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寄裴衡

鎖定
《寄裴衡》是唐朝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首聯即直寫當年分離之地蕭條到極點;頷聯以疊加手法渲染秋日的蕭瑟;頸聯以沈約和潘岳自比,傷嘆自己無才和日益消瘦;尾聯直抒心緒的憂鬱灰冷。全詩着意渲染秋日景色的蕭瑟寥落,極寫淒冷如灰的低沉情緒。 [1]  該詩起句倒裝得勢,結句迴應,章法完密。 [2] 
作品名稱
寄裴衡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寄裴衡作品原文

寄裴衡
別地蕭條極,如何更獨來。
秋應為黃葉,雨不厭青苔。
沈約只能瘦,潘仁豈是才
雜情堪底寄,惟有冷於灰。 [7] 

寄裴衡註釋譯文

寄裴衡詞句註釋

①裴衡:人名。字無私,作者的親戚。
②別地:往日惜別之地。
③沈約:人名。字休文,五代時人,曾有志於台司,而不為梁武帝所用,故上書稱病。
④潘仁:即潘岳。字安仁,魏晉時人。少年以才學著稱。
⑤堪底寄:有何可寄。 [7] 

寄裴衡白話譯文

之前與你分別的地方特別蕭條,這次獨自來怎麼覺得更加蕭條了?
這秋日裏樹葉紛紛變黃凋零,秋雨打在長滿青苔的石階上。
如今我因想念你,像沈約那樣消瘦了,又如何能説自己的才能比得上潘岳?
這離別的愁緒我又怎能寄給你,只是覺得這心比灰燼還冷就是了。 [4] 

寄裴衡創作背景

《寄裴衡》是作者為表達自己對摯友的深情懷念,並抒發自己孤居失意的愁情而創作的一首懷人詩。 [1]  一説創作時間不詳; [5]  一説此詩作於大中五年(847年)王氏亡後不久,詩人將赴東川梓幕時。 [6] 

寄裴衡作品鑑賞

寄裴衡整體賞析

全詩着意渲染秋日景色的蕭瑟寥落,極寫淒冷如灰的低沉情緒。 [1] 
該詩首聯即直寫當年分離之地蕭條到極點,但自己仍然獨自來舊地緬懷,可見對友人意念之深。頷聯以疊加手法渲染秋日的蕭瑟,所謂屋漏更遭連夜雨,黃葉本已凋零,秋風卻偏偏迅猛吹來,青苔本已荒冷,秋雨仍頻頻敲打。秋風秋雨,黃葉凋零,青苔遍地,好一派淒涼景象,這裏的寫景顯然也有對自身身世淪落的傷感,即是指自己的景況恰如凋零的黃葉又遭風雨侵凌。景情渾融,妙出自然,空靈無跡。頸聯以沈約和潘岳自比,傷嘆自己無才和日益消瘦。尾聯直抒心緒的憂鬱灰冷,雖然對友人深深懷念,但自身是這般潦倒,沒有什麼可以告慰於友人的。以灰冷比心緒,是商隱常用的比喻,如“一寸相思一寸灰”,含意即相同,這樣的比喻極寫心緒的低落,可見詩人心情的極度失望。此聯和首聯呼應,以“蕭條極”和“冷如灰”相對,寫得非常悲涼沉鬱。 [1] 

寄裴衡名家點評

清·屈復《玉溪生詩意》卷四:“一、二悔自己不當重來昔日別離之地。三、四搖落之景。五、六飄零之人,所以致有此冷灰也。” [2] 
清·馮浩玉溪生詩集箋註》卷三:“蓋情之蕭條,較地尤甚矣。逐層剝進,不堪多讀。” [2] 
清·張採田《李義山詩辨正》:“起句倒裝最得勢……結句迴應,章法極完密。” [2] 

寄裴衡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孺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多用憂鬱感傷調子,慨嘆個人的淪落和世運的衰微。最為人稱頌的是一些纏綿悱惻的愛情詩。有《李義山集》。 [3] 
參考資料
  • 1.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0.12:342-343
  • 2.    周蒙,馮宇.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 8[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08:463
  • 3.    王開洋,盧克之.鍾祥名勝詩詞鑑賞與評析[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09:161-163
  • 4.    張逸塵.李商隱[M].北京:台海出版社,2022.01:93
  • 5.    (唐)李商隱著;張強,劉海寧解評.李商隱集[M].太遠: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274
  • 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三台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李商隱梓州詩今譯.無:無,1994.01:158
  • 7.    孫建軍,陳彥田主編;於念等撰稿.全唐詩選注[M].北京:線裝書局,2002.01: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