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市苗族侗族鄉

鎖定
寨市苗族侗族鄉位於綏寧縣西南部,東接長鋪子苗族鄉,南鄰通道萬佛山鎮、城步縣長安營鎮,西連樂安鋪苗族侗族鄉,北與鵝公嶺苗族鄉接壤,境內有黃桑國家級4A景區和寨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鄉政府現駐地寨市古鎮,距縣城長鋪鎮僅16公里,武靖高速公路繞城而過。全鄉總面積420平方千米,下轄27個行政村,2個社區,共267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3.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65萬人,佔總人口的82.8%,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大鄉。 [1] 
中文名
寨市苗族侗族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
地理位置
綏寧縣西南部
面    積
420 km²
政府駐地
寨市古鎮
人口數量
32000人 [2] 
著名景點
寨市古鎮
上堡古國
六鵝洞
曲幽谷
鐵杉林 展開
著名景點
寨市古鎮
上堡古國
六鵝洞
曲幽谷
鐵杉林
楠木林等 收起
車牌代碼
湘E

寨市苗族侗族鄉歷史沿革

寨市苗族侗族鄉歷史悠久,自唐代建城伊始就名“寨市”,在秦、漢時期就有先人在此居住,至唐、宋年間,為避戰亂,大量苗、侗族人遷徙至此,在寨市周邊以族(姓)為主,依山傍水建造吊腳樓,一姓一寨或一族一寨,寨子連成一片,寨內建交易市場,名“寨市”,集居住和商貿功能於一體,是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場。1983年,寨市分立為寨市鎮和寨市苗族侗族鄉;1992年,寨市苗族侗族鄉併入寨市鎮;1996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寨市鎮,設立在市苗族侗族鄉。2013年8月16日,在市苗族侗族鄉更名為綏寧縣寨市苗族侗族鄉。2015年底經鄉鎮區劃調整,原寨市、黃桑坪、朝儀鄉合併為現寨市苗族侗族鄉。 [3] 

寨市苗族侗族鄉行政區劃

全鄉轄27個行政村,2個社區。251個村民小組,16個居民小組。 [1] 

寨市苗族侗族鄉自然資源

旅遊資源豐富,有黃桑國家級4A景區、寨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水利資源豐富,現已建成巖塘電站、東風電站、下寨電站、巖壩塘等電站。有農業用地65.4萬畝,有林業用地5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 [1] 

寨市苗族侗族鄉經濟概況

2019年,完成全鄉國內生產總值5.2億元,同比增長8.1 %;完成財税總收入9564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萬元,同比增長11%。 [1] 
全鄉已初步形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紅薯、玉米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生薑、辣椒、黃豆、油菜、油茶、蔬菜等。園地主要種植柑桔、桃子、柚子、葡萄等。養殖業也以養牛、豬、羊、雞、鴨、魚為主。林產品除原木外,還有楊梅、香菇、木耳、茶油、栗子等。境內有工業企業8家。 [1] 

寨市苗族侗族鄉人口民族

寨市苗族侗族鄉境內漢、苗、侗、三族雜居,其中少數民族2.65萬人,佔總人口的82.8% [4] 

寨市苗族侗族鄉風景名勝

寨市古鎮。原綏寧縣縣址,唐代稱徽州,宋元豐四年(108l年)徽州為蒔竹縣。宋崇寧二年(1103年)綏寧縣,隸屬邵州。1955年縣政府遷往長鋪鎮,歷史悠久的在市才結束了長達千餘年的老縣城歷史。地處湘西南邊陲,是西通廣西,貴州的必經之地,清澈的蒔竹水繞城而過,四周山巒疊嶂,翠林如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居住着漢、苗、侗等多個民族。古城建有餘古城牆,開有東、南、西三門,城內主要街道由清一色的石板鋪成,兩邊店鋪林立。城內外建有觀音堂、孔子廟等著名建築,共有九廟、四祠、三會館、兩庵、兩閣、鍾古樓、八角亭、花橋、九龍觀等,處處都藴含着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宗教文化、民族風情,堪稱最佳旅遊勝地。 [4] 
高功山哨所。我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解放全中國,當年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曾轉戰於湘西南各縣。在綏寧寨市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也寫下了一篇篇戰績卓著的偉大歷史篇章:
1930年12月24日,鄧小平和張雲逸同志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七星坡和偽城防軍,展開了一場鏖戰,從而一舉攻克了綏寧縣城。後有詩人感於此偉績,賦詩讚誦:“七星高照瑞氣盈,青翠欲滴盡松林;當年紅軍血染地,天靈地秀滿園生。” [4] 
1934年9月,任弼時、王震、肖克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八千餘人,由城步進入綏寧,在寨市高功山和七星坡一帶與偽團防隊和義勇軍展開了一場激戰,經過了一天的戰鬥,結果打的偽軍潰不成軍,抱頭逃竄。 [4] 
西河老街。清乾隆年間已初具規模,雖歷經兩百年的時代變遷,仍保持着原有的古老特色,是寨市唯一保持完好的舊城老街。龍家祠堂大門上的青石雙龍浮雕及楹聯和沿街灰褐色的店鋪應證着這條老街的歷史滄桑。 [4] 
昔日整條街中間以青石板鋪成,石板兩側為卵石排就。街道兩邊店鋪毗鄰:客棧、酒後、南雜、裁縫、鐵匠、屠宰、剃頭匠等應有盡有。商賈雲集,生意興隆,相當繁華。 [4]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始建於1938年,位於綏寧縣城西南部的古鎮寨市,為紀念盧溝橋事變一週年而建,碑高3.4米,四稜形,磚體結構。碑心為青石板,高183釐米,寬23釐米,鐫刻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9字,隸書,陰刻。碑座上刻有綏寧縣為抗日救國而英勇捐軀的先烈們的名字和事蹟。
2015年寨市鄉政府對抗日紀念碑進行了搬遷,與高功山哨堡、紅軍戰壕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征戰綏寧指揮所舊址”等景點連為一體。碑正面鏤刻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背面鏤刻“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抗日紀念碑設計質樸自然、莊嚴肅穆、寧靜安詳,以表達對抗日英烈們的崇敬和無限緬懷之情。 [4] 
抗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指揮所舊址。1930年12月20日,紅七軍4000餘人,在軍長張雲逸、政委兼前委書記鄧小平的帶領下,由廣西經通道縣,攻佔了當時的綏寧縣城——寨市。紅七軍起義以來因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而攻佔寨市是紅七軍北上以後打的第一個勝仗,因此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鄧小平同志率軍攻佔綏寧寨市後,在此休整了兩天兩晚。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第259頁對此次戰鬥有詳細的記述。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指揮所舊址——龍氏宗祠始建於宋代,系磚木結構的二層四合院,龍氏宗祠門聯、浮雕精美,鰲頭高聳,充分反映了湘西南苗侗族地區的建築特點,我們已經恢復鄧小平同志住所,並將建成展覽館開放。201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指揮所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六鵝洞瀑布。位於曲幽谷上游在茂密的叢林中,有一近40m高的瀑布,寬約兩丈,飛流直下,猶如一塊從天而降的白簾。水流呈直角下瀉,下部敞開近70m寬,注入深潭形成水簾。潭上方10m處,有一尖石突出,使水珠飛濺,猶如蓮花開放。瀑布直瀉擊起的水珠飛濺百米之外,在盛夏之日仍感涼風嗖嗖,每逢斜陽西照,或雨過天晴,水簾就會呈顯出一道彩虹,蔚為壯觀。瀑布的左側有一巖洞,約一人高,半露水面,神秘莫測。瀑布時而秀美,時而壯觀。關於六鵝洞瀑布名稱的來由,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美麗傳説。相傳玉帝之女七仙姑,下凡與董永“天仙配”之後,其他的六姐妹受到更加嚴厲的管束,很久都不敢下凡遊玩。一年,王母娘娘想吃人間的楊梅,放六姐妹下凡尋找美味楊梅。六個仙女駕雲駕霧來到凡間,遊歷到此處,發現此處紅梅點點,於是十二隻巧水如彩蝶翻飛,將楊梅帶回天庭,王母娘娘對人間山果讚不絕口,命六姐妹每日採摘,六位仙女從此如脱籠之鳥,每天都藉機在瀑布山水間盡情嬉戲、遊玩。很快,夏季來臨,楊梅已過季,六仙女必須返回天庭,可六位仙女已經被這片美麗的山林深深吸引,一想到返回天庭後又將失去自由,都不忍離去,怎麼辦?大姐靈機一動,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讓眾姐妹施法,將此處載滿桑樹,以後就以採桑養蠶織錦鍛為藉口,經常自由地往返人間。主意一定,眾仙姑説幹就幹,騰雲駕霧,飛往各地,採來了桑樹苗和五顏六色的花卉,灑遍山野……看到羣山到處長滿了翠綠的桑樹,剎是好看,姑娘們就將此地取名為“黃桑”。 [4] 
曲幽谷。曲幽谷位於六鵝洞瀑布的下游,是一長約4.5公里的深山峽谷,這裏兩岸羣山徒峭、森林茂密,古樹眾多,水流跌宕,魚蟹遊行,一條小溪從谷底穿流而出,小溪兩側遍是杜鵑,每年4~5月,兩岸杜鵑花開,奼紫嫣紅,極為壯觀,花開花落,又形成“十里花溪”。據不完全統計,整個保護區內有動植物2007種,有的説更多,其中藥用植物800多種,觀賞植物200多種,植物品種繁多,每立方厘米釋放的負氧離子 ,居全省第 。來到這幽靜秀美的環境中休閒漫步,一邊呼吸着清新的空氣,一邊欣賞色彩繽紛的山花野草,傾聽清脆婉爾的陣陣鳥啼聲,頓時將鋼筋水泥城市的喧囂拋卻九霄雲外,真可謂是“三養”啊——養眼、養腦、養心。
春夏兩季,峽谷兩旁的中國蘭、山茶花、櫻桃花、杜鵑花、含笑花、白玉蘭花競相開放,爭芳鬥豔,景色醉人,秀冠一方。一條清澈的溪水從峽谷中婉蜒穿過,延綿十里,時而文靜、平緩,時而激瀑飛揚。曲幽谷又稱“十里花溪”。地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不僅有南方的特色林木,也有北方特色林木,樹木有銀杏、鵝掌楸、穗花杉、華南五針松、楠木、美女樟等多種植物,野果類的有獼猴桃、楊梅、板栗、核桃、山楂、櫻桃、李子等等,真正彙集了南疆北國、五洲四海精華,是座花開四季、果結週年的森林大公園,同時,還有林麝、紅腹錦雞、白鷳等珍禽異獸雲集在森林裏,給古老的林海增添了無限生機。 [4] 
鐵杉林。鐵杉林位於海拔1080米的源頭山上,這裏生長着我國迄今為止僅存的一片鐵杉羣落,於1984年林科所在考察林業資源時發現共有大大小小的鐵杉38株。還有一株屹立在北面山坡,就是這株最早被科研專家發現並公佈於眾。鐵杉全稱叫長苞鐵杉,原屬松科類植物,稱為“杉”是一種習慣性的稱呼。它是第四世紀冰川時期的孑遺植物,在經歷了地球不斷變優,終於於400年前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了。它是非常珍稀的樹種,全世界也只散在的生存了一些單株的鐵杉,象三四十株樹生長在一起的,我國僅此一處,因而它又稱之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它與旁邊生長的樹木迥然不同,自成體系,我們又稱之為“鐵杉王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