。”(《漫堂説詩》)聞一多先生評此詩説:“寫得情深意厚,怨而不怒,深得温柔敦厚之旨,開大曆十才子之端。” [2]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作者簡介

劉長卿
(約709—約785年)唐代詩人,字文房,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人,開元進士,曾任長州縣尉,遭貶後出。唐肅宗至德年間,曾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因被人誣陷,下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獄,後貶為潘州(今廣東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陸州司馬。官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一生不得志,寫詩抒政治失意,寫自然景物簡括鮮明,五絕、七律成就較高,自稱“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 [3] 
參考資料
  • 1.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32頁
  • 2.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32-233頁
  • 3.    作者圖文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