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宣紙簾製作技藝

鎖定
宣紙簾製作技藝,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地方傳統技藝,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 
宣紙簾製作技藝伴隨宣紙而產生,分為選材、抽絲、打簾、上漆四大步驟,共幾十道工序,而且全部為手工製作,難以為現代工業化生產所替代。 [3]  [5] 
2017年11月5日,宣紙簾製作技藝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安徽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16。 [4] 
中文名
宣紙簾製作技藝
批准時間
2017年11月5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非遺編號
Ⅷ—116
申報地區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

宣紙簾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宣紙的故鄉在安徽涇縣西部的小嶺,大約在宋元之間,曹姓的祖先“避亂”到這個“田地稀少,無可耕種”的山區,以造紙為業。據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曹氏族譜》序言云:“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鍾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虯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係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逐步提高,終於造出了潔白純淨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隨着宣紙業的日益發展,曹姓幾乎成為“宣紙世家”。不僅“小嶺十三坑,坑坑有紙槽”,還遍及涇縣及皖南其他地區。《天工開物》對宣紙簾製作技藝有過記載:“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宣紙簾幾乎絕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宣紙產量小,宣紙簾製作仍然衰微。改革開放以後,宣紙簾便隨着宣紙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宣紙簾的製作也隨着宣紙、書畫紙產業迎向繁榮。除了為涇縣的宣紙、書畫紙提供宣紙簾外,還被外省手工紙所選購,以及一些樓堂館所裝飾所用。 [1] 

宣紙簾製作技藝工藝流程

  1. 選材和抽絲:一般選用竹節間距50釐米以上的苦竹。苦竹的竹節的間距較長,紋理挺直,堅硬不易變形,味苦不被蟲蛀。採伐3年以上的成竹,放乾燥背陰處自然風乾。劈開之後,在乾淨的井水中浸泡一月左右,颳去竹青和竹簧,破成方形初胚。將初胚的一頭削尖使其容易進入刀孔槽,然後經打過孔的彈簧鋼板抽成絲。抽好的絲還要用蒸煮的方式進行防腐處理,再曬乾,就可以按紙的尺寸要求紮好備用了。 [5] 
  2. 打簾:傳統“編簾機”是一個橫放着的2米多長的木架,木架上每隔2釐米左右距離就排列一對小竹片,類似古代民間的織布機,但結構要比織布機簡單。古代織絲用的是紗線,現在一般用尼龍絲,大大提高了簾子的使用壽命。織絲的一頭就係在小竹片上,繫着織絲的竹片一片垂在木架外側,一片垂在木架裏側,編簾工人通過裏外不停地翻轉竹片將竹絲與織線纏繞在一起,壓緊,動作簡單重複且不能快,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工人往往要根據各種不同品種宣紙的要求,截取長短不同的簾絲與織線互相交錯。如果有特殊要求,其工序更為複雜,帶有文字、圖案的宣紙還要在簾上另行加工。編制一張六尺二寸長、三尺二寸寬的簾子,需要六千五百多根簾絲,十多個工作日。 [5] 
  3. 上漆:宣紙簾上用的漆是一種土漆,也叫國漆,是直接從漆樹上採割出的天然乳狀塗料,故又名生漆,具有優異的防潮、防腐、抗酸、耐水温等特性。在使用時,師傅都根據經驗自行調製,用刷子將正反兩面都塗均勻。現在一般用滾筒處理,使用起來更加簡單方便。上漆不但使每根竹絲和織線都塗上了一層“防腐劑”,還可以調整簾絲接頭處的間隙,使整個簾子看起來渾然一體,就像一根簾絲到頭的。 [5] 

宣紙簾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宣紙簾製作技藝傳承價值

宣紙簾和中國書畫藝術同氣連枝,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宣紙簾製作技藝具有較為豐富歷史、文化、工藝、美學、經濟價值。 [1] 

宣紙簾製作技藝傳承狀況

懂得完整的紙簾技術的人不多,從事編織宣紙簾的年輕人更少。此外,宣紙簾工藝複雜精細,每一道工序都具有專門的技巧,要完全掌握,即使悟性好又刻苦的人,最短也要近一年的時間才能做到,宣紙簾的製作工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 [5] 

宣紙簾製作技藝傳承人物

項目名稱
姓名
姓別
級別
批次
入選時間
宣紙簾製作技藝
曹蘭芳
市級
第三批
2017.8.19
曹一鬆
市級
第四批
2019.9.4
曹斌卿
縣級
第三批
2019.3.5
曹愛芳
縣級
第三批
2019.3.5
參考資料: [6] 

宣紙簾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 重要展覽
2018年2月27日,“涇之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在涇縣非遺中心舉行,展示宣紙簾製作技藝。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