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射陽河

鎖定
射陽河,古名潮河,又名射陂,也稱射陽港,是由射陽湖湖水沖蝕而成的天然河道,河也由此得名。源於射陽湖蕩,經永興、阜寧縣、鮑家墩、海通鎮入海,全長198公里,流域面積4036平方公里。河道曲折,支流眾多,市域內長度133公里。是裏下河地區排水入海的最大天然幹河。在鹽城市射陽河上設有射陽河閘水站。 [1] 
中文名
射陽河
外文名
sheyang river
所屬水系
淮河下游裏下河水系
地理位置
江蘇省鹽城市
流經地區
阜寧、射陽
發源地
馬蕩
主要支流
通榆河
串場河
河    長
100多千米
落    差
1 m

射陽河幹流概況

射陽河 射陽河
射陽河 , 在江蘇省中部裏下河地區北郊,古名潮河、射陂,亦稱射陽港,以源出寶應縣東北射陽湖得名。由西向東經建湖、阜寧、濱海、射陽等縣注入黃海。河長198公里,寬100~450米。兩岸支河眾多,主要有戛糧河、海陵河、西塘河、串場河、通榆運河、運糧河、串通河、通洋河等。流域面積4036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河曲發育,泄水不暢,易因海潮倒灌成內澇。明、清兩代,屢加疏浚。1950年起全面整治,先後在北側建蘇北灌溉總渠,南側拓浚黃沙港、運棉河、雙洋河、誇套河等入海河道。1956年建射陽河閘,1980年閘以下裁彎取直,以暢泄水,是裏下河地區重要入海河道和航道。 [2] 
射陽河為裏下河地區排水入海的最大幹河,南起射陽湖蕩,東出射陽河閘入海,全長198公里。經整治後,由阜寧收成莊至射陽河閘,長161公里,流域面積4036平方公里。沿線有頭溪河、岔溪河、澗河、塘河、漁濱河、海陵河、戛糧河、西塘河、張家河、通洋河等支流匯入。
[3] 

射陽河主要支流

串場河, 在江蘇省中部裏下河地區東部。南起海安縣西的通揚運河,北經富安、安豐、東台、劉莊、鹽城、上岡至阜寧入射陽河。始建於唐大曆元年(766),沿常豐堰(范公堤前身)西側,南北延伸。南宋鹹淳五年(1269),兩淮制置史李庭芝重加修築。明、清為串通淮南各鹽場,屢次疏浚,至乾隆三年全線貫通。建國後多次裁彎拓浚。河長176公里,寬40~70米。沿途穿鬥龍港、新洋港、黃沙港等,是裏下河地區排水入海調節河道和重要農副產品運輸航道。串場河南起海安縣城,至阜寧縣通射陽河,長180公里,是裏下河地區排水入海河道的調度河道。
黃沙港 , 在建湖縣南部和東部、射陽縣中部。原西起建湖縣南大黃土溝,經上岡、射陽縣勝利橋、中心橋匯入射陽河。相傳原名十丈河。清光緒 《鹽城縣誌》有河名記載,後堙塞。民國13年(1924)重開。西起上岡,東入射陽河。民國14年建老黃沙港閘。1971、1972年全線拓浚延伸。河長86公里,寬90~160米。流域面積850平方公里。入海處新建黃沙港擋潮閘。排水流量200立方米/秒,是裏下河地區重要排水、通航河道。
黃沙港原為墾區排水河道,屬射陽河支流,西自建湖上岡,東流至中興橋、射海出老黃沙港閘入射陽河。1971年整治,從建湖黃土溝利用西塘河南段拓浚,經建湖鎮向東拓浚老黃沙港,在射陽河交會處新建黃沙港閘,成為裏下河腹部排水乾河之一,全長88.9公里,流域面積865平方公里。1978年又自黃土溝向南延伸至興化縣沙溝,稱沙黃河,長17公里,上端支流有寶射河、向陽河、蘆氾河等。 [3] 
通榆運河,南起南通市,北達贛榆縣,因以得名。1958年始建,已挖段南起海安縣通揚運河,沿串場河東側北上,到阜寧縣入射陽河,長154公里,用於排灌。到1980年代射陽以北段尚未完成。 [2]  通榆河在串場河以東,南起南通北至連雲港贛榆的南北向骨幹河道,全長415公里。1958年動工開挖該河道的中段,南起海安縣,沿串場河東側至阜寧縣通射陽河,長157公里,中途停建。至1987年,東台至鹽城河段已初步溝通。 [3] 

射陽河治理開發

射陽河防洪擋潮水

1955年9月開工興建裏下河地區擋潮、排水、蓄淡的射陽河閘,閘身總寬410米,共35孔,每孔淨寬10米,底高程-3.5米,設計流量(消能)4630立方米每秒,校核設計流量(消能)6340立方米每秒,全部工程需要各種器材物資45萬多噸,是建國後江蘇在沿海地區興建的第一座規模最大的擋潮閘。工程地處海邊,滷水進出,在開工前的6月份,工地滷水停留達半月之久。開工後工程用水和職工吃水,採用疏浚水溝引水和打兩口深224.6米和193.6米的深井供水。加之時間緊,冬季施工,技術複雜,還要在原來河寬350米,水深、淤泥深各10米的河槽中,搶築攔河壩,工程非常艱鉅。鹽城專區派出負責人成立工程指揮部,坐鎮指揮,從1955年9月下旬開工,先後近 10萬人參加施工,於1956年5月23日提前一個月竣工放水。 [4] 

射陽河治澇

射陽河是裏下河地區排水入海的最大河道。該河歷史上雖進行過局部治理,但河道彎曲,潮水頂託,泄量不大。民國10年(1921年)實測最大流量2044立方米每秒,日平均淨泄量為140立方米每秒,1952年實測日平均淨泄僅24立方米每秒。1956年建射陽河閘時結合裁彎2公里,次年實測最大過閘流量為2170立方米每秒。此後閘下河道淤積加劇,泄量逐漸減少。1965年阜寧水位1.5米,閘下水位1米時,最大過閘流量為900立方米每秒,日平均流量410立方米每秒。1979年相同水位最大過閘流量為604立方米每秒,比1965年減少296立方米每秒。1980年對閘下東小海段作了裁彎,開新河7.5公里,使閘下引河長從31公里縮短為15公里,使日平均流量恢復到380立方米每秒。射陽河經整治後,幹河全長161公里。流域面積原有7000多平方公里,開挖蘇北灌溉總渠、運棉河、黃沙港後減為4036平方公里,仍然是裏下河地區最大的排水乾河。兩岸支河,主要有戛糧河、海陵河、西塘河、串場河、通榆河、運糧河、串通河、通洋港等。 [5] 
沿海墾區成陸與開發較遲。唐宋年間,海岸線仍維持在范公堤附近。黃河奪淮,灘塗迅速東伸,新漲之地,煮鹽發達,續開運鹽小河,東抵海邊,西達場垣。南部有栟茶運河貫通,西部有串場河連接。明清時期,結合裏下河腹部排水,先後浚治安豐、何垛、丁溪、草堰、白駒、大團、便倉、上岡等通海河港,開挖海河入射陽河。王港、竹港、川東港曾與鬥龍港、新洋港、射陽河併為裏下河排水“六港”。清末,淮南鹽衰,始有墾殖,鮑墩、陳洋、李堡以西多栽水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興、伍佑兩場放墾,次年張謇創辦通海墾牧公司。此後20多年,許多墾殖公司相繼成立,大規模廢灶興墾,堤東地區得到初步開發。各公司單獨圈築海堤,挖浚八丈河、大喇叭河、運棉河、海堆河、三倉河、方塘河及內部溝河,建北雙洋、大喇叭、運棉、黃沙港、三里、三門、七門等閘排水入海。民國20年(1931年)江淮大水以後,曾開挖疏浚了何垛河(川東港支流)、竹港、王港、黃沙港等,民國22年建下明閘和川東港閘,23年建王港閘和竹港閘。民國26年,墾區植棉面積曾達700萬畝(含淮北及南通,下同)。由於河道、海堤失修,排水不暢,以後逐年下降。民國30年,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發動羣眾修築了射陽河以北海堤,開挖汛鮑河。民國32年疏浚方塘河。民國34年,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制訂《蘇北濱海墾殖區水利工程初步計劃》,民國36年,省建設廳又編制了《蘇北濱海墾區開發計劃書》均未能實施。民國37年,民主政權新開運棉河,改善排水條件。建國前墾區海堤斷續殘破,河道淤淺紊亂,排水不暢成澇,土壤鹽鹼嚴重。沿海擋潮閘有18座,但規模都很小,閘孔總淨寬不足200米,設計流量不足600立方米每秒(閘名詳見第二章第五節)。
1949年9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與蘇北人民行政公署組織棉墾區勘察團,制定治水興墾計劃。首先大規模興築海堤,抗禦潮患。1949年冬到1950年,新建海堤120公里(至1957年全線貫通)。同時疏浚卯酉河、八丈河,新開西潮河於中路港入海,理通內部河溝。1951年疏浚運棉河入黃沙港,1952年開小洋河入射陽河。 [6] 

射陽河航道

射陽河起自建湖縣收成,東北流經阜寧縣小河口、永興集、太平港口、阜寧大橋、雙港至射陽縣境,再沿濱海縣界曲折回行至鮑墩,轉向東南,經千秋至射陽河閘,全長158.5公里。
射陽河為天然河道,屬沖積平原上的蜿蜒性河流,由許多河灣組成,古名潮河、射陂。因源出寶應縣東北射陽湖而得名。西漢時,射陽河上游水源充沛,後因黃河奪淮,上游淤塞,明嘉靖、隆慶時(1567~1572年)淤塞愈甚,加之河曲發育,泄水不暢,海潮倒灌,航道淺阻,易成內澇,明、清兩代屢加疏浚。明萬曆五年(1577年),拓浚青溝至廟彎新豐入海河段,計長12600丈。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黃河於童家營決口,須溝一帶淤塞60裏;康熙四十年,拓蝦、須二溝,於四十五年告成,下游七州縣之水出路始暢。射陽河昔為廟灣鹽運要道,也是漁船出海河道,民國5年(1916年)後,沿海廢灶興墾,年產數十萬擔棉花,皆由射陽河經老湖口出海外運。民國27年曾有上海廠商租用美國“姆幼號”輪船,沿射陽河上駛,航抵阜寧城下碼頭。
1950年起,先後拓浚射陽河下游及其相關的黃沙港、運棉河、雙洋河、誇套河等入海河道。1955年9月開工,在射陽縣通尖鎮果林場興建1座射陽河閘(擋潮閘),1956年5月建成,閘長410米,共35孔,其中通航孔2孔,每孔淨寬10米,高4.9米,水深3.5米,射陽河閘雖擋住了潮汐,但影響了外海通運。1964年3月,建湖、阜寧、射陽、鹽城、大豐5個縣組織5萬多名民工,整治射陽河上游河段,共完成土方工程量24萬立方米。1980年2月,射陽縣動員民工4.5萬人,對東小海段7.5公里彎道裁直,完成土方工程量194萬立方米,縮短航程12公里。
射陽河屬淮河裏下河水系,航道上狹下寬,上游收成至窯灣22.5公里河段,底寬20米,水深2.5米;中上游窯灣至射陽閘136公里,底寬150米,水深8~10米,屬五級航道標準。惟全線曲折多彎,曲折係數達43%,特別是中下游河段縈迴愈甚,以致航程倍增。
1978年及1979年,在阜寧城及裴橋鎮分別建成阜寧大橋及太平橋各1座,均為淨跨30米,淨高5米,達五級航道橋樑標準。全線有過河線25處、航標12座。
射陽河航道為建湖、阜寧、射陽等縣水運幹線,西銜鹽寶線、建口線,中聯串場河、阜坎線、鹽益(林)線、小中河等,通聯鹽城北部水運,東入黃海。據阜寧大橋觀測點統計,1987年船舶通過量為20.83萬艘、609.83萬總噸,其中重載為10.76萬艘、318.37萬噸,主要運輸物資有建材、煤炭、糧食等。 [7] 

射陽河港口

射 陽 港
1.港口碼頭、庫場設施
民國26年(1937年),美、英、日、法、荷等國3000~5000噸級海輪曾停靠射陽小廟口,裝卸棉花、糧食等貨物。民國27年,日本侵略軍轟炸小廟口,剛剛形成的海港港區遭到破壞。1980年,射陽縣港務管理局在射陽河口12公里處建成500噸級碼頭1座,碼頭長31米,寬7米。1984年建成1000噸級浮碼頭1座,後又建成淺水碼頭1座。在內河港池建成疏港碼頭1座長200米,泊位4個,安裝起重機7台和其他裝卸搬運機械。
射陽縣內河港區發展較快,至1987年,河港區碼頭總延長1588米,泊位77個,最大靠泊能力100噸級。
1987年,射陽港碼頭總延長2118米,泊位101個,最大靠泊能力1000噸級,完成貨物吞吐量296.6萬噸,旅客吞吐量10.8萬人次。在進出港主要貨物中,煤炭佔20.94%,礦建材料佔18.91%,木材佔9.42%,化肥及農藥佔10.7%,糧食佔6.4%,鋼鐵佔4.6%,水泥佔1.5%。 [8] 
參考資料
  • 1.    生態環境部首批最美水站推選結果  .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19-10-07]
  • 2.    江蘇省志 地理志 第七章 陸地水 三、沂、沭、泗水系
  • 3.    江蘇省志 水利志 第二節 水  系.第一章 自然概貌.二、 淮 河 水 系.(三) 裏下河腹部水系.
  • 4.    江蘇省志 水利志 第二章 江淮下游防洪擋潮 第五節 沿海擋潮 二、 涵 閘
  • 5.    江蘇省志 水利志 第三章 平原窪地治澇 第二節 淮南平原圩區 一、裏下河地區
  • 6.    江蘇省志 水利志 第三章 平原窪地治澇 第二節 淮南平原圩區 二、沿海墾區
  • 7.    《江蘇省志 交通志.航運篇》第一章 航  道 第四節 蘇北主要幹線航道 九、射 陽 河
  • 8.    《江蘇省志 交通志.航運篇》第二章 港  口第二節 沿海港口二、射 陽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