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城歌

鎖定
宜城歌:宜城的歌曲。樂府雜曲名之一。宜城,簡稱宜,襄陽下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南接鍾祥、荊門,北抵襄陽。在楚國郢都附近,秦朝時隸屬南郡。漢唐時為宜城縣。
中文名
宜城歌
作    者
劉禹錫
朝    代
唐代
體    裁

宜城歌作品介紹

《宜城歌》的作者是劉禹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54卷第2首。

宜城歌原文

野水繞空城,行塵起孤驛。
荒台側生樹,石碣陽鐫額。
靡靡度行人,温風吹宿麥。

宜城歌註釋

①宜城:縣名,本名率道,天寶七載更名。唐屬襄州,在今湖北宜城西北。漢代古宜城則在今宜城東南。此詩疑元和十年春作於返京途中。
②孤驟:宜城驛。韓愈《紀宜城驛》雲:“此驛置在古宜城內。”
③荒台:驛旁有楚昭王廟及殿城。全詩校:“荒,一作花。樹,一作柏。”
④石碣:石碑。陽:碑的正面。
⑤靡靡:遲緩。《詩經·王風·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⑥宿麥:隔年才熟的麥。
賞析: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劉禹錫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朗州司馬。元和九年(公元815年),劉禹錫奉詔回京。該詩創作於元和十年劉禹錫回京途中路過宜城之時。
詩歌以景寫起,借景抒情。“野水”、“空城”、“行塵”、“孤驛”等意象營造了荒涼蕭條的意境。尤其是作者極力避開人的痕跡,彷彿宜州城荒無人煙,一片死寂。作者明顯地想要抒發悲傷的感情。然而,對於作者來説,此行結束了長達十年的貶謫生涯,作者應該表現出一種喜悦之情才是。這樣説來,作者所悲應該不是自身的榮辱沉浮,而是對於當時朝廷及時代的悲哀與憂慮。下來的四句給了我們一些線索。
“荒台”指的是宣州驛站旁邊的楚昭王廟及殿城。可以想象,當年的楚昭王廟及殿城應該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説“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可見當時楚國之強盛非常。然而今日,楚昭王廟及殿城之側野樹荒草叢生,只有旁邊的古石碑上的文字還依稀可見。這一今昔對比,自是讓人感慨時代更替,朝代興衰,其中也隱隱地表現出詩人對於當時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深擔憂。
最後的五、六兩句,作者化用了《詩經·王風·黍離》中的“行邁靡靡,中心搖搖”之句。《黍離》所要抒發的是“閔周室之顛覆”,雖然劉禹錫生活的年代,唐王室沒有顛覆,但是也陷入了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宦官用事、藩鎮割據等等的問題都足以讓作為政治家、改革家的詩人陷入沉思。最後一句把黍化為麥,是一種寫實。這種寫實,以景結情,絲毫沒有破壞詩人感情的抒發。整首詩也讓我們更加了解了劉禹錫作為政治家的憂國憂民之情。

宜城歌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當年又中博學宏詞科,官監察御史。永貞年間,參與王叔文革新運動,被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後受裴度推薦,晚年任太子賓客。故後世稱“劉賓客”。劉禹錫詩才卓越,白居易譽其為“詩豪”。內容多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詩文繼承前人優秀文學遺產,又吸取民間文學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 [1] 
參考資料
  • 1.    (清)蘅塘退士編;曹敏行譯註,唐詩三百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09,第190頁