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家馬

(馬科動物)

鎖定
家馬(學名:Equus caballus caballusEquus ferus 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5000多年前被人類馴化為家畜,用於拉車、耕田、比賽、打仗等,經過改良和培育,已有200多個品種。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釐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釐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釐米。
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複雜,以騮、慄、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温,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聽覺和嗅覺敏鋭。
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原產於中亞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紀後,才被歐洲殖民者帶到美洲和澳洲地區。是最為重要的家畜之一。
中文名
家馬
拉丁學名
Equus caballus caballus、Equus ferus caballus
外文名
Domestic Hors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奇蹄目
馬科
馬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家馬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品    種
American Miniature Horse
.
Arabian Horse

家馬物種學史

馬的化石非常豐富,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於五千七百萬年前的北美洲,時值始新世。始祖馬個頭只有狗那麼大,弓背,四肢長了多個趾頭(前腳四隻趾頭,後腳三個)。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發展。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羣,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 [1] 
現代馬的最直接祖先是出現於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馬,而現代馬則在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北美洲一直是馬和馬類動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馬從這裏起源並向四周輻射。馬通過冰川時期形成的白令陸橋擴散到歐亞大陸,在上新世進入非洲,成為非洲大陸動物羣的重要一員。馬也通過中美地峽向南美洲擴撒。最晚到大約兩萬年前,馬在北美洲徹底滅絕,南美的馬滅絕得更早。原因仍是謎。有人認為跟美洲印第安人過度捕獵有關。從此,在近五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裏作為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沒有了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馬帶回了美洲。《發現》(Discovery)製作的一期關於馬的節目裏説道“當印第安人第一次見到西班牙人帶來的馬的時候,感覺像是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1] 
在歐洲和亞洲的馬匹,在不同的氣候下發展並很好的生存。在冰河時代結束時,共有四種類型的原始馬:
大森林馬(Equus caballus silvaticus):又稱大洪水馬(Diluvial),近1萬年前在斯堪的納維亞存在,3000年前在各地馴化。這種原始的馬有一個沉重的堅固的大馬蹄,皮毛像王個厚厚的粗外套。 [1] 
普氏野馬Equus caballus Przewalskii):該亞洲野馬或普氏野馬,是倖存的史前馬。這些馬是由俄國探險家普舍韋齊(Przewalski)在中亞重新發現的,並由動物學家波利亞科夫(J.S. Poliakov)於1881年命名和編目記錄。它們的體型相當短,一般暗褐色,背部有條紋,有時腿部也有條紋。該普氏野馬被認為是阿拉伯和其他東方馬的祖先。 [1] 
歐洲野馬Equus caballustarpans):歐洲野馬在沙漠氣候中被發現,生活在俄羅斯南部。由於這些野生的種馬通常攻擊和殺害馴化的種馬,而被人類獵殺。到了19世紀後期,大多數野生歐洲野馬被殺害。但他們一直與家養的馬的混血種血統並沒有消失,而在野外,也有生存。它們的大小和外觀和亞洲野馬相似,帶有棕褐色,背部有條紋,鬃毛和尾巴黑色。據認為,在亞洲野馬和歐洲野馬是現代温血馬品種的祖先(馬的血統混合)。 [1] 
苔原馬(Tundra Horse):苔原馬起源於西伯利亞東北部,這種馬的遺骸在尤馬(Yuma)的山谷被發現。據推測,這種原始的馬可能是祖先的小雅庫特小馬(small Yakut ponies),但不認為它已經影響了其他現代馬品種的發展。 [1] 
現代馬(Modern Horses):現代的馬匹,在高度、大小和顏色的變化很大。微型馬高度大約86釐米,而重型馬肩高可達到182釐米。有能行走的四條腿,一般有四個步態:步行、小跑、慢跑和快跑,但一些所謂的種步態(gaited)的馬,如美國乘騎馬種(Saddlebred)和田納西走馬有三個或五個步態。它們具有沿着頂部至頸部一直到尾巴的貌似流動的鬃毛。 [1] 
現代飼養的馬是由歐洲野馬馴化而來的。野生的馬已經滅絕。馬的進化歷程充滿了艱難險阻。馬科動物曾經是如此繁盛,前後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後卻只有一個屬六七種殘存至今。馬的興衰歷程實際上是奇蹄動物的興衰歷程,奇蹄動物在現代普遍呈衰落的趨勢。 [1] 

家馬形態特徵

家馬規格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釐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釐米,所謂矮馬僅高60釐米。 [2] 

家馬結構

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蹟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
家馬 家馬

家馬感官

聽覺和嗅覺敏鋭。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是站着睡覺的。 [2] 
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並且只有這一種動物可辨別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 [2] 

家馬牙齒

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家馬毛色

皮毛春、秋季各脱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温,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毛色複雜,以騮、慄、褐色、青和黑色居多;馬的毛色與其品種沒有很直接的關係,除了少數品種有其特定的毛色或花色外 (例如:維也納的西班牙馬術學校的利皮札馬都是灰色;美國花馬則是花色)。
毛色 毛色
大部分的品種都有各種毛色。有幾種常見的毛色;也有由兩毛色組成的花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灰色,或説青色,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當作做它是白色,絕大部分人們看過的白馬其實都是灰色。它剛生下來的時候毛色非常的深,四、五歲時身體慢慢轉為淺灰色,但是四肢還是深灰色,十幾歲以後就變成全部都是白色,但是如果如果翻開它的毛,可以看到它的皮膚還是深灰色的,所以流汗以後也是深灰色的。真正的白馬非常少見,它就像人類的“白子症”一樣,生下來就是白色的,皮膚則是粉紅色。

家馬標識

馬臉上的花紋分“星”、“細流星”、“長流星”和“白麪”。在馬的四肢,膝蓋或膝蓋以下到蹄上方,也會有長短不一的白色部分,有長襪形、短襪形、貂皮形等。或是也有稱為白系、白距、白球節、白蹄冠等的標識,四隻腳的標識不見得一樣。馬蹄的顏色有藍蹄 (藍灰色)、白蹄(乳白色)、及藍白交錯得條紋蹄三種。條紋蹄的條紋一定是直條紋的,沒有橫條紋的。除了以上自然的標識之外,人們往往會在馬的大腿或肩膀烙上特別的標識,用來識別特定的品種或是擁有者。那是用熱的烙鐵燙在皮上,做成永久性的標識;或是以極低温的液態氮,破壞毛皮的色素細胞,使以後長出來的毛都是白色的,也可製造烙印的效果。 [3] 
馬臉和馬蹄 馬臉和馬蹄

家馬馬種分類

家馬血統

純血馬純血馬是世界最快的馬種,也是最名貴的馬種。用於賽馬或障礙賽馬。18世紀後純種馬引入許多國家,用於賽馬或用以改良當地品種。純種馬頭形優美,身軀修長,胸闊,背短。腿骨短,腳步輕快,步幅長。性敏感,易激怒。身高平均163公分、體重平均約450公斤。通常為栗色、紅棕色、棕色、黑色或灰色。速度快,耐勞。
純血馬的體質外貌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典型快馬特徵,極其細緻乾燥而並不衰弱;神經系統高度敏鋭靈活,反應極快而並不狂躁。純血馬的一切組織、器官、系統乃至體液內分泌等生化反應類型都好象是專為競速而生成。曾有報導:一匹純血馬的心臟重達8公斤。令人吃驚的是純血馬的腱幾乎和同等直徑的銅絲抗拉力相仿,甚或超過之。一匹“愛爾蘭舞蹈家”身價高達三千萬美元。
純血馬以其短距離速度快聞名於世。賽馬跑速歷來居世界最高紀錄,其步法確實步幅大、較快而有彈性。據統計1000米最佳紀錄為53秒7,純血馬仍是跳高和跳遠世界紀錄的創造者,在騎手騎乘下跳遠紀錄為8米30,跳高紀錄為2米47。純血馬雖然速度很快, 但持久力稍差,不善於長距離賽跑。 [4] 
矮種馬:英語:Pony,又稱小馬,一種小型馬的總稱,某些有特別外型,在特定地區被培育出來的小型馬品種,也可以被稱為矮種馬。跟一般馬相比,矮種馬的鬃毛、尾巴與全身皮毛通常較厚,腿較粗短、骨骼較粗。
成年矮種馬身高在106釐米以下的馬。因其小巧玲瓏、天資聰穎、性情温順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可用於觀賞、娛樂、實驗和勞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為數量稀少,更顯得尤為珍貴,可以説是馬中之寶。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國的設特蘭矮馬和中國的德保矮馬。其實中國也有着豐富的矮馬資源,中國矮馬與設特蘭矮馬是公認世界矮馬的兩大源流。 [4] 
半血馬這是國外的一種叫做奧爾洛夫的馬與中國伊利馬雜交出來的品種。它的體型要比純血和温個子明顯矮小很多。性格温順、容易與人親近。中國新疆的八一軍馬廠就是這種馬的繁育基地。這種馬的速度要比國產馬快一些,個子高一些。它的技能略遜於國外馬匹。但比國外的馬匹易於飼養。 [4] 

家馬體質

濕潤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發達,肌健、關節明顯,肌肉比較鬆弛。這類馬的性情多遲鈍,不夠靈活。挽馬中較為多見。
乾燥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不發達,關節、肌健的輪廓明顯,皮膚較薄,被毛短細,性情活潑,動作敏捷,多見於輕型騎乘馬。
細緻型馬:頭小而清秀,骨量較輕,皮薄毛細;性情靈敏。
粗糙型馬:頭重、骨粗、皮厚,毛粗長,多見於草原上的馬。
結實型馬:頭頸與軀幹的結合勻稱協調,軀幹粗實,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結構緊湊。
事實上,很少見到單一體質類型的馬。一般都是以某種類型為主的混合型。如:濕潤粗糙型和濕潤細緻型等。乾燥細緻型多見於乘用馬。而我國的蒙古馬、哈薩克馬多屬粗糙結實型。伊犁馬和三河馬則多屬於乾燥結實型。 [3] 

家馬名馬品種

奧爾洛夫馬(Orlov trotter):
奧爾洛夫快步馬一直是世界最優秀的快步馬品種之一,至今有225年的歷史,是俄羅斯國家的象徵,名稱得來於女沙皇葉卡婕林娜的重臣阿列克謝.奧爾洛夫公爵,他通過引進近東和西歐大量的良種馬匹,在私人馬廄中成功繁育出廣受世界歡迎的奧爾洛夫品系。
奧爾洛夫馬身型健壯、高大,毛色為灰色、棗紅色、黑色或紅棕色;運動形態優美、運步輕快、耐力持久;性情温馴而活潑,悍威強,繁殖性能好,適應性強,適用於各種馬術馬賽。 [5] 
阿拉伯馬(Arabian horse):
阿拉伯馬原產阿拉伯半島,屬乘用型品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馬種,長久以來,阿拉伯馬都以美麗、聰穎、勇敢、堅毅和浪漫而聞名於世,它優異的血統被用來培育各種適用於現代賽馬、馬術和休閒娛樂的馬種。
阿拉伯馬體格不大,具有典型的騎乘馬外形,較其他品種馬少一個腰椎和1~2個尾椎,毛色主要為青色,騮毛、慄毛次之,黑毛少見,在頭和四肢下部常有白彰。薩達姆在位時,曾擁有70多匹純種阿拉伯馬。它們氣質敏鋭而温順,易於調教,擁有傳奇般的耐力,在各種長距離騎乘的領域表現舉世無雙。 [5] 
阿哈爾捷金馬(Akhal-teke horses):
阿哈爾捷金,俗稱“汗血寶馬”,產於土庫曼斯坦,歷史上大都作為宮廷用馬,亞歷山大·馬其頓、成吉思汗等許多帝王都曾以這種馬為坐騎。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它們也被稱為“天馬”和“大宛良馬”,世界上僅有2000匹左右。
阿哈爾捷金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富有活力,精力充沛,被譽為“馬匹中的遠洋快輪”。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里。阿哈爾捷金馬的毛色之多是其他同類無法相比的,有栗色、赤褐色、灰色、淡黃褐色、烏黑色、暗褐色等,它們有着驚人的美麗和靈性,傲人的貴族氣質,能與人的心理有所感應,其智商是所有品系中最高的。 [5] 
英國純血馬(British Thoroughbred):
英國純血馬的原產地為英國,是最佳的賽馬品種,純血馬雖然速度很快,但不善於長距離賽跑。其淵源可追溯到3世紀阿拉伯馬及柏布馬引入英國之時。18世紀後純種馬引入許多國家,用於賽馬或用以改良當地品種。當時在英國賽馬運動風靡一時不但受到了貴族的支持,也受到了平民的喜愛。
純血馬的骨骼細,腱的附着點突出,肌肉呈長條狀隆起,四肢的槓桿長的有力,關節和腱的輪廓明顯,它們的一切組織、器官、系統乃至體液內分泌等生化反應類型都好象是專為競速而生成。通常為栗色、紅棕色、棕色、黑色或灰色,頭和四肢下部多有白章。它們勇敢,個性倔強,屬於熱血馬,悍威很強,容易興奮。 [5] 
日本純血馬(Japan Thoroughbred):
從北部的北海道到南部的九州,日本的很多地方都繁育和飼養純血馬。北海道的日高氣候涼爽、乾燥的,擁有大片的草場,非常適宜飼養馬匹,95%的日本純血馬都是那裏出產的。日本純血種公馬的產駒獲得了1,067個冠軍,146個團體冠軍,取得了世界級地位。 [5] 
歐洲温血馬(Warmblood):
歐洲的温血馬是最適合用於馬術運動的馬,無論是馬場馬術還是障礙超越,在奧運會或世界盃等國際性的比賽中幾乎全是歐洲温血馬的天下。這不僅是因為承襲於馬術的發源地-歐洲的皇室與軍隊,馬術已在歐洲發展成國民運動,更因為幾百年來歐洲各國努力的培育改良各種品種的歐洲温血馬,讓温血馬具備了從事馬術運動所需的優良特質。尤其是近代以來育種與生物科技進步,加上馬術運動的市場價值驅使之下,各種的歐洲温血馬已獨霸馬術運動,其他擁有豐富的馬的品種資源的國家,像美國、澳洲等國地馬術選手,也是選擇騎乘歐洲温血馬。 [6] 
威斯特法倫馬( Westphalian Horse(Westfalen))
平均身高為1.52 – 1.72米。1826年在瓦倫道夫(Warendorf)成立公營育馬場Landgestuet時,威斯特法倫馬正式成為一個品種,它的血統是混合當地的重型馬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選用純血馬特雷克納馬(Trakehner)與阿拉伯馬(Arab)的血統是為了速度、勇氣與耐力,加上廣受歡迎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以改良成現代的威斯特法倫馬。根據市場的需要,從舊型的品種改良而成的現代威斯特法倫馬,是華麗的騎乘馬,更是優良的馬術競賽馬,又是另一個頂級的德國馬品種。 [7] 
特雷克納馬(Trakehner Horse):
特雷克納馬是温和、聰明、體能非常好的大馬。它又稱為東普魯士馬(East Prussian),它的名字來自於位在當今波蘭的當時東普魯士省(East Prussia)的特雷克納(Trahehnen),它最恰當的名稱應該是「源自於特雷克納的東普魯士温血馬」。它可説是歐洲温血馬品種中最古老的之一,具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世界上所有的馬種當中最具戲劇化歷史的品種之一。縱觀它的歷史,它經歷了數次重大的疏散以逃避軍隊的入侵,而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逃避逐漸逼近的蘇聯軍隊而疏散之後,再也回不到它的家鄉東普魯士了。 [8] 
荷蘭温血馬(Dutch Warmblood (KWPN))
荷蘭温血馬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温血馬可説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温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温血馬。荷蘭温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 [9] 

家馬生活習性

馬依靠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括動,馬口腔和舌分佈有味覺感受器,亦叫味蕾。這些味蕾多集中於輪廓狀乳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馬的味覺感受並不靈敏,因此,馬採集食物的範圍很廣,馬也是最容易飼養的動物之一。很多的飼料馬都能適應,有的甚至是比較粗糙、適口性很差的飼料。在中國北方牧區,冬天馬匹主要採食草地枯草,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補飼是有限的。農區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飼料範圍寬,也是馬適應能力的一個主要特徵。當然,即使馬的食物很寬,始終給予馬匹優質、可口的飼草飼料是必須的。 [10] 
馬對靜態物的視覺感受不如動態物,馬對周邊靜態的動物如蛇、兔等常常發現不了,當這些小動物突然出現時,經常引起馬的驚嚇感,特別是公馬,有時出現突然應激行為,如小躲、驚羣,有時會造成人員傷害。馬因視覺不良,有時形成較強的恐怖感,致使羣牧馬炸羣、役馬驚車和乘馬失控。當馬在異地、地況複雜和夜間行動時,要不斷地用聲音予以安定。 [10] 

家馬主要用途

馬主要作為役使家畜,用於騎乘、挽車、載重、耕種,在戰爭、交通與勞動中運用。在歷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車動力,以至後來“馬力”成了衡量機器功率的單位。在山區無法行車的路上,馬至今仍是主要的運載工具。
在戰爭中最早也是拉戰車。馬鐙的發明有多種説法,包括斯基泰人發明説,印度人發明説,中國人發明説等,而在大陸流傳的馬鐙的發明説法則是中國人在漢朝發明的,一開始只是一個,為便於上馬,後來發展為一邊一個,波斯人稱為“中國鞋”,後來才傳到歐洲。直到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各種戰車、直升機的出現和普及,騎兵才開始退出戰爭。現今騎乘多用於賽馬運動,有的大城市巡警也還用馬。 [11] 
馬也可以作為乳用和肉用,公元732年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馬肉,但後來作用不大,法國人、意大利人都食用馬肉,日本人認為馬肉是營養豐富的肉食。在二戰期間,美國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以彌補牛肉供應不足,但二戰結束後,在美國西部牧場主的壓力下,又禁止供應馬肉。
隨着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紀後半期,許多國家培育出各種小馬,作為寵物或導盲用途。經過幾千年人的培育,馬的種類繁多,從高達2米到只有0.56米,體形各異。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