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坑村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下轄自然村)

鎖定
富坑村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中國傳統村落,全村村域總面積12.71平方千米。 [2] 
富坑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温和,光照充足,村內有2座有200多年曆史的古民居“大夫第”和“太史第”,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鬆口客家山歌廣東漢樂 [2] 
2019年6月6日,富坑村被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中文名
富坑村
村落屬性
自然村
所屬政區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
村域面積
12.71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農業
主要景點
大夫第、太史第
保護級別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批准時間
2019年6月6日

富坑村村落歷史

據鄒氏族譜考證,富坑大姓鄒姓於明朝從福建長汀遷至大埔青溪,再遷至富坑青草湖,富坑村形成。
吳氏延陵開基始祖松溪公於康熙、雍正年間在富坑創立祠堂,有吳氏族譜可考。 [2] 
2016年9月,富坑村三面光水渠開始動工建設。
2017年2月,富坑村三面光水渠工程全面完成。 [3] 

富坑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富坑村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松東片,距離鬆口鎮行政區約13.5千米,下轄青草湖、大虎坑、小虎坑三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12.71平方千米。 [2] 
  • 地形地貌
富坑村屬丘陵山地地貌。 [2] 
  • 氣候
富坑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温和,光照充足。 [2] 
  • 水文
富坑村富含水源,有多條坑水流經村莊,供居民生產生活。村中共五座石拱橋、七座陂頭、圳道設施6000米、三座水電站。其中小虎坑陂頭就能灌溉40畝,座落於青草湖的松東水電三站緊靠南山,廠房面積約150平方米,仍利用溪水發電。 [2] 
  • 土壤
富坑村地質為前泥盆系變質岩,各種岩石風化形成不同的自然土,主要有黃壤、紅壤、赤紅壤、紫色土。 [2] 
  • 動植物
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針、闊葉混交林,森林資源豐富,地表多為蕨類植物覆蓋,主要有雞籠草、芒草、黃草等,還有雞骨草、夏枯草、金銀花、茅根等藥材。多松、杉、楓、荷、桉等林木,山林中常見野豬、蛇、蜂、斑鳩、鷓鴣、燕雀等。 [2] 
  • 自然災害
富坑村中有時出現山體滑坡、水災、霜凍等災害。 [2] 
自然環境

富坑村村落格局

富坑村選址理念

村落保存大量完好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這些民居多建在山腳或山腰,屋後森林密佈;或沿坑水、溪水而築,門前溪流眾多,村莊整體錯落有致。 [2] 

富坑村空間佈局

富坑村莊沿山腳、山腰、山坑分佈,呈現羣落。村口建有富豐宮,香火較旺;青草湖有建於清朝的“將軍壇”,因開公路而二次拆遷;2座有200多年曆史的古民居“大夫第”和“太史第”。小虎坑有一株500年以上樹齡的大楓樹。清代富坑村辦有私塾,三個自然村各有一個書齋,民國時期在大虎坑村合辦富聲小學,1952年改為公辦。 [2] 

富坑村經濟社會

富坑村人口

富坑村人口大多為漢族。 [2] 

富坑村經濟

富坑村以金柚種植為主導產業、蜜蜂養殖為主要產業、雞鴨豬飼養為主要輔助產業。截至2017年的產業調查統計,富坑村20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户發展的種養產業中,合計有柚樹3150棵(16户)、蜜蜂152箱(5户)、雞鴨900只(10户)、生豬125頭(3户),實現家家有產業、家家有主業。 [3] 

富坑村基礎設施

富坑村投入自籌資金20多萬元,架設路燈60多盞,截至2017年,全村共有路燈128盞,實現全村覆蓋;2017年,富坑村爭取到省水利廳的行業資金453萬元,水渠全長8.5千米,貫穿全村農田640畝。2017年,富坑村投入自籌資金10多萬元,完成道路硬底化30多米,全村硬底化道路長3.8千米左右,基本全部完成。 [3] 

富坑村歷史文化

富坑村地名由來

富坑村,又名虎坑村,村中發現有鎢礦資源,加上森林資源豐富,出產大批柴、炭、竹、木等產品,人們又嚮往富裕生活,因而得名富坑村。又因“富”和“虎”客家話的發音相近,所以今村民習慣稱“虎坑”。 [2] 

富坑村傳統民俗

  • 節慶活動
春節,農村習慣除夕至初五為春節。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稱年二十五)是“入年界(架)”。人們着手購買年料。除夕之日上午敬天神,下午祭祖宗,午夜接財神。年初一早飯後大家相互拜年,亦有獅隊到各家拜年、參神,主人給予紅包表示感謝。年初二是出嫁女回孃家(當地人稱“轉妹家”)的日子。年初三初四大部分人走親訪友,年初五“出年界”,年初七各家户吃“七樣菜”,這時是進入春節尾聲。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日,俗稱“過月半”,有鬧元宵的習俗。和鬧元宵結合在一起的是“升丁”,當地民眾稱“賞燈”。即是生了男孩的家庭在新燈籠
上寫上“百子千孫”、“財丁興旺”後,到祠堂上燈(升丁),祈願新丁平安長大,節節高升。
清明,當地百姓用“清明粄”、三牲、紙寶到祖先墓前祭拜。
太陽生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為太陽生日,是日,家家户户吃炒壽麪。
端午節,又稱五月節,這天各家以粽子、三牲、紙寶等先敬天神後祭祖,還有賽龍舟習俗。
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當地民眾備三牲、紙寶等祭拜祖先。有些家户去墓前祭拜,有些族姓設宴招待親朋。
八月祚福,農曆八月初三。對當地百姓來説,這是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這天每家像過節一樣殺雞殺鴨、敬天神、訪親朋。早期一些村寨有“扛公王”活動。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是日,各家備好月餅、花生等拜祭明月,然後圍坐賞月。 [2] 

富坑村非遺項目

  • 鬆口客家山歌
鬆口山歌伴隨着客家人的南遷而產生、發展、傳播,是中國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一朵奇葩。歌詞以江南吳音山歌的四句七言格式,藝術上保留了中國古代《詩經》的特色,唱腔則從四句八句板,又稱四句落板。 鬆口山歌內容豐富多彩,語言質樸淺白,意境含蓄,唱腔優美,長於敍事抒情,具有濃郁的客家文化和地方特色,為海內外客家人所喜愛,是極其寶貴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2006年,梅縣鬆口山歌“千人山歌大對唱”——《客家山歌特出名》成功表演,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 歷史悠久,羣眾喜聞樂唱的鬆口山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弛名中外,喜愛鬆口山歌的歌手代有新人。 2007年,鬆口客家山歌被公佈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鬆口客家山歌 鬆口客家山歌
  • 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着歷代漢民族的南遷,自4世紀魏晉以來,漢民族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南徙。尤以13世紀宋亡前後,南遷規模最大,南遷的漢民族居住在粵東、閩西、贛南。先入為主,後至為客,當地人稱他們是“客家”。 客家人帶來了異鄉習俗,還帶來了古代的中原音樂文化,“中州古調”、 “漢皋舊譜”就是世代相傳的舊有樂譜。據此,廣東漢樂已有1600多年曆史,即使是宋亡前後起算也有700多年了。廣東漢樂作為廣東省地方民間樂種之一,有自己的完整體系和藝術風格。傳統廣東漢樂所用樂器有文樂和武樂之分,文樂類特色樂器有頭弦、提胡、椰胡、嗩吶和箏;武樂類特色樂器有大鑼、豌鑼、當點。廣東漢樂曲目豐富,演奏形式多樣。 富坑村民傳承着廣東漢樂,村民們農閒時節或歲時佳節常常一起演奏(唱)廣東漢樂,自娛自樂。 2006年,廣東漢樂被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

富坑村榮譽稱號

時間
榮譽稱號
授予單位
2019年6月6日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