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寬羽毛蕨

鎖定
寬羽毛蕨(Cyclosorus latipinnus (Benth.) Tardieu)是金星蕨科毛蕨屬下的一個種。生溪邊或山谷石縫中,海拔30-320米。印度、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波利尼西亞及菲律賓均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香港。
中文名
寬羽毛蕨
拉丁學名
Cyclosorus latipinnus (Benth.) Tardieu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金星蕨科
毛蕨屬
寬羽毛蕨種
分佈區域
浙江、湖南、貴州、雲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

寬羽毛蕨形態特徵

寬羽毛蕨
寬羽毛蕨(2張)
寬羽毛蕨(Cyclosorus latipinnus)小型植物,高20-25釐米。根狀莖短,橫卧或斜升,先端及葉柄基部疏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漸尖頭,深棕色。葉簇生;葉柄長5-6釐米,粗1米,淡禾稈色,疏生短柔毛;葉片長15-22釐米,中部寬5-8釐米,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略變狹,二回羽裂;側生羽片4-6對(間或只有2對)幾無柄,近對生。斜展(或基部的對生,略斜向下),相距1.5-2釐米,下部2-3對略縮短,基部一對成三角狀耳形,長僅1釐米,中部羽片長3-5釐米,中部以上最寬,約1釐米左右,披針形,短漸尖頭,基部近圓截形或闊楔形,對稱,邊緣淺裂不到1/3,形成三角形粗大鋸齒,短尖頭;頂生羽片特長,約11釐米,基部寬2-2.5釐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為不等的圓楔形,柄長5-8毫米,深羽裂達2/3-1/2;裂片15-18對,三角狀披針形,急尖頭,彼此密接。葉脈兩面清晰,側脈在頂生羽片的裂片上7-9對,平展,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其頂端交結成三角形網眼,並自交結點伸向缺刻下的透明膜質聯線,第二對側脈伸達缺刻,第三對伸達缺刻稍上處的葉邊;側生羽片上的側脈僅3-4對,基部一對出自遠離主脈基部以上,以致其先端交結成梯狀三角形網眼,第二對起側脈圖式和頂生羽片相同。葉紙質,幹後綠色,上面近光滑,下面沿葉軸、羽軸及主脈有一二短柔毛及橙紅色的球形腺體,脈間疏生極短柔毛。孢子囊羣圓形,通常僅生於基部一對側脈的近先端,彼此接近,成熟時往往匯合,或生於第二對側脈中部以上,在羽軸兩側各排成1-2列,但在頂生羽片上每裂片約3對;囊羣蓋小,厚膜質,深棕色,上面密生短柔毛,宿存 [1]  [3] 

寬羽毛蕨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30-320米溪邊或山谷石縫中。

寬羽毛蕨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浙江(蒼南)、福建(南平、福州)、廣東(廣州,白雲山、南澳(邢福武等12001,IBSC)、梧桐山(陳珍傳等007229)、羊台山(張壽洲等1246) [4]  )、香港、海南(萬寧)、廣西(陵樂、大明山、南寧)及貴州南部。印度、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波利尼西亞及菲律賓均有分佈。 [1] 

寬羽毛蕨物種命名

秦仁昌(1938)組合了Cyclosorus subpubescens(Bl.),並將C. latipinnus和C.jaculosus列為該種的異名。根據Holttum的研究,這個種的基名Aspidium subpubescensBl.(1828)標本有若干類型,var. B.是大型植株,var. C.是小型植株,後者和Aspidium molle var. latipinnum Benth(1861)相似,在Fl. Malesiana ser. 2, 1(5):1981中,他組合了Christella subpubescens(Bl.)作為Aspidium molle var. latipinnus的合法名,並排除了C. jaculosus (Christ) H. Ito作為它的異名。1994年出版的台灣植物志第二版以Cyclosorus subpubescens (Bl. ) Ching作為Aspidium jaculosus Christ(1909)的合法名。鑑於C. subpubescens所代表的植物的多型性,作者未見該種的模式,按照標本室現有標本的特徵,本志暫時分別採用C. latipinnus和C. jaculosus兩種,而C. sub-pubescens分別作為該二種的異名的一部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