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同村

鎖定
五鄉鎮寶同村位於鄞州之東,距市區15公里,距馳名中外的阿育王寺2公里,地理位置優越。這裏,青山綠水,景色秀麗,是得天獨厚的好地方。
寶同村由原同岙村和寶林村合併而成,曾是秦時鄮縣縣治所在地。因原同岙村曾為鄮縣古城,又風景秀麗,這方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文化寶地,為歷代名人所稱慕,成了他們長眠之處,俗稱葬王之地,因此,這裏有很多名人塋墓。其中著名的有同岙東山坡上的南宋大儒、禮部尚書王應麟墓和明代嘉靖進士、蘇州府通判餘永麟墓。岙內還有明末清初寧波著名的武當派拳師王端伯墓 [1] 
中文名
寶同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鄞州區五鄉鎮
人口數量
903人

寶同村基本村情

寶同村有常住人口418户共903人,暫住人口780人,黨員34名。全村擁有耕地756畝,山林4270畝,下轄工廠企業83家,公墓陵園2家。2005年,全村實現社會生產總值6.2億元,村級可用資金20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40元,曾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和嘉獎,先後被授予市級“文明村”、區級“衞生村”、“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婦代會”、“計劃生育模範村”。 [1] 

寶同村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早在周代就有祖先在這塊寶地上生息繁衍。同谷山寶幢境內,南東、西童(同)岙居民約數十家。《嘉靖志》謂:先時山麓與海相際,海中百貨入此貿易,故谷口舊名後塘街。
這個小小的村莊,歷史上則是縣治的所在地。據《鄞縣誌》記載:秦郡縣天下,句章、鄞、三縣為“會稽郡”,縣縣治在寶幢同谷。據查,秦始皇25年,即公元前221年縣建縣,縣治設立在同谷。
同谷就是如今的同岙村。關於同谷村村名的來歷,有這樣的説法:因東、西兩岙的村民在同一個谷口出入,因此山稱“同谷山”,村名由此而得。後來隨着地質演變,山谷消失,直到1983年才改稱同岙,村名也改作了“同岙”。 [2] 

寶同村文化名人

二十年前,記者與甬上文化人士一起,曾在此砍柴開路,在荒草叢中找到了王應麟的墓。這些墓前的石龜、石翁仲,已歷經八百年風雨了。
王應麟,字伯厚,自幼聰明好學,9歲便通曉“六經”,18歲時,也就是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考中進士,後被授為中書舍人。他任考官時,慧眼識珠,向皇帝極力推薦一份本名列第七的試卷。“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賀陛下得士”!這一年該考生成為狀元,他就是文天祥。王應麟在朝多年,後來因為彈劾左相庇用私人未成,憤而辭官,隱居鄉里,閉門著書,一生著作頗豐。其中《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國際性的兒童道德教材。
此外,該村還有明代嘉靖進士、蘇州府通判餘永麟墓,明末清初寧波著名的拳師王端伯墓。
餘永麟是明代嘉靖年間的禮部尚書、大學士餘有丁的生父,官至蘇州府通判。他墓前的石刻與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餘有丁墓前石刻出於同一批工匠之手。石刻體積巨大,雕刻精緻,線條流暢。現在,餘永麟墓前石刻已列入區級文物保護點。
王瑞伯,又名王徵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武當派拳師。他是反清復明的志士,抗清失敗後,黃宗羲返歸家鄉,在寧波城西的白雲莊講學,結識了王徵南,兩人成為好友。
村後山岙裏還有一座具有700多年曆史的鐵佛寺,原為王應麟的家廟,王瑞伯曾隱居於此。他一生收徒極嚴,四明內家拳的真髓只授予了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然而黃百家卻沒有能夠將之傳播。在他後來所寫的《王徵南先生傳》中,黃百家沉痛地説道:“餘既負先生之知,則此術已成廣陵散矣,餘寧忍哉!”
青山聳翠,古寺肅穆。作為四明內家拳的重要發源地,鐵佛寺內專門開闢了一個內家拳陳列館。 [2] 

寶同村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村委會將更多的資金用在修路、綠化等實事上。寶同村是五鄉第一批實施污水處理村,目前已完成200多户的污水無害化處理。圍繞全村的10多公里綠化帶已經建成,新修建2條共3000米長的溪坑。近4年,共修建了7條村道。總投資700萬元的村文化禮堂,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於2014年11月落成。
和風善政千家樂,諧世新村百業昌。今天的寶同人,更是將王應麟所倡導的“仁,義,誠,敬,孝”作為祖訓,一代代傳承下來。“四兄妹值班照顧九旬老母”的故事被廣為傳頌。該村先後被授予市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