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鋭

(原陝西師大民俗文化學副教授)

鎖定
寧鋭,1936年農曆3月15日出生,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中共黨員。任陝西師大民俗文化學副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等職,長期堅持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結合,足跡幾乎踏遍了三秦大地。為本省培養了一大批民間文藝骨幹隊伍。 [1] 
中文名
寧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6年
畢業院校
西安師範學院語文專修科
職    業
民俗學家
主要成就
堅持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結合
出生地
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
代表作品
《藏漢人民友誼的頌歌》《阿凡提説試論》《伊斯蘭教與回族民俗》
政    黨
中國共產黨
職    稱
副教授

寧鋭基本情況

寧鋭,1936年農曆3月15日出生,陝西咸陽市秦都區人,中共黨員。陝西師大民俗文化學副教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西安市社會科學院。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三秦文化學會研究員。中國閩江文藝家協會、中國民俗學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中國俗文學學會、中國歌謠學會、中國寫作
寧鋭 寧鋭
學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西安市社科聯常委,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省民俗學會顧問,省民俗學會顧問,省民俗攝影協會顧問,《神州民俗》雜誌社顧問,《發現》雜誌社顧問,《三秦美食》雜誌社編委。

寧鋭主要經歷

畢業於西安師範學院語文專修科,1957年留校工作,從事行政工作多年,後入陝西省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1982年入北師大“民間文藝學教師進修班”學習,導師為鍾敬文先生。長期堅持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結合,足跡幾乎踏遍了三秦大地。為本省培養了一大批民間文藝骨幹隊伍。自1984年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開展以來,他全力以赴,不計報酬,審閲地縣卷手稿數百萬字,付出了大量心血。是寶雞、咸陽、渭南三個地市卷名副其實的顧問,為三套集成省卷編委、省故事卷副主編

寧鋭學術成就與著作

教學上先後開設《民間文學》、《民俗學》、《中國民俗》等多種課程。自編教材有《民藝學與中國神話》、《民俗學簡論》、《傳説學基礎》。撰寫論文文章《藏漢人民友誼的頌歌》、《阿凡提説試論》、《伊斯蘭教與回族民俗》、《大西南的彝族風情》、《三秦民俗文化漫論》、《巴山民俗與民歌》、《漫話中國酒文化》、《中國茶俗與茶的傳説》、《一個偉大文化神的永久紀念》、《孫思邈的傳説與耀縣二月的廟會》近百篇。
多篇論文獲得省級以上優秀論文獎。參與《語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俗文化叢書》(山東教育出版社)、《陝西名優土特產》(陝西人民出版社)、《中國俗文化叢書》(山東教育出版社)的編纂,任編委。主編《中國民俗趣談》(三秦出版社)、《中國民間童話精華》(未來出版社)。世紀寄語《傳承. 融合.創新.發展》已被收入《當代思想寶典》(中國經濟出版社)。
寧鋭主編的作品 寧鋭主編的作品

寧鋭榮譽

曾獲陝西省文化廳、文化部藝術學科紀念獎、省民間文學集成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編輯一等獎,同時被評為“中國 民間文學集成先進工作者”、“陝西省優秀民間文藝家”。曾多次應邀出席全國性學術會議,為溝通省際文化合作,繁榮民間文藝,弘揚祖國優秀民俗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業績被收入《中國當代民間文學家辭典》、《中國文藝家專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大辭典》、《中國知識經濟研究人才大典》等。

寧鋭保護“花兒”

民俗學家寧鋭表示,在大西北的民間文藝園地裏,兩種民歌各領風騷,獨樹一幟:一是信天游(含山曲兒、爬山歌),一個便是“花兒”。“花兒”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民俗旅遊的開發重點。在“花兒”的保護與旅遊開發方面,寧鋭認為,民俗旅遊已成為21世紀旅遊業的主流方向,旅遊的六要素是食、住、行、遊、娛、購。而“花兒民俗文化在特定條件下展示的內容遠比這“六要素”要豐富得多,“比那些‘白天看廟,黑了睡覺’的一日遊、三日遊要有趣得多。‘花兒’與大西北人民羣眾的生活密切相關,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連。蓮花山、二郎山松鳴巖等多種形態的人數過萬甚至10萬人以上的花兒會,已經成為甘肅境內一些地區的獨特的節慶活動。因此,要做好這個產業,需要整合人力物力進行大的投入。”

寧鋭保護文化

寧鋭表示:陝西省地處黃河中游,兼跨漢水上游,戰國時大部分是秦國的疆域,故簡稱“陝”或者“秦”。陝西由三個不同的地域組成,即陝南山地、關中平原陝北高原,故陝西又簡稱“三秦”。“三秦”在歷史上有它另外的含義,但到了當代,“三秦”已被人們普遍視作“陝西”的代名詞。陝西人自稱“三秦兒女”。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三秦”則更能形象精當地説明陝西地域文化特徵,而這種地域特徵,也給陝西民俗文化帶來了不同的色彩。陝北民俗文化是三秦民俗文化一個重要的亮點,是陝北人民歷史和精神活動的總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寧鋭作品

富豬哼春
富豬哼春春意鬧,
豬號“烏金”聲譽高。
豬的別名很是多,
“豕”、“豚”、“彘”、“豨”人知曉。
公劉遷豳民喜豬,
家家家家離不了。
豬的渾身都是寶,
肉、皮、鬃、骨沒廢料;
食、療、工業都需要,
民俗豬 民俗豬
肥頭大耳很厚道。
豬多肥多糧滿囤,
有機肥料田禾好。
豬的毛病似太多,
優艮品性也不少:
一分為二察世情,
切忌盲目順風倒。
中華大地豬俗濃,
三天三夜説不了。
人們常笑豬八戒,
藝術形象實在妙;
西天路上沒有他,
誰把真經能取到?
人間征程多曲折,
和諧社會總會到;
説到這裏算一段,
日子越過越快了。
一年360天
爭分奪秒身心好!
民俗專家 寧鋭
2006年12月末於陝西師大
參考資料
  • 1.    寧鋭  .商洛學院人文學院[引用日期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