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賓流杯池石刻

鎖定
宜賓流杯池石刻,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岷江北岸天柱山下“涪翁谷”內,是宋至明國時期的遺存。 [2] 
“涪翁谷”谷地呈東西走向,長約52米,寬約7米。谷壁陡峙,最高處相對高度約14米。谷底中段低,兩端高。東西谷門各有一兩柱式石坊,入谷石梯自坊門下穿過,通往谷底。池鑿於谷底中部東段,呈九曲形,長5.2米,寬約0.5米,池首深0.3米,尾深0.36米。池水源自涪翁谷東北面的人工湖(以前為水塘),沒於谷南壁底部石縫之中。池水落差約千分之十二,杯浮水面,能緩緩流動。流杯池附近巖壁上,石刻題記約130幅。字體涵蓋楷書、行書、草書、隸書,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僅有大量詩文遊記,還有許多橫額榜題及短小的散記等,內容大多是描述流杯池奇麗俊秀的風光和抒發對黃庭堅敬慕之情,面積大,石刻題記多。現存石刻題記中,多為明清時期所鑿,宋、元時期的石刻亦有發現。流杯池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諧美結合,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曲水流觴地面遺存之一,且融合了宜賓獨特的詩酒文化。流杯池兩側的摩崖石刻,記錄了從宋代以來的歷代名人石刻書法遺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2]  [6] 
2019年10月7日,宜賓流杯池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宜賓流杯池石刻
地理位置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岷江北岸天柱山下“涪翁谷”內
所處時代
宋至民國
保護級別
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502-4-025

宜賓流杯池石刻歷史沿革

元末,流杯池一帶因動亂荒廢。 [6] 
明景泰年間,逐漸修復流杯池。 [6] 
清嘉慶《宜賓縣誌》把流杯池列為宜賓八景之一。清光緒年間,再度修建,增設2座二柱式石坊,基本形成了現流杯池的格局。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流杯池及周邊區域被闢為流杯池公園 [6] 
宜賓流杯池石壁上的張大千題聯(1983年翻刻) 宜賓流杯池石壁上的張大千題聯(1983年翻刻)
1983年,內江籍書畫大家張大千題寫的書聯“亭下華方午;江前石亦流”,翻刻於壁。 [5] 
2017年11月,流杯池修繕工作完工。 [3] 

宜賓流杯池石刻文物特點

地理環境
宜賓流杯池石刻 宜賓流杯池石刻
宜賓流杯池因宋代黃庭堅鑿石構景而成,位於岷江北岸天柱山下的峽谷之中,距市中心約4千米。宜賓流杯池依傍峽谷和山水之勢構景,堪稱邑郊理景藝術的典範,成為宜賓自宋代以來的文人雅集場所。 [2]  [6] 
流杯池整體佈局
流杯池“流觴曲水” 流杯池“流觴曲水”
流杯池遺存位於“涪翁谷”內,於谷底鑿石成景為流杯池,兩側佈置石凳,列坐其次。涪翁谷是由一塊巨石中間劈裂而成的天然峽谷,兩面谷壁陡峙,遍佈歷代摩崖石刻。涪翁谷整體狹長,長約52米,高約14米,最窄處約4米,險峻幽深,兩端入口稍狹,中部漸寬,寬處達7米,行走其中幽靜而不壓抑。涪翁谷大致呈東西走向,呈兩端高中間低,流杯池位於涪翁谷底東段,東西谷口與谷底高差分別約3.79米和3.83米,均設20級入谷石階,石階中部平台處各設有一座二柱式清代石坊作為谷門。涪翁谷的兩面谷壁整體陡峭嶙峋,南壁中部有石名曰“落星石”——“圓石嵌壁,半隱半露,其狀欲墜”。谷西石坊處有一棵古榕樹盤根錯節,沿石壁攀緣向上。出了涪翁谷西石坊可見涪翁樓,涪翁樓分2層,下廊上閣,登樓可俯瞰流杯池全貌。出谷東石坊向南行約10米處有涪翁洞,涪翁洞為斷崖成隙,入口甚狹,寬約0.6米,僅容一人通過,洞內有石階,直達洞頂。據嘉慶《宜賓縣誌》記載,涪翁洞乃為“巨石中裂為二,其裂處上下曲折,相去皆二尺許”,光緒《敍州府志》描述其“磴路傴僂而達於巔”。涪翁洞南面石丘之上建有一座六角飛檐翹腳亭,名曰“荔紅亭”,石丘東壁下為涪翁壑。涪翁壑東側有一小山嶺,古稱“涪翁嶺”,嶺側即為涪翁祠舊址,內存明代建修黃山谷(即黃庭堅)祠碑。涪翁壑向南“有水汩者曰涪翁溪”,即涪溪。流杯池東北面有一人工湖,《宜賓地區文物志》稱其舊為水塘,是流杯池水源。人工湖與流杯池沿路有一道淺溝,細水潺潺。 [2]  [6] 

宜賓流杯池石刻文物遺存

石碑
宜賓流杯池石刻南壁西端腳下立有兩通石碑,一為《培修流杯池碑》(清光緒年間),一為《涪翁樓培修募捐功德碑》。 [4] 
石刻
元代石刻
元代石刻(4張)
流杯池附近巖壁上,石刻題記約130幅。字體涵蓋楷書、行書、草書、隸書,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僅有大量詩文遊記,還有許多橫額榜題及短小的散記等,內容大多是描述流杯池奇麗俊秀的風光和抒發對黃庭堅敬慕之情,面積大,石刻題記多。現存石刻題記中,多為明清時期所鑿,宋、元時期的石刻亦有發現。其中“南極老人,無量壽佛”八個大字即為宋時石刻,其“南極”兩字在涪翁谷南壁中偏西下部,其餘六字在東谷口南邊東壁上,每字約1.4米見方,據嘉慶《宜賓縣誌·金石》記載,其為“黃庭堅真跡”,清晰可見。谷南壁東部的楊升庵行書“勝概”二字為明代石刻,每字約70釐米見方。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敍州府同知王尚用楷書“流觴曲水”四字為明代石刻,每字約40釐米見方,字跡清晰可辯。清代石刻較為矚目的是刻於谷北壁中部的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段天賜楷書宋邵康節《醒世要言》詩。 [4] 

宜賓流杯池石刻歷史文化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北宋紹興元年(1094年)至靖國元年(1101年),黃庭堅遭貶官、流放,先後被“安置”於今重慶涪陵、彭水和四川宜賓。 [5] 
流杯池的來歷
宋紹聖二年(1095年),黃庭堅因修《神宗實錄》獲罪,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因此又自號為“涪翁”,後於元符元年至元符三年間(1098~1100年)謫居戎州,今宜賓。宜賓曾為僰人聚居地,史稱“古僰國”,漢置僰道縣,後隸屬戎州,宋政和四年(1114年),因“戎”“僰”名州、縣不雅,改戎州為敍州,改其屬下僰道縣為宜賓,宜賓由此得名。《宜賓縣誌》《敍州府志》分別有“黃庭堅於其中甃池九曲,為流觴之樂”“黃魯直壘石為九曲,號流杯池”的記載,黃庭堅於此謫居期間,效仿蘭亭風雅,相地構池、行曲水流觴之樂。
“曲水流觴”源於上巳節的“祓禊”習俗,春秋時期逐步演化成為踏青郊遊和宴飲賦詩的“春禊”活動。魏晉時在“魏晉風流”的時代風尚和“蘭亭雅集”的社會影響下,曲水流觴活動成為文人墨客時代性的文化盛事,並逐步演化為傳統園林中的一個重要的程式化景觀。曲水流觴是傳統詩酒文化的典型載體,飲酒活動和詩詞創作於此結緣,並昇華為精神寄託,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6] 

宜賓流杯池石刻文物價值

流杯池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諧美結合,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曲水流觴地面遺存之一,且融合了宜賓獨特的詩酒文化。流杯池兩側的摩崖石刻,記錄了從宋代以來的歷代名人石刻書法遺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4]  [6] 

宜賓流杯池石刻保護措施

宜賓流杯池石刻 宜賓流杯池石刻
2019年10月7日,宜賓流杯池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宜賓流杯池石刻旅遊信息

宜賓流杯池石刻地理位置

宜賓流杯池石刻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岷江北岸天柱山下“涪翁谷”內。

宜賓流杯池石刻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宜賓流杯池石刻,路程約2千米,用時約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