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宮崇

(歷史人物)

鎖定
宮崇:(生卒年待考),琅邪人(今山東臨沂)。著名東漢黃老道家。 [1] 
本    名
宮崇
所處時代
東漢
出生地
琅邪(今山東臨沂)
主要作品
《太平經》
主要成就
著名東漢黃老道家 [1] 
性    別
師    傅
于吉 [1] 
宮 崇:(生卒年待考),琅邪人(今山東臨沂)。著名東漢黃老道家。
東漢後半葉,宮崇向漢順帝和漢桓帝進獻《太平經》,一名《太平清領書》,共一百七十卷。宮崇稱此書為其師幹吉(或稱于吉)得於曲陽泉水上。故過去有人稱此書為于吉或宮崇所作。據近人研究,《太平經》非出一時一人之手,是西漢末至東漢漢順帝時期逐漸增益而成,于吉、宮崇等僅是其撰人之一,或為集大成者。
《太平經》一書的思想受老子影響很深。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説:“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得名者。”又是説:“道無所不化。”《太平經鈔·乙部》又有幾處説:“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裏”、“夫君貴道德,下刑罰。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夫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這些都是道家的傳統觀念,為《太平經》直接繼承下來。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該書上承老子遺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經》更着重於老子説的“自然”,並且提出“元氣”的概念。如《太平經鈔·乙部》中説:“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又説:“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它認為“元氣”和“自然”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説:“元氣行道以生萬物”、“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此處所謂“元氣”、“自然”實際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種表述。
《太平經》中有許多言論,直接從老子《道德經》中推演而來。如《道得經》第四十二章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經鈔·戊部》則説:“元氣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又如《道德經》第四十章説:“反者道之動”。《太平經》第五十八篇則説:“以其華就實,反其偽就真,末窮者宣反本,行極者當還歸,天之道也。”再如《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説:“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太平經》第一百零三篇則説:“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肯周窮救急,使萬家乏絕。”由於《太平經》是對東漢時代一般老百姓佈教,因此避免《道德經》中那些高深的哲理,專門揭露當時社會的病態,而變得通俗化,容易為大眾接受。
漢順帝執政時期,宮崇詣闕獻《太平清領書》,被有司奏劾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