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昌胡頹子

鎖定
宜昌胡頹子(Elaeagnus henryi Warb. ex Diels)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常綠直立灌木,高3-5米,果實矩圓形,幼時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淡黃白色或黃褐色,成熟時紅色;果核內面具絲狀棉毛;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月。 [1] 
分佈於中國陝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生於海拔450-2300米的疏林或灌叢中。 [1] 
果實可生食和釀酒、制果醬;四川草醫用果實止痢疾,葉治肺虛短氣,根治吐血或煎水洗惡瘡疥。常用來代替胡頹子供藥用。 [1]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4]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宜昌胡頹子
拉丁學名
Elaeagnus henryi Warb. ex Diels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胡頹子科
胡頹子屬
宜昌胡頹子
命名者及年代
Warb. apud Diels,1900
保護級別
IUCN,無危

宜昌胡頹子植物學史

1915.年H. f. lecomte根據四川城口採集的標本,定為Elaeagnus fargesii Lecomte,認為葉片近革質;萼筒較長,達7毫米,裂片極短,僅長1.5-2毫米。但在城口採集的大量標本中,這種類型較少,同時與該種差異甚微,故合併在該種內作異名。 [1] 

宜昌胡頹子形態特徵

宜昌胡頹子
宜昌胡頹子(16張)
常綠直立灌木,高3-5米,具刺,刺生葉腋,長8-20毫米,略彎曲;幼枝淡褐色,被鱗片,老枝鱗片脱落,黑色或灰黑色。葉革質至厚革質,闊橢圓形或倒卵狀闊橢圓形,長6-15釐米,寬3-6釐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尖頭三角形,基部鈍形或闊楔形,稀圓形,邊緣有時稍反捲,上面幼時被褐色鱗片,成熟後脱落,深綠色,乾燥後黃綠色或黃褐色,下面銀白色、密被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側脈5-7對,近邊緣分叉而互相連接或消失,上面不甚明顯,下面甚凸起;葉柄粗壯,長8-15毫米,黃褐色。 [1]  [7] 
花淡白色;質厚,密被鱗片,1-5花生於葉腋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枝鏽色,長3-6毫米;花梗長2-5毫米;萼筒圓筒狀漏斗形,長6-8毫米,在裂片下面擴展,向下漸窄狹,在子房上略收縮,裂片三角形,長1.2-3毫米,頂端急尖,內面密被白色星狀柔毛和少數褐色鱗片;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葯矩圓形,長約1.5毫米;花柱直立或稍彎曲,無毛,連柱頭長7-8毫米,略超過雄蕊。果實矩圓形,多汁,長18毫米,幼時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淡黃白色或黃褐色,成熟時紅色;果核內面具絲狀棉毛;果梗長5-8毫米,下彎。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月。 [1] 
該種葉片大,倒卵狀闊橢圓形或闊橢圓形;萼筒質厚,圓筒狀漏斗形,淡白色,長6-8毫米;裂片長1.2-3毫米;果實矩圓形,長18毫米,容易認識。 [1] 

宜昌胡頹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陝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生於海拔450-2300米的疏林或灌叢中。 [1] 
宜昌胡頹子分佈圖 宜昌胡頹子分佈圖

宜昌胡頹子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時,出苗率的高低與種子成熟度呈正相關,與果實堆放時間及種子貯存時間的長短呈負相關,以果實堆漚3天種子晾曬1天的出苗率最高,隨着果實堆放期的延長,種子出苗率逐漸降低,可能與果肉營養豐富、受損後果汁外溢引起黴變有關;隨着種子貯存期的延長,出苗率也迅速降低。生產上應現採現取種子,種子晾乾後立即進行播種。播前對種子進行消毒可明顯提高出苗率,以3%KMnO4溶液浸泡種子7分鐘效果較好。 [5] 

宜昌胡頹子主要價值

果實可生食和釀酒、制果醬;四川草醫用果實止痢疾,葉治肺虛短氣,根治吐血或煎水洗惡瘡疥。常用來代替胡頹子供藥用。 [1]  宜昌胡頹子果實可食率79.22%,糖酸比5.91,VC含量15.63毫克/100克,蛋白質含量2.12%,17種氨基酸總量1.29%,人體所需礦質元素含量豐富,尤以鉀含量最高。 [5] 

宜昌胡頹子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