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寸玉

(明代弘冶年間的四夷館教授)

鎖定
寸玉,明代弘冶(1488-1505),正德(1506-1521)時鴻臚寺戲班,四夷館教授。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早期旅緬華僑。明弘治十七年(1504)因四夷館譯學失傳多年,復開始命雲南等行省鎮守官訪取精通各種外語、民族語併兼通漢語者選入宮廷,寸玉被選入緬甸教授館授教授職,並鴻臚寺戲班,培養外語人才,接待外賓,出使緬甸,為古代中緬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寸玉在宮廷服務至正德十一年(1516)始退休回雲南。明武宗賜寸玉敕書,説他“蚤究儒書,兼通譯語,發身癢序,列職京朝……歷年茲久,考績惟勤,宜有渥恩,以市褒勸。”此400餘年敕書碑文,尚存。寸玉回鄉後,尚改修了大盈江河道,鄉人尚説:“橋頭老爺(寸家住大橋頭)修大河,仿黃河九轉十八灣,澇可排水,旱可蓄水”,有利於農田水利。
和順旅緬華僑寸玉騰衝人世代呼為橋頭老爺 [1] 
中文名
寸玉
別    名
橋頭老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明代弘冶年間
逝世日期
明代正德末年
職    業
鴻臚寺序班
主要成就
治理大盈江,消除水患修建雙虹橋
出生地
雲南騰衝和順古鎮
職    稱
教授

寸玉角色經歷

旅緬華僑寸玉(騰衝人世代呼為"橋頭老爺")等 9 人, [1]  被徵任鴻臚寺序班,四夷館教授。《騰越州陽温登鄉創興水利述碑》是一塊古碑,它記述了明正德末年,被鄉人稱之為“橋頭老爺”的寸玉,從京城“鴻臚寺”(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告老還鄉興修水利的事蹟。他效“黃河九曲”在和順壩子中開鑿大盈江河道,使千頃良田得以灌溉;又修築了沿村的小河,專為村民生話服務。關於橋頭老爺的故事,民間流傳很多,有幾句這樣説:“橋頭老爺的墓通南甸”、“橋頭老爺家的姑娘嫁在皇宮裏做宮妃”、“子孫愣、剖板凳”、“桌椅板凳只准剖了燒,不準賣了吃”、“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等等,都是一個傳説一個故事。還有一個傳説仍沒有結果,那就是“上七丘、下七丘、金銀埋在七七丘,哪個能找到它,買得個騰越州”。
和順的雙虹橋是明朝橋頭老爺寸玉組織村民修的。
寸玉 寸玉

寸玉相關作品

橋頭老爺寸玉,在明朝正德年間擔任中央政府的鴻臚寺序班、四夷館教授兩個職務。這兩個職務相當於的外交部翻譯和北京外交學院教授。從明朝中葉開始到明朝最後的南明皇帝殉難,幾乎都是和順人在做這兩個職務。做這兩個職務要有兩個條件,第一是通夷語,會説外國話;第二是懂儒學,懂得孔孟之道。咱們和順人就有這兩個條件。在我們和順人家有一塊匾叫“白髮朝儀”,就是稱讚橋頭老爺雖然年紀大了還在為朝廷效力。
寸玉 寸玉
寸玉退休回到家鄉後,帶領鄉民治理大盈江,消除水患。修建雙虹橋,橋建好後,立了一塊“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的碑,把修橋剩下的銀兩埋在碑底下,留給後人補橋時備用。有外地聰明的人悟透了“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的含義,晚上把碑推倒,把財寶盜走了。
《騰越州陽温登鄉創興水利述碑》是一塊古碑,它記述了明正德末年,被鄉人稱之為“橋頭老爺”的寸玉,從京城“鴻臚寺”(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告老還鄉興修水利的事蹟。他效“黃河九曲”在和順壩子中開鑿大盈江河道,使千頃良田得以灌溉;又修築了沿村的小河,專為村民生話服務。關於橋頭老爺的故事,民間流傳很多,有幾句這樣説:“橋頭老爺的墓通南甸”、“橋頭老爺家的姑娘嫁在皇宮裏做宮妃”、“子孫愣、剖板凳”、“桌椅板凳只准剖了燒,不準賣了吃”、“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等等,都是一個傳説一個故事。還有一個傳説仍沒有結果,那就是“上七丘、下七丘、金銀埋在七七丘,哪個能找到它,買得個騰越州”。
和順的雙虹橋是明朝橋頭老爺寸玉組織村民修的。
橋頭老爺寸玉,在明朝正德年間擔任中央政府的鴻臚寺序班、四夷館教授兩個職務。這兩個職務現在的外交部翻譯和北京外交學院教授。從明朝中葉開始到明朝最後的南明皇帝殉難,幾乎都是和順人在做這兩個職務。做這兩個職務要有兩個條件,第一是通夷語,會説外國話;第二是懂儒學,懂得孔孟之道。咱們和順人就有這兩個條件。在我們和順人家有一塊匾叫“白髮朝儀”,就是稱讚橋頭老爺雖然年紀大了還在為朝廷效力。
寸玉 寸玉
寸玉退休回到家鄉後,帶領鄉民治理大盈江,消除水患。修建雙虹橋,橋建好後,立了一塊“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的碑,把修橋剩下的銀兩埋在碑底下,留給後人補橋時備用。有外地聰明的人悟透了“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的含義,晚上把碑推倒,把財寶盜走了。
大盈江水從晝水河斷巖頭飛流直下,順來鳳山西麓緊靠東山腳流入和順陷河頭,加之蕉溪水等泉流湧動,形成村前一片湖沼。寸玉尋思後,與村民商量,決定由自己出資擴寬疊水河道,並從東山腳新鑿河渠,使河道作急度轉折,以減小衝力,婉蜒西去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雲南省委員會.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雲南文史集粹.密歇根大學: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235—237
  • 2.    董平.和順風雨六百年.加利福尼亞大學: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